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2021年01月28日17:42:03 历史 1590

1976年2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了1号文件,内容只有两条:

  1. 经毛泽东提议,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由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
  2. 在叶剑英生病期间,由陈锡联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一时间,陈锡联“夺”叶剑英元帅军权的谣言不绝于耳!

要知道,自从林彪出事后,叶帅被毛主席临危受命并主持了军委办公会议,以极大毅力和周总理等迅速地稳定了军心,解决了林彪所遗留下来的问题,能力是绝对的有目共睹的。

特别是在周总理病重期间,为了不让权利落入宵小之手,叶剑英多次在邓小平的工作安排上屡屡建言,和毛主席真正做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令毛主席佩服不已,于是也就有了1974年10月20日,毛主席在长沙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时所说:

“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邓做第一副总理兼总长,这是叶(剑英)的意见,我赞成照他的意见办。”

此后作为军委副主席的叶帅还曾在两次提出他不再主持军委工作,改由邓小平主持军委的提议,此番也是为邓公打开政治钳制“投石问路”,也正是叶帅的鼎力支持和毛主席、周总理从旁协助,才促使邓公在此期间的大刀阔斧的改革。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图/邓小平、叶剑英、毛泽东

要知道,当时国内形势极为严峻,一群人虎视眈眈,稍有不慎,就有政权崩溃之忧。而叶帅,富有政治智慧和决断胆识,足可谋大局、当大任、托大事,做人的胸襟气度、做事的识见能力均站在了历史的高处,真正做到了“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也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识人之明和叶剑英元帅的胸襟气度,那段时间是国内政权比较灰暗的时刻,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而正是老一辈领导人的步步为营、和对大局的决断掌控,才逐渐扭转了局势,而作为最关键一环的叶剑英元帅称得上是有不可或缺之功。

但毛主席为什么在临终前局势还没有真正明朗的情况下,要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的位置呢?

其实毛主席的一番话已经是最好的回答了:

“陈锡联从小参加革命,会打仗,带过兵团,带过炮兵,在国务院也有个职务,就让他管吧。”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图/检阅空军的叶剑英元帅

而毛主席这番话也彻底的粉碎了,陈锡联夺叶帅军权的流言。所以,在1976年中央发出1号文件后,叶剑英就只参加了一些中央会议,而军队的事情就基本不再介入,拎得非常清,而叶帅之前的两次请辞也可以看出他对权利不是非常热衷,只是国家危难,他才选择挺身而出。

而且这个任命毛主席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叶帅此时已经受到了钳制,加上周总理去世不久,毛主席又病重在身,三军统帅总得找个信任的人来担任,而上将陈锡联就是最好的选择。

此时的陈锡联是政治局常委、军委常委、除了他之外就是王洪文、张春桥之流可供选择,而毛主席当然选择陈锡联这位昔日战功赫赫的炮兵司令来统领全局。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图/1945年朱德、毛主席、叶剑英在延安

而走马上任的陈锡联对于叶帅也是非常敬重的,虽然叶帅不掌握军权了,但是军队每有重大举措,陈锡联总会和叶帅一起商量解决,让夺权的流言不攻自破。

在此后的1980年,出色完成使命的陈锡联卸任了一切领导职位,做到了无官一身轻,用他的话来概括就是:“使命已经完成,自己也该功成身退了。”

而陈锡联作为我军著名的“三陈”(陈赓、陈锡联、陈再道)之一。为什么能在毛主席临终前临危受命并放心地把军权交给他,他的革命旅程又有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喜欢战争史和对老一辈军事家的传奇经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随笔者领略一下将军们当时的风采,耐心看完定会让大伙大开眼界,收益良多。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图/陈锡联上将

陈锡联,1915年1月4日出生于湖北红安县的一个贫困家庭,上面还有2个姐姐。不幸的是父亲陈永厚在他3岁时去世,母亲一个人带着三娃,生活过得极为艰难,为了养活自己的三个孩子,母亲一人没日没夜的帮地主干活,但就算这样一家人还是穿不暖、吃不饱,就更别提送陈锡联读书了。

虽然家中贫困,但陈锡联自幼懂事孝顺,在8岁时就外出帮地主放牛减轻家里负担,对于地主家的牛,陈锡联是一刻也不敢怠慢,每次都把牛喂得饱饱的,但就算这样,还是经常遭到地主的毒打,不给吃饭更是家常便饭,小陈锡联几次饿着肚子带着满身伤痕回到家中抱着母亲就是一顿大哭。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5年,这5年间陈锡联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上天也恰好给了他一个选择的机会。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图/“红小鬼”

