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看,中国经济是超级韧性的“自富”系统,动力和信心永在

2024年11月03日08:52:04 历史 1694


按:本文写于2018年,在大谈经济“韧性”的当下,更有价值了。原标题是《历史地看,中国经济是永动机,无须担心其动力和信心》

历史地看,中国经济是超级韧性的“自富”系统,动力和信心永在 - 天天要闻


说经济是中国是永动机,现代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你就扯吧,吹吧。但对中国古人而言,在中国历史中,这的确是一个稀松平常的观念。儒家道家都认为经济是一个自动的体系,经济的运行是自动、永续的,无需人为的担心,政府都不该把经济的运行当成一个关注点。


道家讲“无为”,儒家讲“舍利取义”,讲“君子小人”之别,都是在倡导和坚持政府不应该关心和干预经济。经济是老百姓的事,老百姓自己会做的很好,经济会自动、自然地运行。他们都把老百姓看成经济上的绝对独立自主的主体,具备完全的生产和经营能力。


当然,儒道两家的观点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道家认为政府不仅不要干预老百姓的经济生活,而且也不要干预老百姓的其他任何生活。每个人不仅是绝对独立自主的经济主体,在任何方面,也都是绝对独立自主的主体。因此,道家认为政府的存在没有任何必要性,任何的政府行为都没有必要性。


所以,道家说“无为”。这个“无为”不是说给所有的人的,不是说给老百姓的,而是仅仅说给政府的,说给政府官员的,以及想要做官的人。“无为”本质上是对政府彻底否定,而对政府的彻底否定,所对应的就是对老百姓的彻底肯定,认为老百姓具备绝对的主体性地位,应该是“有为”的。


儒家从根本上也是承认人的绝对的主体性地位的。但是,与道家不同的是,儒家并没有把所有的人的事务看成铁板一块,而是把其分成了两个领域,一个是经济领域,另一个则是义理领域。儒家认为,在经济领域,老百姓是具备绝对的主体性,但是在义理领域,老百姓是有所欠缺的,需要外在的帮助,方能够提升。


进而,儒家也把社会中的所有行业分成两个部类,一个部类是经济部类,包括经济领域的所有产业分工、各行各业,另一个则是义理部类,包括教育和政治两个子行业,主要是政治。这样整个社会群体也就分成了两大类,从事经济各行业的人叫“小人”,从事义理行业的人叫“君子”或“士”。即君子、士是以义理为业的人,而小人是以经济为业的人。


“义利之辩”是儒家的核心问题。但是,现代人把儒家的“义利之辩”仅仅当成一个理论思辨问题,实际上,“义利之辩”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问题,是一个社会分工问题,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政治问题,政治的基本目标与合法性问题。


通过“义利之辩”,儒家努力让义理从经济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东西,进而主张应该有专门的人从经济领域脱离出来,专业从事义理服务,主张应该有一个独立的义理行业,这个义理行业就是政治、政府。


因此,“义利之辩”从根本上来讲,绝不是否定利,肯定义,也不是重义轻利,而是强调义和利的分离和独立,义是义,利是利。儒家是绝对肯定经济的,但同时也绝对肯定义理。儒家在主张经济的主体性存在的同时,也主张义理的主体性存在。


从分工的角度,儒家认为,健全的社会应该有两大分工体系,一个是义理分工体系,一个是经济分工体系,两大体系都是独立的行业体系,两大行业体系之间是行业交换关系。两个行业体系本身是独立的专业的,不能相互干预。义理体系不能干预经济体系,经济体系也不能干预义理体系。


义理体系的主体是政治行业,以及与政治行业相配套的教育行业。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义理的教育,政治则是提供义理服务的行业。


儒家讲“舍利取义”,象道家讲“无为”一样,都不是对所有的人讲的,主要是针对政府的,是在提醒政府,要认清自己的行业,认清自己的行业宗旨。政府是独立的义理行业,关注点和宗旨是义理,因此,绝对不能染指和干预经济,绝不能谋求经济上的私利。


所以《大学》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这里的“国”,就是指治理国家的政府。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儒家对政府的一个要求和定义:政府只能行义,不能谋利。


