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往往充满了令人费解的矛盾与反常。唐玄宗宠信安禄山,赐予他极高的地位和权力,但最终安禄山竟然背信弃义,发动了震惊中国历史的安史之乱。这背后的缘由令人深思:权力的诱惑?野心的膨胀?还是无奈的自保?如果置身其中,你又会作何选择?一个看似得宠却最终反叛的将领,他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让我们一探究竟。
盛世繁华之下,往往暗流涌动。唐玄宗在位六十多年,虽然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但在晚年时朝野阴霾渐重。作为一代明君,玄宗固然文武双全、英明神武,但在家庭教子方面却昏庸失策。太子李瑛等三子被玄宗残酷杀害,李亨接班为储,但玄宗对他也是戒备重重。
这时,宰相李林甫为削弱太子势力,暗中为玄宗作了一盘大棋。他猜透玄宗对太子的疑虑,便在朝中主张扶植驻守河北的安禄山将军。安禄山乃是胡人后裔,自小入唐朝为僧,后习武娴熟,在战乱年代混得虎背熊腰。李林甫献计于玄宗,可借重安禄山的武力,来制衡朝中太子党羽的权势。
玄宗深以为然,从此追捧有加,连番加封安禄山。安禄山虽出身卑微,却因勇猛多智而被重用。玄宗不啻是把这位异族将领捧为了重臣,聘为驻军河北的镇守大将。一时之间,安禄山的权势渐渐趋于朝野两无所虚。
那时的安禄山已步步为营、小心翼翼,生怕受到牵连。见太子集权日盛,他惴惴不安,唯恐受到牵连误陷其中。于是不得不卖足了勤勉,表现自己忠心耿耿。他甚至低声下气,自称为杨贵妃的义子,在朝中拍马加沽讨好。面对玄宗这般眷顾,他虽多有不安,却也不得不接受宠遇,权力和利益早已将他紧紧束缚。
朝堂上的权力角逐,往往暗流涌动。安禄山本来只是个边陲小吏,却因军功被委以重任,与皇太子李亨的矛盾由此滚雪球般愈演愈烈。
太子李亨原本已在朝中小有根基,尤其得力于大将王忠嗣的拥戴。王忠嗣乃当朝名将,兵马素凭军令,手握重兵统帅河东。太子与王忠嗣情同手足,在朝纲把持甚坚。若是太子继位,王忠嗣必将经军国之重任,形成朝野双峰。
然而安禄山驻防河北后,其部曲愈见强盛,渐成朝廷心头之患。当年宰相李林甫扶植安禄山,正是为了遏制王忠嗣等太子党羽的实权。果不其然,安禄山得宠后,便与太子李亨在朝堂上形成明争暗斗的局面。
为扫清障碍,削弱太子党羽,唐玄宗乃进一步罔顾亲情,将王忠嗣以"不轨"之名入狱,最终在牢狱中郁郁而终。如此一来,太子李亨在朝中便元气大伤,难有作为。而安禄山直陡位高权重,两军实力悬殊,几乎将太子党羽彻底压制。
此外,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亦助长了安禄山的骄横气焰。当年安禄山曾低声下气,自称杨贵妃的义子以求徇私。及至有恃无恐,他竟打入杨贵妃的闺房,与之传出阋墙之闻。唐玄宗二人虽有耳闻,也纵容放任不加惩处。安禄山由此更加骄纵跋扈,视朝野上下为无物。
历史的因果循环,往往呈现出矛盾的面貌。唐玄宗为了削弱太子,培植安禄山;安禄山为得宠而拍马逢迎,最终骄横至极;玄宗又因无力收拾,只能姑息纵容。如此周而复始,三人的命运早已注定纠缠不休,朝野阴云密布。
我本不是唐朝人,却也在这片热土上扎根多年。起初只是一介草芥,靠着一身武艺混得安身立命。如今却被玄宗皇帝宠信重用,赐封郡王,手握重兵把持河北。我本该感恩戴德,却在权力的诱惑下,心中暗生谋反之念。
玄宗皇帝对我有恩有德,我亦全力效命。可他对太子李亨却是戒备至极,竟不惜亲手诛杀了李瑛等嫡亲骨肉,我实在看不透他的心机。单是出于忠心耿耿,我也曾极力拥戴玄宗,低声下气自称为杨贵妃的义子,不远千里就是想讨好朝野上下。
然而权力往往使人变得骄横跋扈,我也不例外。我竟然胆大包天,打入杨贵妃的闺房纳婪,那等放肆行为哪里还有君臣大节。玄宗虽然纵容了我的所作所为,但我心知肚明,他只是权宜之计,等太子继位必将重新拴住狂犬。
