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特别强大,有病不用吃药。”
在很多农村的街头上,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推销净水器的人。
他们声称净水器的功能十分强大,不仅能治病,还能延年益寿,那些演讲的人员一口一个爷爷奶奶的喊着,叫的比自己亲爷爷奶奶还要亲,很多老人在这种诱惑下选择了购买净水器。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一台小小的净水器难道真的比神丹妙药还要厉害?
农村街头的演讲
听讲座免费得净水器,如果有这样的活动,你是选择去还是不去呢?
很多老人平时在家里都没什么事情,附近要是有活动或者听说免费送东西的话,紧赶慢赶的就自己拿着小板凳去了,他们并不是冲着讲座去的,而是冲着免费的净水器去的。
可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有免费的午餐,四川省60岁的刘女士,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央广网的报道
四月份的时候,刘女士听说镇上有人在发传单宣传讲座,听完讲座之后可以免费获得一台净水器,于是她便选择前去参加。
在刘女士到达讲座所在的地方之后,就发现现场已经有很多老人都就绪了,坐在下面听着一位讲师在声情并茂的演讲,而他所讲的内容,就是关于饮水健康的。
大概就是水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喝的水不干净,那么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可能会得很严重的病。
说着说着,那位讲师还会配上一些老人的照片,然后告诉大家这些老人就是喝了不干净的水得了病。
除了演讲之外,他们还现场进行了实验,也就是把不同的水放在杯子里检测,看是否合格。
他们选择的是市面上塑料瓶装的纯净水,其中有两个都是不合格的,于是讲师便开始借题发挥,将话题延伸到了家里的自来水。
在引起了老人的恐慌之后,讲师便开始进入正式话题,推销他们的净水器。
不过最关键的是,原本说的是听讲座免费送净水器,可是净水器的滤芯却不是免费的,一支滤芯360,一个净水器需要10支,最后打了五折,一共1800。
有的地方在宣传净水器的时候,甚至还会直接和老人容易得的一些病挂钩,比如说长期饮用能够养生,降血糖血脂,甚至还可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
可如果真的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其实根本没什么太大的用处,反而和普通的净水器没什么用,甚至用的时间长了还会产生一些异味。
最重要的是,平时在一些店里买的牌子的净水器可能都要不了这么多钱,但这些人一两句话就把净水器的价格吹到了天上,从而诱导老年人购买他们的这些东西。
可实际上,这背后其实满满都是套路。
背后套路满满
刘女士把净水器带回家之后,她的女儿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净水器的滤芯,结果发现只需要几十块钱就能够买到,可对方却卖到360元的高价,这中间的利润高到难以想象了。
后来刘女士的女儿带着刘女士前去寻找当时演讲推销的人,可却发现早已经“不见踪影”了。
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很多老人都被这样的骗局骗过,而且一次就是好几千块钱。
换句话说,其实净水器骗局,基本上就是冲着老年人去的。
因为老年人不懂得网购,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也都不怎么懂,一些东西他们自己是没办法利用手机搜索的,只能听信那些宣传的人的“一面之词”。
那些推销的人,目标经常会放在城市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上,而他们更是把各种营销手段打造的“天衣无缝”。
人民日报的报道
先是利用“免费”这两个字,将老人吸引过去,然后开始用科学取信于前去的老人,让大家对于他们的话有着充分的信任。
在这之后就该进入正题了,制造恐慌,利用老人的“焦急心理”推销自己的产品。
其实推销产品本身是没错的,但前提是他们没有夸大宣传,没有漫天要价,可很明显,这些推销的人为的就是“诈骗”。
他们把自己的产品吹的天花乱坠,甚至说的比药效还厉害,以此来提高自己产品的身价,并且骗取老人购买。
可实际上他们的产品,可能根本就不值什么钱,有的可能都是些三无产品,就连他们做的实验,也都是“假”的。
那些实验通过灯变色、或者是水变色来告诉老人水的质量不行,可实际上,这些变色都是有说法的。
要是水里面含有矿物质的话,那么是可以导电的,而纯净水是没有矿物质的,所以就不会有变化,但要往纯净水中加一些人体所需的盐或者是糖,那么水一样是会变色的。
这完全就是一种推销的“障眼法”,为的就是让人们相信这些净水器真的有功效,真的对人体是非常好的。
在一层一层的宣传和气氛的渲染下,许多老人为了身体健康,为了不得病,为了治疗疾病,就非常容易吃亏上当,甚至买回去之后还很难发现自己上当了。
等到反应过来之后再去找那些人,人家早已经换到下一个地方继续“坑蒙拐骗”了,这也很难找到推销的人,购买净水器的老人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还有一点则是,如果在专卖店买的净水器,可能还会有专业的售后服务,可经过这种推销的人购买的净水器,那完全就是没有任何保障的,东西坏了也没有售后帮忙修的,消费者的权益也很难得到保障。
日常生活中要是遇到宣传净水器的,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了,特别是还强调净水器能够补充微量元素,过滤化学污染,滤芯长期不需要更换的这种情况,一定不要相信。
凡是涉及到钱财的,更是要多个心眼,不要轻易就和对方达成交易,老人如果不确定的话,可以打电话给自己的子女询问一下,和家里人商量之后再作决定,千万不要冲动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