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是个什么人?一句话概括,他是清末中国商界最有分量的大人物之一。既是官,又是商,红顶商人这四个字,放在他身上再贴切不过。他是近代中国铁路、电报、银行、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开创者和推动者,还在慈善事业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但说实话,他的成功人生,换不来一个靠谱的儿子。
盛家的子女,大多是纨绔子弟。尤其是长子盛昌颐,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最终英年早逝,成了父亲心头的一道深痛。盛宣怀在朝堂上叱咤风云,回到家却管不住一帮不争气的子女。
这件事对他打击不小。他冷眼看着自己的几个儿女,发现一个个都靠不住,于是他做了个决定:把盛家一半的财产留给义庄做慈善,只把另一半分给子孙。他想,这样至少能保住一部分家业,继续发光发热。
但没想到,他还是低估了败家的威力。1928年,距离他去世才12年,盛家的子孙就用“打秋风”的方式,把义庄的钱也分光了。他们甚至还打着“关系疏通”的名义,把四成本金交给了国民政府,剩下的六成也被一哄而散。
就这样,盛家的家业败光了,慈善事业也被砸了。
说句难听的,换作普通人,看到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毁在子孙手里,坟头都要气冒青烟了。
但故事还没完。盛宣怀这一辈的失败,反倒激发了下一代人的拼劲。他的孙子盛毓邮,算得上盛家的救命稻草。
盛毓邮的命运很有戏剧性。他出生在盛家四房,却过继给三房。盛宣怀去世时,他年仅九岁,却继承了两房的遗产,总共一百一十六万银元。
听起来风光?不,实际情况非常凄惨。
他那亲爹,是个真正的纨绔,早早败光了家产后,就盯上了儿子的那份遗产,每次张口就是千两银子。盛毓邮从小就在这种“吸血鬼”般的亲情中挣扎长大。
再大的家产,禁不住这么折腾。可即使到后来只剩下“骨头汤”,盛毓邮也依旧算是富家公子。他娶了名门闺秀任芷芳,在老上海还算过得体面。
但时代变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将剩下的家产全部捐出,从此从一个富家子弟变成了平凡老百姓。辉煌过去的终结,也成了他新人生的起点。
1950年代,盛毓邮带着妻儿辗转去了香港、新加坡等地,生活颠簸。最后他决定到日本闯一闯。他明白,如果不靠自己拼一把,靠家底是混不出头的。
1960年,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在日本开办了“新亚饭店”。
这是一家地地道道的中餐馆,刚开始就是夫妻俩小打小闹,什么都要亲力亲为。为了做出正宗的中国味道,他们省吃俭用请来了上海大厨,自己却连房租都快交不起。
日子很苦,但生意慢慢红火起来。几年之后,新亚饭店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店,变成了东京有名的大饭馆,后来甚至发展成了七层楼的饭店。
在外人看来,这不过是一个老中年人东山再起的故事。但真正让人敬佩的,是盛毓邮在新亚饭店定下的规矩。
当时,在日本打工的中国留学生普遍待遇很差。他们的时薪比日本本地学生低200日元左右。盛毓邮无意间得知这个情况后,非常愤怒。
他说:“你是中国人,怎么能忍心帮着日本人压低中国学生的工资?你配做中国人吗?”
他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整个日本社会的偏见,但他能改变自己饭店的制度。
于是他立下规矩:
中国留学生时薪1000日元,日本学生只能拿800日元。
所有体力活、脏活累活,一律只安排日本人干。
中国留学生做的都是较轻松、体面的岗位。
很多人一听就说,这也太偏心了吧?
可盛毓邮并不在意。他对店里的中国留学生说:“你们要好好学技术,学管理,哪怕是日本人的长处,也要学。学成之后,把日本人比下去,把那口气争回来。”
在那个国人地位普遍低下的年代,他的做法,无疑是一种骨气的表现。
有人担心这么搞会不会得罪日本人?盛毓邮根本不怕。他说:“我开的是中国饭店,我自然要对得起中国人。”
更重要的是,这并不只是嘴上说说。他确实资助了不少中国留学生,帮他们在日本站稳脚跟。
很多后来在中日两地有成就的人,都曾在新亚饭店打过工,吃过他家的饭,甚至拿过他的资助。盛毓邮不只是让他们吃饱,还让他们挺直了腰杆。
到后来,新亚饭店成了在日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精神地标。
它不仅仅是一个吃饭的地方,更是一个可以受到尊重的地方。
一位当年在店里打工的中国留学生后来回忆说:“在那儿打工,你能感觉到自己被看见、被重视。”
这就是盛毓邮与众不同的地方。他没有靠祖辈留下的遗产混日子,而是在最艰难的年纪,重新找回了一个盛家子孙应有的责任感。
他没有像他父辈那样靠挥霍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而是靠奋斗重建了属于盛家的荣光。
他说:“我们家从爷爷那一代开始,就不是普通人家。我们不能只想着过好自己的日子。”
晚清首富盛宣怀,如果泉下有知,也该欣慰。虽然中间断档了一代人,但盛家最终还是出了一个让国人扬眉吐气的后代。
有时候,真正的荣耀,不是金银财富,而是你身上那份属于中国人的骨气。
盛毓邮,这个名字,值得被记住。
参考资料:
《盛宣怀年谱》,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中国近代实业家列传》,人民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