因此,儒家“义利之辩”,讲“舍利取义”,不仅不是否定经济,反而是在维护经济。儒家否定经济,否定利,是针对政府的。在这一点上,儒家和道家是完全一致的,也是“无为”。而对政府的否定,就是对老百姓的肯定,对老百姓在经济上主体性的肯定,就是在维护经济分工体系的行业的独立性。


老子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老子》57章)


“自富”就是对经济而讲,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去解释。在微观层面是说,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完全具备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能力,创富能力,能够独立自主地生产、经营和创富。在宏观层面,“自富”的个人和家庭的整体,就构成一个“自富”的社会,一个“自富”的经济体


“自化”是对义理、道德而讲。老子认为人类天然具备这种“自化”的能力,能够自我教化,无须政府来提供。


在“自富”上儒道完全一致,但在“自化”上儒道出现分歧。道家认为在义理上老百姓也可自化,无需再多出一个义理行业,多出一个政府。而儒家则相反,认为在义理教化上,老百姓不可自化,而是需要具备义理的人来提供帮助,因此社会就需要一个独立的义理行业,需要政府的存在。


对于义理和经济两个领域的从业群体的区分,孔子孟子留下很多话。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不器”;“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等。


对于儒家的“君子-小人”之辩,现代人想当然地认为,是在褒君子贬小人。事实并非如此,孔子在讨论君子和小人时,事实是更是在讨论两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君子和小人的差异,不是好坏、善恶的差异,而是行业的差异。


君子是义理行业的从业者,小人则是经济领域的从业者,因此,“君子当然是该了解义理,小人则应该了解本行业,通过经营产业去获利,这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里决绝无歧视“小人”的意思,恰恰相反,是在保护小人,通过禁止“君子喻于利”而保护小人。如果君子喻于利,整天盘算经济经营和经济利益,是要受到批判的,是不允许的。同时,如果小人对自己所从事经济行业不了解,不懂经营和获利,也是不应该的。孔子的其他有关君子-小人对举的话,也都是基于行业分工的。


孟子说:“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也是和孔子一样,从行业分工的角度而言。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把两个行业的合作关系说的很清楚。这里的“野人”就是从事经济个行业的“小人”。“无君子莫治野人”中的“治”不是统治,中国传统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统治的概念,而是治理,以义理去治理,就是提供政治服务、义理服务。君子是给野人提供义理服务的。


“无野人莫养君子”中的“养”是提供生活资料,这句话是说,作为对义理服务、政治服务的交换,“野人”应该给君子提供生活资料。这个“养”实际就是税收。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中,“士”就是君子,“民”就是小人,“恒产”是良好的经营,稳定的收入。士从事的是义理行业,所关注的是义理,与经济无关,与恒产与否无关,因此有“恒心”,他们的收入来自小人的税收。而小人的职业就是直接从事各种产业经营的,当然对自己产业经营的好坏非常关心,心情当然会受产业经营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无恒产”,就无“恒心”。


除“义利之辩”外,儒家还通过另一条政治原则,来严格对政治和经济两个领域进行隔离,禁止政治染指和干预经济,就是“不与民争业”,后来也被说成“不与民争利”。《诗经》、董仲舒司马迁陆贾都对这个原则做过记载和分析,这里不再举例。


总之,道家通过“无为”来彻底否定政府,而维护人民的经济主体地位,认为经济是一个“自富”系统。而儒家通过把社会进行义理-经济二分,并通过“义利之辩”和“不与民争业”,对义理和经济两个行业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和隔离,禁止行业之间相互干预,使得经济依然是一个具备主体性的独立“自富”系统。


儒道两家之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倡导维护经济行业的独立主体地位,维护老百姓的经济主体地位,并非孔子老子突然发明的一种经济自由的新思想,而是历史一直如此。


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经济独立却遭遇了挑战,有人想颠覆它,就是新出现的法家思想的信奉者。法家鼓励政府去直接参与经济经营和谋利,并企图剥夺老百姓的经济主体性地位,让其服从于政府。儒道两家拼命但反对。


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经济一直是一个靠着老百姓的内在的、自发的动力和信心来维持的独立系统,而且来百姓对经济的动力和信心也是不竭的、永恒的,只要有人在,这种经济的动力和信心就会存在。

历史地看,中国经济是超级韧性的“自富”系统,动力和信心永在 - 天天要闻



必须在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大背景下,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经济独立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中国现代的经济体系,依然是根植于这种历史以来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的基础之上。


