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了,88.9厘米!武王墩出土大鼎口径超越“楚大鼎”!

2024年05月19日16:10:56 历史 3728

安徽博物院的夏商周展厅,铸客大鼎异常醒目,它也叫楚大鼎。它是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圆鼎。而此前,“武王墩”墓东Ⅰ室南端放置的大鼎粗测口径超过88厘米,5月18日,央视“穿过历史找到你”直播了这口铜鼎顺利出土进入实验室的过程,19日,经过一天的清理和保护工作,武王墩考古实验室负责人张治国在直播中表示,经过实验室内的再次测量,该铜鼎口径达到88.9厘米,超越“楚大鼎”。

明确了,88.9厘米!武王墩出土大鼎口径超越“楚大鼎”! - 天天要闻

楚大鼎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400公斤。它是1933年出土于安徽的寿县李三孤堆的楚幽王墓。如今的楚大鼎被奉为国宝,它也是在2014年12月13日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上的国家公祭鼎原型,也首批禁止出国出境的国宝。今年4月16日,“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项目首次向媒体开放,发布阶段性考古发掘成果。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负责人宫希成介绍,当时已提取漆木器、青铜器等编号文物超过千件,包含青铜礼器、生活用器、漆木器、乐器、俑等珍贵文物。其中漆木器数量、种类都是空前的,尤其是东Ⅰ室南端放置的大鼎粗测口径超过88厘米,大于已知最大的李三孤堆出土的楚大鼎。

18日,央视“穿过历史找到你”节目,再度揭秘武王墩墓考古进展,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墓葬发觉工作过半,已出土文物3000余件(组),尤其是出土了超过150件(组)青铜器,其中更有“九鼎八簋”的制式彰显商周礼仪和“武王墩”墓等级。最重要的中室发掘工作将于今年六月份进行。

明确了,88.9厘米!武王墩出土大鼎口径超越“楚大鼎”! - 天天要闻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一组组长张闻捷表示,大铜鼎属于楚国独有束颈折沿鼎,这件鼎也是东Ⅰ室提取的最后一件青铜器。央视“穿过历史找到你”节目18日的直播主要记录了这件备受瞩目的大铜鼎打包出土运往实验室的过程。19日的直播中,武王墩考古实验室负责人张治国表示,经过一天的清理和保护,实验室内读对该铜鼎进行了测量,该铜鼎口径88.9厘米,超过楚大鼎。现场发掘人员表示,包含鼎内残留物(动物肩胛骨等残留),该鼎重量超过400公斤。直播过程中,众多安徽网友和淮南网友纷纷为家乡点赞,也有网友表示,之前的“楚大鼎”找到了“大哥”。

大皖新闻记者 蒋楠楠

武王墩墓椁室发现新一批墨书文字

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已经取得重要成果,椁室考古发掘正在有序推进。目前,在武王墩墓,考古人员又有哪些新发现?

总台央视记者 赵晶: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在武王墩墓主墓。从我所站立的坑口位置下探十余米,就能看到九间椁室。距离今天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的战国晚期的椁室,如何进行科学保护呢?

明确了,88.9厘米!武王墩出土大鼎口径超越“楚大鼎”! - 天天要闻

在现场我们看到白色的雾气,就来自于考古人员在发掘现场搭建的雾化喷淋系统,通过每天分时段雾化喷淋,可以有效控制椁室内的微环境,避免椁板等有机质文物因温度升高、水分蒸发而开裂或变形。

继完成北室、西室四个侧室的考古发掘之后,东一室的考古发掘目前也临近尾声。

明确了,88.9厘米!武王墩出土大鼎口径超越“楚大鼎”! - 天天要闻

昨天下午,考古人员从东一室提取了其中最后一件器物——位于东一室底部的大铜鼎,它的口径超过88厘米,是武王墩一号墓中发现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这件大铜鼎已经被送往考古实验室,进行后续的研究与保护。

明确了,88.9厘米!武王墩出土大鼎口径超越“楚大鼎”! - 天天要闻

提取完东一室的器物后,考古人员对室内椁板进行了观测,他们发现,用红外照相机能看到东一室椁板上有墨书文字。此前,在多个侧室都发现了楚国墨书文字,揭示了重要的墓葬营造信息。东一室发现的新一批墨书文字又将透露出哪些内容呢?今天下午,考古人员将继续实地采集探测,届时我们也将为大家带来现场的最新消息

明确了,88.9厘米!武王墩出土大鼎口径超越“楚大鼎”! - 天天要闻

目前,南二室依然在进行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南二室发现了不少玉器,包括玉佩、玉璜等等。目前考古人员正在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今天将陆续提取这些玉器。

总台直播报道团专门启用了微距摄像机,通过摄像机的高分辨率显微拍摄特性,为观众朋友们带来更多文物表层的细节和信息。

明确了,88.9厘米!武王墩出土大鼎口径超越“楚大鼎”! - 天天要闻

目前,在武王墩一号墓唯独只有位于中心的中室还没有进入发掘阶段,中室也就是主棺所在的位置。我们了解到,关于中室的发掘与保护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争取在高温季节到来前,进行相关的发掘工作。 

来源:大皖新闻、央视新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中央工作会议速记资料、1935年的结婚证……这些珍贵档案亮相 - 天天要闻

中央工作会议速记资料、1935年的结婚证……这些珍贵档案亮相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档,一份档案就是一份历史记忆。今年6月9日是第17个“国际档案日”,6月5日下午,“筑梦现代化 奋斗兰台人”2024年嘉定区“国际档案日”暨档案地方志文化宣传月主题活动在嘉定区档案馆新馆举行,吸引20多位市民走进档案馆,开启一场奇妙的档案文化体验之旅。“活”档案,讲“活”历史“周总理主持日常...
一夜之间,欧洲大变天 - 天天要闻

一夜之间,欧洲大变天

比利时首相辞职,法国总统马克龙解散议会,德国总理肖尔茨更是创下记录的惨败,如今整个欧洲都在右转。 今年是大选之年,全球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会在今年投下关键一票,这也必将决定未来数年的世....
中山公园促成近代北京皇宫禁苑相继开放,专家回顾背后百余年故事 - 天天要闻

中山公园促成近代北京皇宫禁苑相继开放,专家回顾背后百余年故事

今年是北京中山公园对公众开放110周年,6月10日,中山公园在来今雨轩举办深度人文对话活动“到公园去——从1914年到2024年”。国内著名文化学者、园林专家、京味作家和公园管理者就北京公园早期的功能与地位、北京公园的未来发展等话题进行交流研讨。来今雨轩讲堂于当天正式揭牌。 由皇家坛庙转向市民公园 中山公园开放有...
中国最早的粽子与端午节的渊源 - 天天要闻

中国最早的粽子与端午节的渊源

端午节,这个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而粽子,作为端午节最具特色的食物,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一、粽子的起源据考证,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之前,那时它并非专为端午节而制,而是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对祖先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