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主席接见外宾,耿飚黄镇戳洞偷看,周总理发现后:有道理

2023年12月01日18:10:20 历史 1698

1950年毛主席接见外宾,耿飚黄镇戳洞偷看,周总理发现后:有道理 - 天天要闻

阅读本文前,您可以点击【关注】成为铁粉,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了解党史热点、领袖过往等相关内容,不忘历史,永记先辈!

1950年,中南海勤政殿

毛主席正在接见外宾,隔壁房间里却藏了几位将军,在玻璃窗糊纸上掏个洞口偷看,周总理走了过来,不仅没有阻拦他们,反而点点头。

如此重要的外交场合,一向考虑大局的周总理为何会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一切要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事业说起。

1950年毛主席接见外宾,耿飚黄镇戳洞偷看,周总理发现后:有道理 - 天天要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与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外交需求扩大,可能担任大使的外交人才却极为稀缺,选派适宜的大使人选迫在眉睫。

1949年11月的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周总理曾如此说道:

“我们的外交干部无非有这几个来源:首先从军队中调,军队干部经过战争的考验,是最靠得住的;而是从地方干部中选调,他们有领导工作的经验,也是很靠得住的;三是从地下党选调,他们文化水平较高,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中锻炼过来,也是可靠的。”

1950年毛主席接见外宾,耿飚黄镇戳洞偷看,周总理发现后:有道理 - 天天要闻

1949年冬,中南海毛主席的办公室,周总理与毛主席共同商议,要建立一支全新的外交工作队伍,周总理建议从部队中选拔人才的想法得到毛主席的同意。

就这样,周总理亲自点将,从部队中选出了11位优秀的兵团级将军,将由他们担任新中国的第一批驻外大使,这也是建国初我国外交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将军大使”

这11人分别是:耿飚、黄镇、袁仲贤、谭希林、姬鹏飞、彭明治、王幼平、倪志亮、曹祥仁、韩念龙、罗贵波。毛主席很认可这个名单:“这些同志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政治上又比较可靠,派他们出国当大使,我们放心。”

1950年毛主席接见外宾,耿飚黄镇戳洞偷看,周总理发现后:有道理 - 天天要闻

新中国首批大使

接到通知时,耿飚时任第一野战军十九兵团副司令兼参谋长,当得知自己被中央调到北京,做外交工作时,耿飚难以置信:“什么,调我去干外交?”他惊讶极了,自己前半生一直拿着枪杆子,对外交可一点经验都没有。

包括耿飚在内的各位将军们一收到调令,纷纷带着家人,赶赴北京。

周总理专门来看耿飚,亲自向他宣布新的任命,耿飚心中当然更愿意留在部队,他向周总理表达了自己不愿接受任命的想法,毕竟自己对外交一窍不通,周总理鼓励他,可以“边干边学”,耿飚调整心态,坚决服从党组织的安排。

1950年毛主席接见外宾,耿飚黄镇戳洞偷看,周总理发现后:有道理 - 天天要闻

事实上,这种更愿意留在部队的心态,在其他将军身上也有。

姬鹏飞感慨:“快四十岁了,不兴改行了,再说也不会讲外语,也听不懂外国话,哪能干得了外交。”为此他还专门请求粟裕,想拒绝任命,遭到粟裕的拒绝。

韩念龙也去找陈毅,陈毅的回复直截了当:“少说废话,执行命令,赶紧动身,北京正来电催了。”韩念龙也没了任何想法。

即使大家心存不解,但还是都按照调令,来到北京报到,并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接见。

1950年毛主席接见外宾,耿飚黄镇戳洞偷看,周总理发现后:有道理 - 天天要闻

毛主席接见耿飚(二排左一)等驻外大使

在毛主席面前,将军们依旧保留着在部队中的风格,直言不讳:“我们连外国话都不会说,怎么搞外交呀?”

毛主席笑笑,表示他们都是老战士,让他们去搞外交,中央放心。周总理也强调:“革命军人嘛,政治觉悟高,立场坚定,纪律性强。”

毛主席、周总理一致同意即使将军们出国当大使,也为他们保留部队中的军籍。中央领导人对各位将军寄予厚望,将军们也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到做大使前的准备工作中。

1950年毛主席接见外宾,耿飚黄镇戳洞偷看,周总理发现后:有道理 - 天天要闻

出国担任大使,他们代表的,就是我们国家的形象,一言一行都极为重要。周总理亲自指示,各位将军及其夫人一同入住新华饭店,在此处接受培训,他们脱下军装,从穿西装、打领带、穿皮鞋、吃西餐、跳舞一点点学起。

将军夫人也接受训练,周总理派出了夫人邓颖超,安抚大家:“恩来要我告诉你们,外交是一条特殊的战线,你们当大使夫人、太太的,都是新中国的外交战士,应当安心工作、学习,争取当优秀的外交战士!”