我驻守河北已久,兵马亦已集中无几。可我渐渐察觉到,玄宗的全力扶植都只是为了制衡太子党羽,等朝野大权易主那一日,我这个异族降将必将遭殃。想来想去,朝不保夕的命运注定了我无路可走。
与其被太子李亨挫骨扬灰,何不依仗自己的兵马,放手一搏反了朝廷?只要打下长安一旦称帝,皇恩浩荡我必将赦免旧恶,兵马既往不咎。河北满营的精锐骑兵正等着出征,如今权力宠臣与边疆大将,我虽是胡人却已是天之骄子。统帅千军万马、马踏长安城,征服天下固非难事。
机会来临时,安禄山果断出击。公元755年,唐玄宗驾崩,太子李亨继位登基,是年被尊为唐肃宗。新朝格局一旦确立,安禄山就将彻底失去朝中立足之地。他必须賸有雄才大略,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时机。
乘肃宗刚登基朝纲未定,安禄山遂挥师而起,率领骁勇善战的回纥军直扑长安。消息一出,震惊朝野。安禄山身为臣工却公然反叛,居然敢于对皇家亲征,此等大逆不道前所未有。唐朝朝野百年未遇如此大难临头。
临危不乱的肃宗立即下旨调遣王、刘、张三大将军共同镇压。王、刘等人乃是久经沙场的猛将,麾下兵马无往而不利。然而他们却愣是架不住安禄山铁甲雄师的锐不可当。过了数月,双方在河北地区激战连连,唐军节节告败,竟无半点取胜的希望。
眼见镇压无望,肃宗只得拿出御营军最后一股重兵死守长安。谁知安禄山竟以排山倒海之势杀至关中,一鼓作气攻陷了隋唐两代都城长安。肃宗在紧要关头被迫弃都南逃洛阳,长安沦陷数月有余,士民涂炭生灵涂炭。
由此安禄山气焰嚣张,公然自号为"天可汗",在长安称帝建立大燕国。他夺取皇储人物和全权,做派骄横狂妄,摆出一副打虎亲兵的架式。不仅如此,他更诛戮了数名守城唐将,将百姓当草芥踩踏蹂躏,夸张其词可谓是"杀气腾腾"。
朝堂一时人心惶惶,唐室覆亡几成定局。安禄山的兵刃一路逼近,都城洛阳也岌岌可危。是时都城内外纷乱不已,阖境覆没,兵连祸结不绝。这场由一介泛州小将发动的叛乱,竟造成了二百余年基业几近垮塌的惨局,令唐朝遭受了空前的灭顶之灾。
权力导致了安禄山的野心膨胀,他一意孤行反叛朝廷、造福乱世,最终却自食恶果。在夺取长安、建立大燕后,安禄山的军阀气焰愈演愈烈。然而局面并未如他所愿,唐王朝虽遭重创但并未就此完全覆没。
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唐肃宗遭逢突袭被迫南逃。在危难当头之际,朝廷悍然出现了两位猛将杰出英雄——程万里与郭子仪。程万里乃楚王府旧将,年过花甲却体魄强健、剑眉星目;郭子仪则是武库太监,曾在关中大举征兵抗拒安禄山胡乱作威。二人携手并肩,身先士卒带领唐朝残余精锐奋勇向安禄山大军反扑。
就在此时,岐黄之变发生了惊天动地的逆转——程万里和郭子仪在陕西岐山一带,率领六千兵马奇袭大燕军阵,生擒安禄山次子安万钧。这一枭雄大捷,重振了士气,为平乱奠定了根基。
长安自此解围,但陷入了血腥互杀的阙乱。安禄山的大将薛元超乘机割据长安,组建自己的燕军与残唐势力殊死搏杀。后来唐军在吐蕃援军的助力下,终于将薛元超诛杀。经过数月征伐,长安才重新归于唐朝统治。
与此同时,朝廷更迎来了两位宿将肃清四方:黎阳老将张柔之、以及助唐大臣史思明。张柔之乃是吐蕃和亲王世侄,他勇猛过人精于用兵,统兵三万驻跸陇右,横扫了河西一带的叛军。史思明则率军从河南回援,与张柔之击溃了逃亡中原的大燕残余。两员猛将血战数月,终于扫清了安禄山余孽。
安史之乱残酷无情,其间杀伤惨重无数平民涂炭。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朝野大臣和英雄猛将的不懈努力下,最终迎刃而解了这场空前浩劫。唐代虽已衰微,却也坚持了数十年。如此血与火的洗礼,正昭示着这个辉煌王朝也不过只是个昙花一现的繁华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