13岁这一年,他像往常一样睡在牛棚里,因为白天又被地主打了一顿,怕母亲担心,所以索性就不回去了。陈锡联躺着由于伤口疼痛难忍,翻来覆去睡不着,索性就趁着夜色跑到4公里以外的肖家寺,这里是红11军31师的驻地,陈锡联早就想来看看了。

对于参军,就是他想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之一。几年前,他就参加了童子团,后来还加入了少先队,负责贴标语和送送信。但自从“黄麻起义”席卷全国以后,成为“红小鬼”就时常浮现在他脑海中。

为了母亲和姐姐不受欺凌,也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陈锡联已经下定了决心必须参军。于是他在到达肖家寺的当晚就要求加入红军,负责接待他的是之后的开国中将詹才芳,此时他是红军某部的小队长。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图/詹才芳青年照

看着由于营养不良,还没有枪高的陈锡联,詹才芳打趣说:

“人都还没有枪高,养几年再来吧!”

第二天,詹才芳随部队开拔50里,没想到又见到了陈锡联。詹才芳此时不禁为这小鬼的毅力钦佩不已,这是活生生跟了部队50里路,真是难以置信。

“为什么要加入红军?”

詹才芳问出了当时红军征兵负责人问得最多的问题。

陈锡联一把扯开自己破烂的衣服:

“上面的这些伤痕都是地主毒打我留下的,我已经放了6年牛了,不想再过这种没有意义的事情了,而我知道,你们是专门帮助穷人的,专打土豪,所以我要加入你们。”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图/行军

看着眼眶湿润却倔强着不哭和因为追赶部队嘴唇干裂的陈锡联,詹才芳就算再不近人情也深受感动:

“小兄弟,真是苦了你了,但你实在太小了,收你是害了你。这样,你回去好好的养多一年,在坚持一下,明年我一定过来接你,决不食言。”

几天后,陈锡联回到家里,心急如焚的陈母抱着陈锡联如释重负。为了防止陈锡联再次溜走,陈母每每睡觉前都用绳索一边绑在自己手上,一边绑在陈锡联的脚上,一有风吹草动就翻床查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但这也丝毫没有打消陈锡联参军的决心。

1929年,陈锡联终于是等到了红军队伍。这一天,他早早地就藏了起来,就是为了不让母亲找到。傍晚出工回来的母亲遍寻儿子不得,而陈锡联却在远处静静地看着母亲,仿佛要把母亲的身影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一样,他抹掉眼泪就毅然决然的转身而去,而这一别时光飞逝就是20年。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图/陈锡联动员部队

1931年3月9日,刚刚入伍1年多的陈锡联跟随部队攻打双桥镇,守军是反动军阀岳维峻的13师,而前锋部队正是陈锡联所在的连队。

此战异常激烈,初入战场的陈锡联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连长和指导员的率领下,攻入了镇内。忽然一发炮弹飞来,直接把扛旗兵连人带旗的轰倒,陈锡联见状立马冲了上去,扛起战旗,毫无畏惧地往敌人猛冲。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部队取得了胜利并活捉了敌酋岳维峻。此战陈锡联被营长点名表扬:

“别看陈锡联年纪小、个不高,可打起仗来不怕死,总往前冲,简直就是一门小钢炮。”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此战后,陈锡联“小钢炮”的名号就在军中传开了,在之后的战斗中越战越想,并且伴随了陈锡联的整个戎马生涯

此后,勇猛的陈锡联越战越猛,很快就在部队脱颖而出,任红4方面军连政委,并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历次“反围剿”,初露锋芒。1933年7月,红4方面军整编后任红30军88师263团团政委。

这一年的10月,蒋介石对苏区的壮大甚是忌惮,随即任命四川军阀刘湘为“剿匪”总司令,率领川军精锐20万对我军展开“六路围攻”,陈锡联此战的任务与团长邵烈坤率部坚守火峰山。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图/川军

此战,川军又搞起了装神弄鬼的把戏,在一次部队反击的过程中,一群手拿大刀,光着膀子,脸上涂油彩,装扮成妖魔鬼怪的野人,高喊“刀枪不入”,向我方阵地发起了反冲锋,有些战士不明所以,一边退一边大喊:

“不得了啦!神兵来啦!”

