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导致了此后宋朝的积弱吗?

2024年03月05日06:45:05 历史 1249

作者:赵心放

澶渊之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澶渊之盟以后,宋和辽在一百二十年间保持友好往来,边境地区的商贸和文化交流得到了加强,不再兵戎相见争斗不休。但在中国历史上,对这个盟约争议很大,人们普遍认为,对处在战略主动地位的北宋而言,是个屈辱性的条约,既承认了辽国政权的存在,又开始了劳民伤财的“岁供”,影响了两宋的经济繁荣,是两宋积弱的根源。本文专门聊聊澶渊之盟的来龙去脉。

澶渊之盟导致了此后宋朝的积弱吗? - 天天要闻

(一)辽国萧太后率军侵北宋

辽国由雄才大略的萧太后摄政后,常常派兵侵犯北宋边境,掠夺边民的财产牲畜。1004年闰九月,萧太后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一举击溃了北宋布置在边境线上的主力部队,然后移兵东攻瀛州(今河北河间),北宋知州李延漏率领军民顽强防守,辽军久攻不下,就绕过该城继续南下,在今山东馆陶黄河故道边筑土城屯兵,直扑澶州,仅一河之隔的北宋都 城开封暴露在了辽军的威胁下。

据史书载,前线的告急文书一天就送来了五次,军情当然是万分的紧急。朝廷的大多数上层人物感到惊恐,他们主张迁都,以应付辽军的入侵。

时任皇帝宋真宗更是表现得惶恐不安。只有冠准和毕世安坚决主张抵抗。两人给宋真宗说:如果把都城放弃,跑到边远的地方去,使得人心崩溃了,敌人乘势而入,天下还能够保得住吗?寇准根据对敌情的分析,制定了一套抗敌方略。在调动正规部队搞好防守的同时,积极招募民兵,深入敌后袭击敌人据点,配合正规部队的行动。还有二个重要策划,就是请皇帝御驾亲征,不管正规军或是民兵,对于杀敌立功者,同样给予奖赏。

在寇准的督促下,懦弱的宋真宗终于决定亲征。当时朝廷内仍有不少人对抗敌没有信心,以各种理由不愿随驾北征。在主战派大臣的支持下,宋真宗的车驾终于北行到达了澶州。北宋时,黄河还是从澶州流过的,将澶州城一分为二。这时辽军已到北城附近,宋真宗不敢过河,只愿驻扎在南城。

澶渊之盟导致了此后宋朝的积弱吗? - 天天要闻

(二)皇帝到南城鼓舞士气

在寇准和主战派大臣的一再督促下,宋真宗的黄龙旗终于在澶州北城的城楼上出现了。城下的北宋兵民早就听说皇帝要到抗敌第一线来慰问和督战。看到黄龙旗在城楼上出现后,万岁之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宋真宗巡视了一番,仍回南城行宫,由寇准在北城负责指挥作战。

寇准作好一系列安排后,为了稳定兵民之心和鼓舞士气,学习诸葛亮唱空城计的样子,和知制诰杨亿在南城城楼上喝酒下棋。宋真宗看到寇准 如此镇定自如,也不再担心天要塌下来了。

自从辽国大举入侵之后,各地军民英勇抗敌,辽军疲于应付,疲于奔命。辽军虽然号称二十万,由于是孤军深入,后勤供给线太长,常常粮草不继,严重影响了士气。

尤其是宋真宗亲临北城后,北宋兵民的士气高涨,辽国先锋在澶州城下被宋军射杀,极大地动摇了军心。辽国萧太后和大丞相耶律隆运分析了战场形势后,一致认为在战场上已经捞不到什么好处了,只有通过谈判,获得一些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便宜。

澶渊之盟导致了此后宋朝的积弱吗? - 天天要闻

(三)经过讨价还价议和成功

要说宋真宗,御驾亲征也好,从澶州南城到北城走一趟也好,其实都是迫于寇准等主战派大臣的压力而去的,实话实说,本人一直不想与辽国交战,总想设法与辽国和平共处。因此在他离京亲征的同时,就派了议和使节前往辽国军营。辽国提出前朝周世宗夺得的“关南之地”,本来是他们的领土,要求归还。

北宋不认可辽国的领土要求,只要辽国退兵可给予其一些银绢。两军边打边谈。辽国在逐步丧失战争主动权后,最后按北宋的条件达成了协议。在冠准的力阻下,每年给辽国的银绢没超过三十万,大大低于宋真宗开口的一百万。

寇准一直都是反对议和的,他主张积极开展军事行动,乘胜收复失地。那时主战派将领已率军夺取了幽燕数州。前方形势一片大好。但由于宋真宗硬是一心想议和,从客观上助长了妥协派,他们把 寇准看成了眼中钉肉中刺,想方设法污蔑攻击他,说他拥兵自重,甚至说他图谋不轨,面对如此形势寇准难有作为,被迫放弃了主战的主张。

在妥协派的策划下,当年的十二月,宋辽双方签订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它规定了宋辽为兄弟之国,以白沟河为界,北宋每年给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在边界开展集市贸易等。

面临辽国的侵略,作为一个在经济、军事上处于强势的国家,北宋不是彻底消灭敌人,而是去议和,每年还要上“岁贡”,直的是太窝囊了,为以后北宋降金,南宋蒙古带了一个坏头。这和北宋开国以来“重文轻武”等政策分不开,但澶渊之盟后一百二十年间,边境地区保持了和平,经济文化交流得到了加强,也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因此只能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进行评价。对于寇准,笔者认为是一个有勇有谋、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之人,其表现是难能可贵的。

澶渊之盟导致了此后宋朝的积弱吗? - 天天要闻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 天天要闻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合作,通过对甘棠箐遗址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约为距今30万年的木器,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 天天要闻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1942年,新四军指挥部,粟裕看着手中的香烟盒,脸色平静,接连下达了多道重要命令:全军保持无线电静默,派骑兵,火速追上高级干部,让他们紧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个新四军的指挥体系,可能就被日军给一锅端了。粟裕将军究竟在香烟盒上看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 天天要闻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资区普查队发现两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桥——梅岭惠安桥和上仑石塔及水尾桥。它们不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节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有趣的民间传说。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 天天要闻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7月3日,一场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的捐赠仪式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举行。捐赠人王晓思先生将其父亲——老战士、老党员、著名文艺工作者王云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贵抗战文物及史料,无偿捐赠给该馆永久收藏。把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变为社会记忆王云同志(1920-1980)是一位经历丰富、贡献卓著的老战士和文艺工作者。...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 天天要闻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7月4日,香港培侨中学在校内举行活动,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据了解,培侨中学在2025年7月1日组织60名师生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天安门升旗仪式,并获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赠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编号2023-0205号)。图为迎国旗仪式。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7月4日,香...
宝成铁路电气化50年:铁轨上的传承 - 天天要闻

宝成铁路电气化50年:铁轨上的传承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龙门阵工作室】2025年7月1日,宝成铁路电气化迎来开通50周年。这条穿越秦巴山脉的钢铁巨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几代人的梦想。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一个关于父女与宝成线的故事,也在这蜿蜒的铁轨上,清晰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