1950年毛主席接见外宾,耿飚黄镇戳洞偷看,周总理发现后:有道理 - 天天要闻

将军、将军夫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论衣着打扮、还是外交礼仪,都有了很大的进益,进步了许多。但还有一件事,让培训班上的教员忧愁不已,那就是:如何呈递国书?

大使抵达他们出使的国家后,第一个外交使命就是:代表本国元首向驻在国元首递交国书。这是一个隆重、庄严的仪式,礼仪更是不能出错,但各位戎马出身的将军们,显然对呈递国书的礼节、程序一无所知。

培训班的教员仅仅是口说,并不能让他们铭记于心。最终,经周总理同意,决定在其他国家的大使向毛主席呈递国书时,他们抓紧机会学习。

1950年毛主席接见外宾,耿飚黄镇戳洞偷看,周总理发现后:有道理 - 天天要闻

1950年3月,罗马尼亚驻华大使提奥多拉·鲁登科来到中南海勤政殿,向毛主席呈递国书。

隔壁的房间里,各位“将军大使”早就准备就绪,他们保持安静,努力往里面看,想记住每个细节。

周总理特意来看他们,称他们是“窗下学礼”。周总理注意到,玻璃窗糊纸上被掏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窟窿,他询问原因时,才得知是耿飚、黄镇等各位将军们为了看清楚、看仔细,戳了个洞。

“也有道理。”周总理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但还是担心这窟窿太大了,建议他们用铅笔尖戳个小洞,这样既能看来,也不会太失礼。

有人质疑洞口太小时,周总理说道:“你们要善于‘小中见大’。”

1950年毛主席接见外宾,耿飚黄镇戳洞偷看,周总理发现后:有道理 - 天天要闻

耿飚(左二)

在一个铅笔尖戳出的小孔里,耿飚等各位大使不断变换视角、调整距离、轮流观看,大家全神贯注地观摩,不想要放过每个细节。

鲁登科大使站定,向毛主席鞠躬,礼貌呈上国书,致颂词,毛主席接过国书,对鲁登科大使答词,仪式完成后,双方握手告别,合影留念。

鲁登科大使怎样走路、怎样递交国书、怎样握手、怎样告别......将军们拿出当年用放大镜看作战地图的阵势,哪怕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不愿放过。

1950年毛主席接见外宾,耿飚黄镇戳洞偷看,周总理发现后:有道理 - 天天要闻

罗马尼亚驻华大使鲁登科向毛主席递交国书

待仪式结束,外国大使退场,各位“将军大使”聚在一起,对他们学到的礼仪展开讨论,在现场,他们还认真演习了起来,一遍遍地演习,一遍遍地纠正,忙得热火朝天,直到各个细节都熟练起来,他们终于对呈递国书这个重要的外交仪式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周总理叮嘱他们:

“你们演习是必要的,但得提醒你们,刚才仪式中的程序和动作,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各国国情不同,呈递国书的礼仪规定也不尽相同。你们上任后,要向驻在国的礼宾部门虚心请教,熟练把握,运用自如。”

众人纷纷点头,将周总理的话铭记于心。

1950年毛主席接见外宾,耿飚黄镇戳洞偷看,周总理发现后:有道理 - 天天要闻

1951年10月,中国驻瑞典使馆第一次举行国庆招待会,耿飚赵兰香夫妇在大使官邸招待来宾

大使培训班在1950年的7月顺利结业,各位“将军大使”及其夫人与来时已经大不一样,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充分地信任他们,就这样,新中国的将军大使和大使夫人接受各自的任命,奔赴各自的驻在国。

从此,在外交舞台上大放光彩,而新中国,也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全新的光彩。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肩负重任的“将军大使”,不负所望!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了解那些年真实的动人的历史!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北京第一大厂翻盘路:2年前亏损近10亿,现在年入150亿 - 天天要闻

北京第一大厂翻盘路:2年前亏损近10亿,现在年入150亿

文/王丹&秋秋现在聊《无尽冬日》有多成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Sensor Tower最新的5月全球手游收入榜单中,《无尽冬日》升至第二位,仅次于《王者荣耀》;点点互动(下称点点)因此实现了约150亿元的年收入,成为全球收入前十的游戏厂商——放眼整个北京圈来看,2024年收入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估计也就点点一家。不止如此...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 天天要闻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