陈锡联对此雕虫小技早有耳闻,偏不信这个邪,抱起一挺机关枪,带着部队就往山下冲去,一边向“神兵”扫射,一边大喊:

“什么刀枪不入,今天让你们尝尝红军的厉害!”

在他的带领下,部队重创了川军,把那些“神兵”打得人仰马翻、四下逃窜,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而陈锡联也因为冲得太猛被一颗流弹击中了右肩,当场血洒疆场,而这对于陈锡联的戎马生涯来说简直就是轻伤了。

而陈锡联誉为我军的铁血猛将,每每战斗都是冲锋在前,以鼓舞士气,“小钢炮”绝非浪得虚名。据不完全统计,陈锡联整个戎马生涯,多次负伤,其中有记载的重伤就有4次。

  1. 左手大拇指受伤,由于包扎不慎导致坏死,陈锡联简单给刀消毒后,手起刀落,亲自砍掉了坏死的部分;
  2. 下颚子弹贯穿从后脖耳根飞出,导致右耳残废;
  3. 子弹贯穿前后胸
  4. 腰部被子弹贯穿

陈锡联对于这四次的重伤反而看得很开,笑称:

“我身子前后左右有四个洞,因此心中有气出得快,心胸宽。”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这样的铁血猛将谁不喜欢呢,而陈锡联也正是带着一身的伤病爬过了雪山、趟过了草地,虽然那时候的陈锡联伤病还没有那么严重,但也绝不轻松,每每战斗还身先士卒,直至后来任红10师师长以后才有所收敛,而跟他并肩作战过的首长无不赞不绝口,其中李先念曾称赞过陈锡联:

“打仗数第一。”

而后来的老师长刘伯承对陈锡联更是关爱有加,而陈锡联一生中最为引以为傲的战绩也正是在刘伯承麾下取得的。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陈锡联所率领的红10师改编为129师358旅的769团,他由师长改任团长,成为刘伯承麾下的一员战将。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图/邓小平、刘伯承、朱德

而这一年陈锡联才23岁,是我军年轻指战员中的中坚力量。而他率领的769团,全团共计2900余人,更是红军中的百战精英,是第129师的拳头和利刃。

1937年9月30日,刘伯承和769团前方指挥所组成先遣队从陕西富平庄里镇出发,日夜兼程,向山西挺进。刘伯承和陈锡联这对亦师亦友的两个人做到了一起,每当陈锡联回想起这件往事都激动不已:

“利用这个机会,师长给我团指挥人员精辟地讲解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还讲了如何独立自主的在敌后打游击战的一系列问题。师长用其及其精湛的军事造诣,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军事课。”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图/刘伯承

此时的陈锡联虽然麾下有3000多人马,但毕竟只有23岁,锋芒毕露;而刘伯承已经45岁了,沉稳持重,而对于陈锡联的喜爱,刘伯承也是毫不掩饰,一路上犹如长者般和风细雨,对其面授机宜,这也大大增长了陈锡联的军事指挥造诣。

当陈锡联急切问此行769团的具体任务之时,师长刘伯承说:

“你们团的任务,是在崞县(注:今山西省原平市)东北侧击从雁门关向忻口前进的日军。你们团单独行动,既要大胆,又要谨慎;抓住战机,机断专行。”

其实这不仅是769团的第一个任务,也是129师抗日的第一枪,重要性不言而喻。据陈锡联事后回忆,师长刘伯承对战局的推进和演化还特意指明了两点,让其此后的指挥生涯受益良多。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其一:教其新的作战指挥手段,特别是打仗不注意地形和不搞沙盘作业的弱点。针对此情况,刘伯承一有时间就教他沙盘作业,眼镜盒、杯子、茶缸灰一一沦为了教学的道具。演示中,刘伯承还反复强调:

“千万不要小看沙盘作业,小范围的作战预先用它摆一摆,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打起仗来把握就大得多;即使是一般性的训练,结合战例摆一摆也大有好处。”

其二:对通讯的重视。并亲自指导陈锡联在火车上重复由车头拉到车尾,并通话保持联络,来强化此技能。对于通信的中重要性,陈锡联也是深有体会:

“刘师长重视通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在此后的作战中,只要条件允许,电台绝对是重中之重,所以我很少吃亏。”

很快,由于刘伯承要去五台山开会,临别之际,刘伯承紧握着陈锡联的手再次叮嘱:

“你带第769团单独行动,要抓住战机,主动歼敌。我们师抗日的第一仗就看你的了。第一仗可以打小一点,但这第一炮一定要打响。”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图/夜袭阳明堡剧照

