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张郃,相信许多熟悉三国的小伙伴都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因为在《三国演义》里,这个“五子良将”排行老四的张郃,看起来总是一副败仗不断,逃跑不休的“倒霉催”模样。他不仅被蜀汉的“五虎上将”轮番暴揍刷经验,就连对战严颜这种战力不算顶尖的老将,也都吃了瘪,简直有辱“名将”这一称号。
甚至有人质疑,这货该不会是因为凑数才入选“五子良将”的吧?
然而,真实的历史果真是如此吗?张郃他真的是个常打败仗,擅长逃跑的“水货”名将吗?
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这个从“黄巾之乱”就开始出道砍人,一直砍到了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终其一生都奋战在战斗的最前线,江湖人称“超长待机王”的三国名将——张郃。
在说这个话题之前,首先让我们先来聊一聊“名将”这个词,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或者说,那些历史上出彩的名将,他们都拥有着怎样的共同素质呢?
我个人呢,比较推崇大佬“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对于名将所做的那一番论述。“当年明月”认为,身为一位合格的名将,应该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作战经验,毫不留情地杀死一切敌人的冷酷无情,泰山崩于前而不乱的冷静理智,以及在纷乱复杂的战场中,或战或逃,迅速做出最正确决定的判断力。
当然了,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良好的运气。
作为咱们今天话题的主人公,张郃显然就完全满足以上几个成为名将的必备要素。
首先,张郃的作战经验,那是相当的丰富,早在公元184年,黄巾之乱刚刚爆发那会,他就积极响应东汉朝廷的号召,参军投入韩馥的麾下,非常认真踏实地去砍黄巾军;在随后数十年的征战之中,张郃先后经历了袁绍攻打公孙瓒的战争;袁绍与曹操巅峰对决的“官渡之战”;曹操攻打邺城,征讨乌桓,扫平袁绍势力的战争;以及曹魏集团东征西讨,攻蜀伐吴,几乎每一次的重大战役。
可以说,张郃是三国时期那种少有的,打满了全场的“劳模型选手”,干得还都是些“脏活、累活、苦活”。
戎马一生的他,其军事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那真是没得说,绝对杠杠的。
至于说,对待敌人冷酷无情这一点,其实也没啥好说的,砍了一辈子人的张郃,肯定不是那种会临阵心慈手软的“善男信女”。
个人以为,除了以上这些,张郃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他那远超常人的冷静理智、精准的判断力。
想当初,韩馥认怂,拱手让出了冀州后,张郃就非常迅速地做出了切割,率领手下投靠了尚在起步阶段,还不算特别强大的袁绍。后来,张郃因屡立战功,被晋升为宁国中郎将,与麹义、颜良、文丑、高览几人一道,被称之为“河北四庭一柱”,绝对是袁绍阵营的武力担当。
“官渡之战”爆发后,袁绍拒不采纳张郃火速救援乌巢的建议,反而在郭图怂恿下,强令张郃去攻打防守坚固的曹操大营,这引发了张郃部众的不满。
《三国志·郃传》记载,“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
在数次强攻曹操大营未能成功之时,张郃忽然得知乌巢粮草被曹军一把火烧了个干净,袁绍一方军心尽失,无心再战。眼见形势不对,担心此番作战失利后,被郭图伺机陷害,“机灵如斯”的张郃稍一权衡,便与高览一起,麻溜地向对面处于劣势的曹洪投了降,这一过程冷静理智,丝毫不拖泥带水,堪称是打破了战争天平的关键操作。
接下来,在乌巢粮草被焚,张郃、高览率领的重兵精锐临阵倒戈的双重影响下,强势的袁绍才最终彻底溃败,输掉了至关重要的“官渡之战”。
后来,在对阵马超、张飞、赵云、黄忠等人的战斗中,张郃充分发挥“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的特点,机警巧变,灵活自如,能打就打,一旦感觉不敌,立刻就会开启遁走模式,迅速从战场中逃出生天。
他的这一生,除了在木门道那次被诸葛亮刻意针对埋伏以外,总是能够成功脱身,保住性命,堪称是三国时期最为难杀的将领之一。
看到这里,您千万不要觉得逃跑是什么又LOW,又丢人的丑事。恰恰相反,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战场之上,总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选对逃跑的路线和方向,而且还能跑得掉,其实是一种非常逆天的技能。
甚至可以说,这是天赋、智慧、经验、运气、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非世间拥有气运加身,最一流的名将不能胜任。
最后,再来说说张郃的战绩。其实总体来说,他的战绩还是挺不错的,并没有我们许多人想象的那般不堪。
张郃的一生纵横沙场,打遍南北东西,无论是打邺城、灭乌桓,平定北方,还是征西凉、入汉中,抵御蜀汉北伐,他都打出了非常出彩的战绩,就连作为敌对一方的刘备和诸葛亮,都不禁感叹张郃勇猛多谋,是个非常难缠的对手。
总而言之,张郃这个三国名将的称号,的确是名副其实,实至名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