特朗普说想访华,美方却又在加税,这唱的哪一出?
5月16日,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的时候表示,如果中方发出邀请,他很愿意访问中国。
这不是他第一次主动提出访华了,但是时间截至到5月19日,中方仍然没有作出回应。
这段时间里,中美双方既没有公布任何关于高层互相访问的计划,也没看到双方任何正式的沟通有什么进展。
就在特朗普刚表达完想来中国访问的意愿,时间仅仅过去不到72小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突然宣布,打算对从中国进口的岸桥起重机,加收100%的关税。
这件事在美国国内引起了部分港口运营商和企业的强烈反对。
现在美国国内的大型港口里,用的起重机设备大多都是从中国买的,而且根本离不开这些设备。
休斯顿港的一名高管公开表示,如果新关税生效,该港口之前从中国订购的8台岸桥起重机要承担的关税总负担会超过 270%。
这意味着企业的运营成本将会大幅上升,甚至可能会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或者项目被迫停下。
起重机不像普通的日常用品,美国在这个行业没有本土的生产能力,市场上主要还是依靠中国供应。
所以,征收高额的关税会直接影响港口建设、物流效率和整个供应链稳定性。
这次加税也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在经贸谈判中一贯采取的“边谈边打”的策略。
就是一边放出愿意合作或者对话的信号,一边用提高关税、加强出口管控等办法给对方施加压力。
5月12日,中美双方在日内瓦达成联合声明,承诺将在接下来的90天里保持沟通并推进经贸磋商机制建设。
但就在声明发布不久后,美方又宣布对中国部分芯片企业实施出口限制。
之后,美方又拿 “国家安全” 当借口,限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还多次专门提到中国在关键领域的全球影响力 。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再次抛出希望访华的言论,中方没有作出相关的接待安排。
在美国加征起重机关税的同时,中方也在5月18日发布了反制措施。
中国商务部宣布,从5月19日起,对原产于美国、欧盟、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共聚聚甲醛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其中对美国产品征收的税率最高,为74.9%。
欧盟和日本的税率在25%到35%之间,台湾地区也在征税名单之中。
共聚聚甲醛属于高端工程塑料,在新能源汽车的燃油系统、通信设备和高精密零部件中广泛应用。
这种材料长期依赖于进口,中国本土生产的替代品还在努力发展的过程中。
中方这次的加税也不是临时决定的,早在2024年5月,中国商务部就对这类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2025年1月发布初裁,5月正式落地终裁,整个流程依照国际贸易程序进行。
这项加税不是对特朗普发言的回应,而是中方根据调查结论做出的制度性安排。
但从时间点上看,这事儿刚好发生在特朗普公开说愿意来中国访问、中方还没给出回应、美方宣布增加关税的这段时间里。
这也被其他国家看作中国对美方“边谈边打”策略的一种制度化应对方式。
中方的反倾销税覆盖范围还包括美国的28个盟友,这其中就包括欧盟、日本和台湾地区等。
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过去一年里,曾在芯片出口管制、电动汽车补贴调查、南海军事合作等问题上不同程度的配合美国对华施压。
例如,欧盟在2025年初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随后美欧在绿色产业政策方面展开协调。
日本通过新版防卫白皮书强化了对中国的地缘安全警告,并和菲律宾签署《互惠准入协议》。
台湾地区近期针对在大陆演艺人员进行言论打压,引发关注。
中方的这次加税,也被视作对这些行为的一次集中反制。
通过将美方盟友一并纳入反倾销范围,中方明确传达出立场:在国际经贸中,中立与合作应建立在对等的基础上。
如果在战略领域配合美方遏华政策,那就必须承担相应代价。
这类政策也展现出中方在处理中美及相关国家贸易摩擦中的战略转向——从单一的对等报复走向多维度、机制化、长期化的策略框架。
从实际效果上看,美方的加税政策还没有落地,但国内反对的声音已经明显上升。
起重机行业协会、港口联盟、部分州政府以及物流企业都对这项政策表示担忧。
有专家指出,增加税收不仅不能重振美国的产业,还可能破坏美国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影响就业和物价水平。
中美之间现在还没有在起重机加税的问题上展开新一轮商量。
双方在贸易、科技、安全、供应链等多个层面都存在着结构性的分歧。
就算在短期内出现一些关系缓和的迹象,但在双方还没建立起信任之前,高层之间的访问和实质性的谈判还是有很大的困难。
目前,美国仍然保持着 “压制中国以促使中国谈判” 的惯性思维,而中国则更愿意在国际制度和规则的框架内,推动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以及产业的升级发展。
短时间内,双方之间的互动主要还是以互相试探、彼此采取对抗性措施以及围绕议事日程展开的较量为主,暂时很难预料会取得什么样的实际成果。
美方一边喊着要来串门,一边又堵门使绊子,这场戏恐怕还得接着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