陈锡联深切感到责任之重大,心中暗暗下定决心,决不辜负师长的一番教导。

1937年10月18日夜,陈锡联根据刘伯承“既要大胆,又要谨慎;抓住战机,机断专行”的指示,夜袭了日军阳明堡机场,取得重大战果,不仅击毁敌机24架,还毙伤日军警卫部队100余人,我军仅伤亡30余人,创造了以步兵歼灭大量敌机的光辉战例,在我军军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战打得极为漂亮,闻讯后的刘伯承赞叹真是后生可畏,而徐向前则大笑着说要替陈锡联请功。而邓小平代表党组织找陈锡联谈话,一开口就是一句:

“你陈锡联能打仗,是个将才!”

最欢喜的当属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兴奋之下请驻地群众和他一起算了一笔账:

一架飞机值多少钱?这些钱能买多少小米?这些小米又能让多少人吃一年?账未算完,群众热烈鼓掌....。”

而阳明堡的大捷也很快地传遍了太行山,当地群众无不举掌欢庆,并写下歌谣:

  • 万里长城万里长;
  • 雁门关下古战场;
  • 阳明堡里一把火;
  • 鬼子飞机一扫光;

此后,陈锡联的指挥功力一日千里,先后指挥了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的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并成为了我军优秀的指挥人员和独当一面的将才。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后,陈锡联作为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对于知识的渴望并没有因为日军的投降而减少,反而更加如饥似渴。因为他有预感,此时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内战随时可能爆发,果不其然,短暂的和平后,蒋介石单方面撕毁了条约,内战爆发。

31岁的陈锡联挥师北上,指挥了上党、邯郸、鲁西南等大型战役,尤其是在此后的豫北战役中采取避其锋芒、诱敌深入、陷其孤立、围而聚歼的战术全歼了国民党军第2快速纵队,创造了我军以劣势装备歼灭一个现代化机械旅的经典范例。

后来还活捉了国民党12纵队司令员孙殿英,会和其他兄弟部队在淮海、双集堆、渡江战役中屡获奇勋,为新中国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其中在全国解放的前夕,解放军攻入了湖北麻城,找到了陈锡联已经63岁的老母亲,这也是母子俩阔别20余年的首次相见。当年陈锡联偷偷地溜走参了军,母亲是日思夜想,以为陈锡联早已战死沙场了,再次见到儿子,陈母紧紧抓住儿子的手,不停地哭泣。

儿子走后,兵荒马乱,老太太吃了很多的苦,一度以乞讨为生,而作为红军家属陈锡联的两个叔叔也因为受到了国民党的残害。

陈锡联给老母亲看了媳妇和小孙子的照片,老太太喜笑颜开。事后,陈锡联把随身的毛毯和一些自己缴获的战利品都留给了母亲,并问道: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图/陈锡联和夫人

“还需要什么吗?”

“看到你就什么也不需要了,只希望你能把老蒋快点消灭,回家过太平日子。”

母亲的回答让陈锡联鼻子一酸,发誓一定快点结束战争早点带母亲过上太平日子。与母亲匆匆一聚后,陈锡联再次踏进了战场。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陈锡联任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后任炮兵学院院长,1955年授勋为开国上将,完成了从一个放牛娃到将军的飞跃,世人只知道他从放牛娃变成了陈司令,而这其中所经历的种种也只有陈锡联自己说得清了。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图/陈锡联和毛主席

其实陈锡联胜任炮兵司令还是毛主席钦点的,当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军委决定组织一支强大的国防军来威慑宵小,而掌门人就非常关键了。

而毛主席此时就幽默地点了出来,以前红军不是有个小钢炮陈锡联吗,搞炮兵肯定是内行!面对主席的点将,陈锡联在忐忑之余,对老首长刘伯承、邓小平说:

“自己长期在刘邓首长领导下工作,没有统率一个兵种的经验,怕干不了。”

刘邓首长则勉励他:

“革命需要,不会可以学!”

