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发起安史之乱,却为何说唐玄宗没错?实情令人感叹

2020年07月24日22:56:14 历史 1095

大唐边陲之地。

秋风萧瑟,一片不高的小土坡上正坐着一个肥头大耳的胖子,从身边拥簇的士兵看出,此人身份很不简单,不一会儿一个青年缓缓走来,在胖子身前停住,轻声唤道:“父亲”。

胖子抬眼一看,是自己平日里最喜欢的儿子安庆绪,他指了指旁边的黄土地,示意安庆绪坐下。安庆绪倒也没有推辞,作为胡人,平日里没有那么多酸儒的繁文缛节,一屁股就坐在了黄土里。

安禄山发起安史之乱,却为何说唐玄宗没错?实情令人感叹 - 天天要闻

胖子不再理他,转头望着长安的方向,眼神中说不出的玩味,安庆绪倒是有些急躁,陪着他的胖子父亲沉默了一会儿,才有些小心翼翼的试探道:“父亲真要行代唐之举?”声音小到只有这个胖子能听清楚。

胖子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情绪好像被忽地唤醒,有些感慨的说道:“多好的一个盛世啊,恐怕再没有一个王朝可以超越大唐的盛况了。只是可惜了,可惜了了。”

安庆绪明显跟不上他父亲的思维,只是唯唯诺诺地听着,这胖子此刻开了话匣倒也不在吝惜自己的口舌,又说道:“长安有个不得志的书生,好像是姓杜,写了一首诗挺有意思,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这首诗明显是厌战的。

安禄山发起安史之乱,却为何说唐玄宗没错?实情令人感叹 - 天天要闻

“我们这位伟大的圣上,有了这偌大的疆域还不满足,每年仍旧鼓动边军发动战争,内有盛世,外欲开僵,他这是要做古来无双的第一皇帝呀。”

安庆绪听到这里不由的点点头,他们的这位唐玄宗自登基后,确实励精图治,一改府兵制那种半兵半民的军队体制,从而改由募兵制,也就是说由朝廷出钱,养职业的军人。

后来还不觉得省事,干脆设立一个边区,由节度使掌管军队以及在当地筹措军饷。这个制度对于安庆绪来说是对的,大唐能连战连捷确实是这一制度的创新所带来的不可思议的效果。

安禄山发起安史之乱,却为何说唐玄宗没错?实情令人感叹 - 天天要闻

但安庆绪知道,这个制度虽然能最大化大唐军队的战力,但同时,所谓的节度使却军权、财权俱全,一旦发生叛乱,后果可是非常严重的,他不相信唐玄宗看不到这一点,所以问道:“父亲,自古拥兵自重乃是皇家大忌,从西汉霍光行废立之举可见一斑,为何陛下还要设立节度使?”

胖子终于有些神色满意的看了眼自己的儿子,这才说道:“我所有边军节度使加在一起也不过49万,他唐朝中枢就有13万人马,除非所有的边军都反,以13万人马控制局面还不是易如反掌。”

安禄山发起安史之乱,却为何说唐玄宗没错?实情令人感叹 - 天天要闻

说完这胖子又哈哈一笑,竟直接笑起唐玄宗来:“只可惜李隆基太过自大,云南叛乱竟不用边军,要自己的中央军去当地征讨,7万人马落了个全军覆没。这下在无力控制边军,我手握18万大军,怎么会再怕剩下的区区8万人”。

说完这些,胖子猛地站起,看着大唐的最中心,喃喃说道:“李相(李林甫),对不住了,今杨国忠不死,我安禄山永无宁日,时不我待啊。”

安禄山发起安史之乱,却为何说唐玄宗没错?实情令人感叹 - 天天要闻

公元755年年底,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悍然反唐,这是在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鼎盛时期的大动乱,与朝代末期各种矛盾积累爆发后的动乱不同,可笑的是却有了相似的结果,安禄山大军一路高歌猛进,攻破两京,一时间声威大震,建立了伪燕政权。

而我们的那位,大唐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不得不仓皇而逃,他此时此刻才从自己的故事里惊醒,他以为大唐如此盛世,怎会有人叛乱,怎会有人敢叛乱!