仔细研究全球文明史就会发现,在西欧近现代社会之前,唯独在中国存在独立的经济分工系统这样的概念,中国之外的任何文明,都不存在独立的经济分工,独立的经济部门。他们的经济一定处于政府和宗教的管控之下,广大百姓都不是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者,不是独立的经济主体。


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西欧开始出现独立的经济概念。这样的概念首先在商人阶层出现,然后,慢慢影响其他阶层,并产生思想和社会革命,让西方进入以经济为中心和本位的现代社会、现代文明。


这就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似乎现代的西方文明的经济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其经济是先进的、发达的。事实并不如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尤其是国家间的冲突甚至两次世界大战证明,西方的经济系统是缺乏真正的内在动力,不具备可持续性。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系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基础在个人。每一个人都具备经济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每一个人都具备独立自主的经济精神。但是,在现代欧美社会的经济系统和经济理念中,并非是以个人为基础的,不是以个人的独立自主的经济精神为基础,而是以非人化的产权、市场制度为基础,以非人化的资本和企业为基础。


就当下欧美社会的全体而言,是普遍缺乏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个人化的独立自主的经济精神。他们认为独立的个人化的经济精神仅仅为少数精英所有,即所谓的“企业家精神”。


因此,脱胎于西欧的经济学,总是担心经济的动力,担心经济制度,担心对经济的信心。实际上,西方的经济的确会经常陷入这样那样的危机。究其根源,是普遍缺乏个人化的独立自主的经济精神所致。而中国自古以来就具备这些精神。


有人马上会问,既然你说中国自古以来经济就是独立的,“自富”的,老百姓一直具备独立自主的经济精神,那么近现代以来,欧美经济发达,而中国却落后了?


历史上的中国不仅是经济独立的,而且也是义理独立的,在维护经济独立的同时,也在维护着义理的独立。义理和经济之间,尽管在行业分工上,是独立的,但是在内里上又密切联系。义理和经济的内在关系,是“体用”关系,即“以义理为体,以经济为用”,这是中国历史的核心特征。


义理,是人的共识性的意志、意愿,发自人的本心本性。宋明儒家总结为“性即理”、“心即理”,义理就是人心人性。“以义理为体”就是以人心、人性为体,“以经济为用”就是以经济为工具,服务于人心人性,让人过有经济保障的符合和顺应人心人性的生活。


从社会整体而言,经济部门的“小人”是提供经济保障的,而义理、政治部门中的“君子”则是提供义理教化的。其结果是,每个人都是有义理的,每个人也都是有经济保障的。最终每一个人都是以“义理为体,经济为用的”。


因此,整体而言,中国文明是义理文明,而非经济文明;中国社会是义理社会,而非经济社会;中国人是义理人,而非经济人。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独立,是以人的独立为基本前提,而人的独立根本上是义理的独立,或者是心性的独立。在人的独立的前提下,尽管会出现经济独立,但是却不会出现以经济为主体和本位的“唯经济主义”、“唯物主义”,那样将会偏离和违背义理的独立,违背人自己的独立。


现代西方社会,就是因为缺乏义理的独立,在这个前提下,去发展经济的独立,从而陷入了“唯经济主义”、“唯物主义”。这样现代的欧美社会既是经济化的,是一个以经济为本位的经济社会,他们的人,也是以经济为本的“经济人”。尽管经济化的社会是违背人心人性的,但是,却可以爆发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这样西方近代西方社会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就开始超越中国。


中国遭遇来自经济上已经强大起来的西方列强的侵略时,为抗击侵略者,不得不否定义理,而以经济为本位,而经济化,以提升经济实力。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否定义理而“唯经济化”的过程。


历经了两次文化革命:1916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和197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和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终于成功地实现了对义理的否定,而唯经济化了,由一个义理社会,转型为一个经济社会。


在形式上,中国的经济化,也是象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西化过程,但是经济化的中国与经济化的西方社会存在一个本质不同。中国社会历史以来普遍存在个人化的独立自主的经济精神,而西方社会则缺乏这样的精神。


正是这种普遍存在的个人化的独立自主的经济精神,让中国自改革个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上一路突飞猛进,超越全球任何国家,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包括美国,从而创造了经济奇迹,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崛起。