而陈锡联也确实经历了一段学习的过程,那段时间其实过得非常艰难,有蒋介石不断叫嚣反攻大陆的压力,而且刚上任就遇到了朝鲜战争爆发,国内只有3个炮兵师,既要应对沿海,又要输送到朝鲜,由此可见陈锡联的压力之大。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图/炮兵学校

而陈锡联从来就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他一面要求从各军区挑选优秀的步兵组建炮兵部队,一面积极的联络苏联,并汲取苏联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先后组建了8个炮兵训练基地。

在苏联教官和自身的努力下,第一批炮兵很快地通过了测验并运送到朝鲜前线,为步兵的攻城拔寨保驾护航。截至到1953年,我军已经拥有了17个炮兵师,共计30余万人,陈锡联创造此神迹只用了2年时间,却硬生生地提高了3倍之多。

其中据35年后美军披露的一份数据,在朝鲜战场“联合国军”62%的伤亡都是由炮兵造成的,其中著名的上甘岭防御战,仅炮火就击退了敌军上百次冲锋,并毙敌2.5万人,达到了总伤亡人数的一半。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所以说,抗美援朝的胜利炮兵的功劳绝对的功不可没,而毛主席对于陈锡联也是愈加的器重。可以说中将当中毛主席最信赖的就是张震,而此时上将中毛主席比较器重的就是陈锡联了,从他59年以后历任的职务就可以看得出来了,一直出于政府高层的核心区域。

而时间来到了1976年2月,此时的毛主席已经病得很严重了,在头脑还清醒的情况下达了命令:由陈锡联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替代了生病的叶剑英。

此举是替代了此前功高卓著的叶帅的军职,这不得不说这比当初当炮兵司令更具有挑战性。面对夺权的风言风语,陈锡联也是当面击破了谣言,不仅军中大事都跟叶帅商量,而且对于自已的这个老部下,邓公也是极力维护:他这个人,没有野心。”

毛主席临终前发布命令,让上将陈锡联替代了叶帅军职,这是为何? - 天天要闻

图/晚年的陈锡联将军

1980年,陈锡联向中央递交了辞呈,正式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999年,陈锡联将军在北京去世,结束了自己辉煌而又璀璨的一生,享年85岁,而他也终于可以常伴母亲左右了。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出任重庆市市长想把母亲带在身边,但为了让他好好工作,老母亲以过不惯城里生活给拒绝了,继续回老家居住。1954年,老母亲病危,临终前一直喊着“普庆”(陈锡联乳名)不愿闭眼,当陈锡联急忙赶回老家之时,母亲却已经谢世,陈锡联含泪长跪不起。

谨以此文纪念陈锡联将军,不忘先烈、砥砺前行!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黄埔学员、台湾退将许历农逝世 生前致力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 天天要闻

黄埔学员、台湾退将许历农逝世 生前致力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台湾媒体4日报道,黄埔学员、台湾退役将领许历农于当天清晨在台北过世,享年106岁。 许历农1919年生于安徽贵池,是黄埔军校第16期学员,曾参加抗日战争,1949年来台。退伍后,许历农曾任台当局“退辅会主委”,在台湾政界被尊称为“许老爹”。2014年9月,第五届“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在香港举行开幕典礼,许历农致辞。...
河泊所遗址考古的三个价值 - 天天要闻

河泊所遗址考古的三个价值

金质“滇王之印”。 汉代木构遗迹。 本组图片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云南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古滇国是从战国延续至汉代的地方政权,属西南夷的一部分。公元前109年,汉朝在此设置益州郡,又“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史记·西南夷列传》)。 从设置益州郡开始,云南开启了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新篇章。 日前获评...
刘振起:河北游击军的战略意义 - 天天要闻

刘振起:河北游击军的战略意义

1938年5月,毛主席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河北平原、山东的北部和西北部平原,已经发展了广大的游击战争,是平地能够发展游击战争的证据。”
听到岳飞遇害,李清照做了什么? - 天天要闻

听到岳飞遇害,李清照做了什么?

绍兴十一年,岳飞在一天之内被十二道金牌紧急召回至临安。随即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但这只是一个幌子,是个缓兵之计,不久就被诬陷谋反,下了大狱。一时间朝野大骇!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 :“你们诬告岳鹏举谋反,究竟有何真凭实据?”秦桧奸笑一声:“其事
统一后,台湾叫什么名?台84岁老将王建煊给出答案 - 天天要闻

统一后,台湾叫什么名?台84岁老将王建煊给出答案

两岸关系一直是个敏感话题,尤其是“统一”这事儿一提起来,大家的耳朵都竖得老高。对此,台湾省84岁的前“监察院长”王建煊跳出来,抛出了一些关于统一后台湾叫啥名的看法,搞得网上网下议论纷纷。历史咋回事儿?台湾跟中国大陆的关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