都怪李林甫,说什么重用胡人可以打击世家大族,这下倒好,一口气给了这个胡人三个节度使,没想到竟调转枪头,杀到自己主子头上来了,

在中央军无力回天的情况下,唐玄宗只得逃跑,而大唐,也由此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禄山发起安史之乱,却为何说唐玄宗没错?实情令人感叹 - 天天要闻

说明:台台君其实想用心中构造的故事来讲述安史之乱发动的因素,杨国忠上台排斥胡人将领为表面因素,所以就没写进自己的故事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安禄山上升无望,甚至富贵不保,不造反还等什么?

而唐玄宗其实也没错,他要做千古一帝,自然要一改府兵制的弊端,只是他在长安所听到的都是胜利的捷报,他哪里想得到,这些带给他胜利的利剑其实是双刃的。

安禄山发起安史之乱,却为何说唐玄宗没错?实情令人感叹 - 天天要闻

一手给了安禄山这些胡人将领无限权力的李林甫有错吗?其实也没有,他心中最大的敌人并不是边军,而是从初唐就一直打压的世家大族,这才是宰相心中的心腹大患,对于十分谨慎的李林甫来说,安禄山这样的人,能给他偌大的权力,他还不忠心耿耿吗?

安史之乱并一个皇帝年老昏庸,沉迷女色的故事,这其实仅仅只是自己养了一条凶猛的恶犬,忽然有一天咬伤自己的故事。

参考:《安禄山叛乱的背景》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武则天墓前61个石人都无头,千年来难解,1971年2位农民提供线索 - 天天要闻

武则天墓前61个石人都无头,千年来难解,1971年2位农民提供线索

1971年,陕西乾县两位普通村民在田间劳作时无意间挖出一个奇异石像头像。而这不起眼的一锄,竟成为破解千年未解之谜的关键线索——武则天陵墓前六十一尊无头石像的秘密。乾陵,一座合葬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皇陵,历经千年风雨与盗墓者轮番“进攻”,却始终无
逃台国民党高级将领:大多晚景凄凉,穷苦潦倒 - 天天要闻

逃台国民党高级将领:大多晚景凄凉,穷苦潦倒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国民党政权彻底失去了大陆的控制权,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跟随蒋介石撤往台湾。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个岛屿会成为他们后半生的舞台,更没想到,许多曾经风光无限的将领,到了晚年却过得那么艰难。
书香传家——徐门景孺人的家族传承故事 - 天天要闻

书香传家——徐门景孺人的家族传承故事

根据《大桥徐氏族谱》记载,景孺人生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是大桥徐氏徐达三的原配妻子。她的父亲是雍正元年恩科举人景麟祥,叔父是康熙五十二年恩科进士景考祥,表兄则是乾隆年间进士、候选知县景鸿宾。
在良渚老街,与宋代的月重逢 - 天天要闻

在良渚老街,与宋代的月重逢

潮新闻客户端 高坚 暮色初垂时,良渚老街悄然披上一层流动的琥珀纱衣。三孔石拱的折桂桥枕着千年良渚港,四尊石狮望柱在暖黄壁灯下褪去日间风霜,轮廓被镀成温润的剪影,仿佛凝望河面的古老守望者。桥....
从“对食”到“菜户”,古代太监宫女的别样爱情故事 - 天天要闻

从“对食”到“菜户”,古代太监宫女的别样爱情故事

在古代宫廷那红墙黄瓦、巍峨壮丽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太监与宫女,作为宫廷中庞大的服务群体,他们的生活本应是单调而乏味的,每日忙碌于伺候皇室成员,在深宫中度过漫长而孤寂的岁月。然而,在这看似冰冷、等级森严的宫廷里,却滋生出了一
朱熹:一位“古代网红”的哲学人生 - 天天要闻

朱熹:一位“古代网红”的哲学人生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名人如星辰般闪耀,其中有一位既是哲学家又是教育家的传奇人物,他就是朱熹。没错,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这位“古代网红”,不仅因其思想深邃,更因其个性鲜明,颇具幽默感,简直是古代的“网络红人”!一、初出茅庐,学海无涯朱熹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