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清同治二年)初,左宗棠派麾下大将蒋益澧、刘典率水陆各军进攻浙江兰溪县城,太平军兰溪守将是沛王谭星的部下张成功,他见清军大举围攻,信心丧失, 遂率500守兵向蒋益澧投降。太平天国戴王黄呈忠、首王范汝增等率军来援,被刘典军阻挡、隔绝,无法靠近,因粮道被湘军截断,汤溪、龙游粮弹不济,太平军士气沮丧,人心思变。
2月26日,守汤溪的太平军将领彭禹兰派人偷偷出城向蒋益澧乞降,并协助蒋益澧诱捕宗王李尚扬等人。蒋益澧趁势挥军攻城,彭禹兰打开城门,引湘军蜂拥而入。入城后,蒋益澧派部将高连升、熊建益率部围攻城东的太平军营垒。太平军猛将黄呈忠得知李尚扬等被清军生俘、汤溪已全部失陷后 ,无心恋战 ,仓惶率军撤往金华,汤溪、龙游等地尽为湘军占有。
克复兰溪、汤溪、龙游三城后,左宗棠的高明部署彻底捣毁了太平军在浙江西边构筑的防线。此后,太平军再也无力构建新的有效防线,而左宗棠则督军势如破竹,攻城拔寨,接连取胜,收复浙江全境指日可待。当时,金华、严州(今建德)两府的绝大部分区域已无太平军踪影。左宗棠大军的前锋已经进至距省城杭州不足百里处。
血腥异常的绍兴之战
为了稳扎稳打、步步推进,左宗棠命蒋益澧率部攻打义乌、刘典率部沿浦江北上与蒋军合攻绍兴府属之诸暨县城。3月7日,蒋益澧、刘典两军分别攻取东阳、浦江,随后按计划向诸暨进发。守诸暨的太平军主力已于两天前撤走,留守的小股部队见清军大举袭来,皆缴械投降,刘典兵不血刃便轻取诸暨。 左宗棠命蒋益澧军马不停蹄继续北进,进击绍兴。彼时,绍兴府的攻守态势对清军极为有利。
早在当年1月间,宁绍道台张景渠已经邀请法籍雇佣军“常捷军” 与清军联手攻打绍兴城。2月,张景渠又会同英国“常安军”、“定胜军”与法国“常捷军”一道猛攻绍兴城。2月18日,中外联军调来重炮轰击绍兴城,太平军守兵奋力抵抗 。在城外敌军优势火力覆盖下,守军伤亡惨重。(铁马读史头条号)就在双方激烈鏖战时,太平军守将之一、,绫天义杨应柯派心腹缒城而出,向张景渠请降,表示愿为内应。3月14日深夜,杨应柯等人在城内四处纵火,张景渠督军趁机攻城。太平军守兵两面受敌,力战不支,加上情况不明,陈坤书被迫率残部逃往萧山。次日,张景渠率中外军队攻占绍兴,20日又攻克萧山。至此,浙东地区被清军收复。
绍兴之战多惨烈?看现场目击者张大野的描述
据时人张大野在其著述《微虫》中的现场目击描述,张景渠率清军与外籍雇佣军攻打绍兴时, 原本坚固的城墙因不断遭受炮击,出现了很多缺口,城内太平军守军为了堵缺,就把许多饿殍以及战死者的尸体拖到城墙豁口处,层层堆砌 ,再覆盖上一层厚厚的湿土,变成一道由人肉夯筑的“尸墙”,结果呢,清军用重炮猛轰,尸墙被炸得血肉横飞,残肢断臂被炮火崩的四处乱飞,非常恐怖的一个惨烈场景......再猛烈炮火的覆盖下,绍兴城墙内外形成一道道血衢,人体残骸遍地皆是,惨不忍睹。最终,清军在太平军叛徒杨应柯的接应下,鱼贯进入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的绍兴古城。
太平军“独眼”猛将黄呈忠真人像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