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 李治
他在位期间,开创了有贞观遗风之称的永徽之治,先后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使唐朝版图达到最大。他也是唐朝历史上唯一一位被皇帝亲自抚养长大的皇子,与父亲唐太宗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他的一生却常被人们忽略或误解,原因无他,只因他的妻子武则天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他的功绩和人格被武则天的篡位和暴政所掩盖。本文旨在通过引用社会实际历史资料书籍资料视频资料,还原一个真实的唐高宗李治,展现他的智慧、仁德、勇毅和孝悌,以及他对唐朝的贡献和影响。
一、李治的出生和成长
李治出生于贞观二年六月庚寅日(628年7月21日),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长孙氏的第三个儿子,也是唐太宗最为宠爱的儿子。据《旧唐书》记载,李治一出生,唐太宗就下令赐给当日出生的人粮食,又大宴群臣,表示欢喜。三日后,李治的洗三朝仪式上,文德皇后将唐太宗当年从晋阳宫中得来的玉龙子和缀满珍珠的襁褓一并赐给了李治。这枚玉龙子后来成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们代代相传,可见李治的出生是多么的不平凡。
唐太宗
李治从小就聪慧过人,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他开始由著作郎萧德言教授《孝经》,唐太宗问道:“你认为这部《孝经》中什么最重要?”李治对答道:“孝道最为重要,幼年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最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庙堂之上想着为国尽忠,退居在家的时候想到是劝谏君主的过错,纠正其恶。”唐太宗听闻大喜,说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够侍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
贞观五年(631年),李治被封为晋王,贞观七年(633年),又被任命为并州都督,但并未到任,而是留在长安。贞观十年(636年),李治的母亲文德皇后去世,李治才九岁,悲哀思念之情感动了左右之人,唐太宗多次加以安慰,从此特别受到宠爱。不久,李治又被任命为右武侯大将军。唐太宗晚年,由于宠爱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导致太子李承干与魏王一方争夺储位。贞观十七年(643年),由于李承干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李承干被废黜。唐太宗打算立四子李泰为储君,李泰许以唐太宗将“杀子传弟”,表示将来将皇位传与胞弟晋王李治。李泰又以汉王李元昌事恫吓与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将此事告诉李世民,而被废的李承干也坦承自己谋反是因为李泰对太子位有所图谋。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带着李治驾临两仪殿,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重臣面前因为诸子诸弟争位之事而欲拔剑自杀。长孙无忌等出面阻拦,表示晋王李治可立为储君。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李治为皇太子。
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对李治的教导更加用心,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边,让他观看自己决断各种政务,有时候让他参加议事,唐太宗多次称赞他的才能。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将讨伐高句丽,命令李治留守定州。等到唐太宗基本确定了发兵日期之后,李治神色悲哀,整天啼哭,因而请求驿站飞马传递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并传递边境情况的报告,唐太宗都同意了。用快马奏事,从此开始。等到唐太宗大军凯旋,李治跟随唐太宗到并州。当时唐太宗生了个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口吸毒脓,扶着车辇步行跟从了多日。这些事情都充分显示父子之情。
二、李治的继位和永徽之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沿袭了唐太宗的政治方针,任用贤能,广开言路,重视农桑,节约用度,爱护百姓,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开创了有贞观遗风之称的永徽之治,使唐朝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
李治即位后,首先对内进行了一些改革。他废除了唐太宗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改为“中书门下省”和“尚书省”两个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和执行,以提高政务效率。他又设立了“门下省”,专门处理诉讼案件,以保障司法公正。他还增设了“太常寺”和“太仆寺”,分别管理礼仪和马匹,以弘扬文化和增强军事。他还改革了科举制度,增加了进士科和明经科,以选拔有才能的人才。他还规定了官员的考核制度,每年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以奖惩分明,提高官员的廉洁和能力。
