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货郎救助3000红军,多位开国将军获救,政府寻觅多年

2025年05月08日20:22:08 历史 1467

陈廷贤带路红军脱险

1934年,3000名红军在河南卢氏县面临敌军包围。一位名叫陈廷贤的年轻卖货郎主动带路突围。陈廷贤1911年生于山西贫苦家庭,13岁时为帮家计,开始挖盐贩盐,后来在河南卢氏县定居,学会糕点手艺后转行卖糕点,常在豫陕交界山区活动。

小货郎救助3000红军,多位开国将军获救,政府寻觅多年 - 天天要闻

陈廷贤助红军成功突围

陈廷贤挑担去陕南时遇到一名求助的红军战士,得知他是程子华军长的手下后,因他们是山西老乡,陈廷贤决定帮助他们。为迷惑敌人,红军让手枪团制造从朱阳关入陕的假象,而主力部队则随陈廷贤向西前进。经过三天三夜,红军在陈廷贤带领下成功突围。尽管红军愿付200块大洋酬谢,陈廷贤拒绝了。程子华于是给他写了张盖章的字条,作为他贡献的证明。

小货郎救助3000红军,多位开国将军获救,政府寻觅多年 - 天天要闻

红二十五军的创立者陈廷贤

长征低潮时,陈廷贤带领的红军队伍建立了唯一的鄂豫陕根据地,成为长征中人数最少且最先抵达陕北的队伍,即红二十五军。该队伍后来出了97位开国将军。若非陈廷贤,他们可能难以幸免。

陈廷贤因带路被民团囚禁,但无证据下被迫释放。1940年,他回乡结婚并定居卢氏县。日军占领卢氏后,烧杀抢掠,陈廷贤保存的一张重要字条也毁于战火。

小货郎救助3000红军,多位开国将军获救,政府寻觅多年 - 天天要闻

陈廷贤的真实身份与认可

新中国成立后,陈廷贤多次申请入党,并提到一张被烧毁的字条。因此他被指责“编造历史”,从此不再提及给红军带路的事。

1985年,几位自称来自中央军委的人到访,证实了陈廷贤带路的事实。原来,中央从未忘记他的贡献,只是当年记录时误写为“陈廷献”。遗憾的是,陈廷贤在前一年去世,临终仍念叨字条。根据其遗愿,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县委党校公墓,并立碑纪念,家人也得到妥善安排。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通往奴役之路》七大核心 - 天天要闻

《通往奴役之路》七大核心

5月8日哈耶克诞辰126周年纪念日1899年5月8日-1992年3月23日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七大核心观点一文整理·深度阅读第一,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且较为理想的一种资源配置体制。
黄裕生:天空下,每一个人的苦难都是所有人的不幸 - 天天要闻

黄裕生:天空下,每一个人的苦难都是所有人的不幸

黄裕生,哲学家,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1愚蠢的人在苦难降临自己头上之前,永远都认为那是不幸者自己的问题,而永远看不到苦难的制造者,甚至还站在制造苦难的人一边,对那些批评苦难的制造者的人冷嘲热讽,恶语相加。
哀悼!她走了,幸存者仅剩7人 - 天天要闻

哀悼!她走了,幸存者仅剩7人

5月7日记者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获悉5月7日凌晨1时许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小瑞奶奶(化名)在湖南华容县去世享年96岁小瑞奶奶1930年生于湖南华容1943年春夏之交13岁的她不幸被进村日军抓获日军将掳掠而来的女性
陵水文罗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 - 天天要闻

陵水文罗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

5月7日,陵水文罗加工物流产业园一、二期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完成项目整体的85%。记者在一、二期项目现场看到,工地上机器轰鸣,车辆穿梭,施工团队正紧锣密鼓推进后续建设工作,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拔地而起。据介绍,该产业园一期项目为文罗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商业配套项目、热带果蔬深加工中心、农副...
一见·历史与未来,一对跨越十年的关键词 - 天天要闻

一见·历史与未来,一对跨越十年的关键词

循着习近平主席的足迹,感悟文以载道。 5月7日,在赴莫斯科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之际,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10年前的同一天,那次赴俄之际发表的署名文章题目是《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历史”与“未来”,一对关键词,跨越十年,昭示...
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让世界为羌族文化停留 - 天天要闻

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让世界为羌族文化停留

中新网成都5月8日电 (贺劭清 杨勇)羌绣亮相意大利米兰设计周、歌舞剧《风从羌山来》赴柏林艺术节演出……记者8日从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成都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近年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大力保护传承羌族文化,推动羌族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为羌族文化停留。北川绣娘绣羌绣资料图。...
小货郎救助3000红军,多位开国将军获救,政府寻觅多年 - 天天要闻

小货郎救助3000红军,多位开国将军获救,政府寻觅多年

陈廷贤带路红军脱险1934年,3000名红军在河南卢氏县面临敌军包围。一位名叫陈廷贤的年轻卖货郎主动带路突围。陈廷贤1911年生于山西贫苦家庭,13岁时为帮家计,开始挖盐贩盐,后来在河南卢氏县定居,学会糕点手艺后转行卖糕点,常在豫陕交界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