也正是这种普遍存在的个人化的独立自主的经济精神,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信心,而且是不竭的、永恒的。


当前最应当关注的倒不是中国经济的动力和信心问题,这个中国一直不缺。应该考虑的是,中国为抵御西方列强,经过了170多年的去义理化和经济化,让中国由一个义理社会变成了一个经济社会,但是当中国经济成为世界列强之一时,当西方列强在中国面前不再是列强时,当昔日的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压力已经解除时,中国应该朝向义理的回归,并在中国再义理化的同时,让世界也跟随中国而义理化。


事实上,唯有义理,能够让人真正的安心和满足,也唯有义理能够建立一个真正和谐永续的全球秩序,也唯有义理,能够真正地消除来自外部的对中国的威胁。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 天天要闻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极目新闻记者 王柳钦5月4日,极目新闻记者在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现场看到,虽然天空飘起了小雨,但门口还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铭记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游客在雨中排起长队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入口处,有市民携带电影《731》海报进行自发宣传。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龚...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 天天要闻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考古实证,秦始皇帝陵根据“若都邑”的理念来营建,都邑里有政治、军事,也有宫廷生活、文化娱乐。秦朝的休闲生活会是怎样的景象?5月4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寻古中国·探秘秦始皇陵》第四集《百戏水禽》带你通过考古研究新成果,对秦朝文化娱乐生活一探究竟。半裸陶俑究竟是什么人?秦始皇帝陵东南部...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 天天要闻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如果说全世界最会赚钱的人是谁?李嘉诚绝对排得上号。最近,他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前阵子那桩港口交易闹得人尽皆知,一边是国家利益,一边是家族资产,李嘉诚站哪边,大家其实心里都有点数。港口本来要卖给美国财团,还好有关部门及时叫停。
琉璃河考古队节日在岗:当“90后”遇上“3000后” - 天天要闻

琉璃河考古队节日在岗:当“90后”遇上“3000后”

房山区琉璃河镇,开满野花的草丛上,挖开了深浅不一的坑,每个都有专属的数字加字母编号。这处小型发掘现场,是3000多年前“北京城”的外城壕东段一部分。五四青年节,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一群“90后”考古人员面朝黄土背朝天,小心翼翼地刮去层层覆土,专心致志地在“护城河”底搜寻古人留下的蛛丝马迹。安妮娜在发掘现场复核...
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加强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征集保护工作 - 天天要闻

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加强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征集保护工作

新华社南京5月4日电 题: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加强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征集保护工作新华社记者郑冬睿、张晨光、陆华东摇开档案柜,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册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资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缪磊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
美国现在才知道,给中国强加的苦难越多,中国越是加速崛起 - 天天要闻

美国现在才知道,给中国强加的苦难越多,中国越是加速崛起

美国现在才知道,给中国强加的苦难越多,中国越是加速崛起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还原历史背后真相】很多人不理解,作为美国这个超级霸主来说,为何总是喜欢将苦难和威胁强加于其他国家。所以动不动就是开两艘航母战斗群过去威胁,或者极限施压,或者就是直接的战
【前沿精选】技术官僚、民粹主义和国际组织的(去)合法化 - 天天要闻

【前沿精选】技术官僚、民粹主义和国际组织的(去)合法化

前沿精选 学刊简介《国际关系前沿》是国政学人学术共同体发起创办的电子刊物,旨在述介国际关系领域具有开创性、前沿性、学理性、实证性、思辨性的研究成果,梳理国际关系领域主要期刊新近发表的学术成果,以此搭建了解国际学术前沿的便捷窗口。目前已更新至2025年第2期(总第20期)。 获取本期《国际关系前沿》全文渠道1点...
河南一中学原党委书记受审,260多名同事旁听!曾借儿子婚宴、母亲丧葬收受下属礼金 - 天天要闻

河南一中学原党委书记受审,260多名同事旁听!曾借儿子婚宴、母亲丧葬收受下属礼金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5月2日消息,近日,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高级中学原党委书记徐卫东受贿案开庭审理。听着被告人的忏悔,参加庭审旁听的260多名昔日同事很受教育。公开简历显示,徐卫东,河南宁陵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中央党校大学学历。2024年7月,徐卫东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今年1月,徐卫东被开除党籍和公职。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