李治对外也展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他继续了唐太宗的对外战略,先后平定了西突厥、百济、高句丽等国,使唐朝的版图达到了最大。他还派遣了使节出使西域、日本、新罗、波斯等国,与各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他还派遣了张骞、王珪等人出使西域,探索了丝绸之路的新路线,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增加了唐朝的贸易收入。他还派遣了玄奘、鉴真等人出使印度,传播了佛教文化,促进了中印两国的友好往来。
李治在位期间,唐朝的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称为“永徽之治”。李治的统治也得到了历史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唐朝最杰出的皇帝之一,与唐太宗李世民并称为“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的缔造者。
三、李治的后宫和家庭
李治的后宫中,有两位最为著名的皇后,一位是王皇后,一位是武则天。王皇后是李治的嫡妻,也是他的表妹,两人自幼相识,感情深厚。王皇后生了两个儿子,李忠和李弘,都是李治的爱子。王皇后性格温柔贤惠,不涉朝政,深得李治的宠爱。武则天是李治的妾室,也是唐太宗的昭仪,因为美貌和才华而引起了李治的注意。武则天生了四个儿子,李显、李旦、李治、李隆基,都是后来的唐朝皇帝。武则天性格刚烈野心,善于参与政事,渐渐得到了李治的信任和重用。
李治的后宫中,还有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就是萧淑妃。萧淑妃是唐太宗的妃子,也是李治的姑姑,因为美色和歌舞而受到了李治的青睐。萧淑妃生了一个儿子,李重茂,被封为齐王。萧淑妃性格傲慢妒忌,经常与王皇后和武则天争风吃醋,惹得李治不快。萧淑妃还涉嫌参与了房遗爱等人的谋反,最后被李治赐死。
李治的后宫虽然风光无限,但也暗藏了不少的危机和矛盾。王皇后和武则天之间的争宠,萧淑妃和房遗爱等人的谋反,以及武则天的篡位,都给李治的家庭和政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李治虽然爱惜后宫,但也不失为一位明君,他能够在后宫的纷争中保持清醒和决断,维护了自己的权威和尊严。
四、李治的文化与艺术
李治在位期间,唐朝的文化与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人、画家、音乐家、医学家等。李治本人也是一位文化艺术的爱好者和推动者,他重视教育,改革科举,赏识才能,崇尚佛教,广纳异域,促进了文化与艺术的繁荣与交流。
李治对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他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上。他在永徽元年(650年),下诏设立了进士科和明经科,以选拔有文才和经学的人才。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包括《五经》、《史记》、《汉书》、《后汉书》、《文选》等,考生要写策论、赋文、诗歌等,考官要评判其文采、才思、见识等。明经科考试的内容只限于《五经》,考生要背诵、注释、训诂、辨义等,考官要评判其博学、精通、通达等。李治还规定了科举的时间、地点、程序、标准等,使之更加规范化、公平化、严格化。李治的科举改革,为后来的唐宋科举奠定了基础,也为唐朝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李治对文人的赏识,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重视上。他在永徽二年(651年),下诏设立了翰林学士院,以选拔有文才的官员,为他撰写诏令、奏章、诗赋等。翰林学士院的成员,都是当时的文坛名流,如褚遂良、虞世南、宋之问、张说、骆宾王等,他们为唐朝的文学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治本人也是一位不错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淡雅,感情真挚细腻,有《监国求贤令》、《建东都诏》、《为文德圣皇后荐福令》等佳作。李治对书法的爱好,主要体现在他对楷书的推崇上。他曾经下诏让人从各地搜集隶书和楷书的碑刻,以供自己和宫廷书法家们研习。他还亲自为《大唐三藏圣教序》题写了楷书的序文,被誉为“高宗楷”。李治对绘画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他对画院的设立上。他在永徽五年(654年),下诏设立了画院,以选拔有绘画才能的官员,为他绘制各种图画,如山水、人物、花鸟、宫殿等。画院的成员,都是当时的画坛名家,如阎立本、吴道子、曹霸、张萱等,他们为唐朝的绘画艺术开创了新的风格和境界。
李治对佛教的崇尚,主要体现在他对佛教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上。他在永徽三年(652年),下诏建造了大雁塔,以收藏玄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和佛像。他还亲自为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题写了序文,赞扬了玄奘的功绩和精神。他还多次下诏赐予寺院田地、财物、僧衣等,鼓励百姓皈依佛法,赞助佛教事业。他还派遣鉴真等人出使日本,传播了佛教文化,促进了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
李治对异域的广纳,主要体现在他对外国文化的尊重和吸收上。他在永徽四年(653年),下诏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以管理西域各国的事务,同时也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文化交流。他还派遣了张骞、王珪等人出使西域,探索了丝绸之路的新路线,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增加了唐朝的贸易收入。他还派遣了使节出使西域、日本、新罗、波斯等国,与各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引进了各种外国的文化、艺术、技术、物产等,使唐朝成为了一个多元开放的文化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