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炒“中国闭馆”,韩国开启新一波厌华情绪,尹锡悦政府推波助澜

2023年08月08日19:48:11 历史 6462

已经倒向美国的韩国,“厌华”情绪持续处于高位,到底是谁在带节奏呢?

可以看到,韩国政府和执政党最近连续推动国内民众对中国的反感,可以说,就是尹锡悦政府在推波助澜。近日,韩国官方和媒体炒作“中国关闭韩国在华独立运动遗址”一事,就是新一波“厌华”攻势的开端。

事情是这样的,大连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介绍安重根义士的展厅,以及延边州爱国诗人尹东柱的故居,因为内部维修和保养而暂时关闭。但就是这样的日常管理行为,在韩国官员、媒体和专家的口中,却变成了“别有用心”。

恶炒“中国闭馆”,韩国开启新一波厌华情绪,尹锡悦政府推波助澜 - 天天要闻

他们声称,其它博物馆的展厅和抗日志士故居都还在正常开放,中国却只挑跟韩国有关的下手,其中原因就是中韩关系趋冷,中国是在进行“恶意报复”。对此,韩国国家报勋部部长朴敏植甚至口不择言,说“中国心胸狭窄”,把中国比作“小人”。

实际上,安重根义士的展厅和尹东柱故居,分别是在4月和7月暂停开放的,两者相隔三个月,根本不是韩国口中的“有意为之”。而且,相关历史遗迹的确要花时间去维护保养,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大家无论是去博物馆或是其它历史遗迹,也会经常看到某个特定展厅和遗迹暂停开放的提示。

恶炒“中国闭馆”,韩国开启新一波厌华情绪,尹锡悦政府推波助澜 - 天天要闻

韩国上上下下都在罔顾事实,进行不理性的揣测,其实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拿这件事模糊视听、煽动韩国民众对中国的不满情绪。

这两年来,韩国国内对中国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多,中国甚至一度取代日本成了韩国人心目中“最讨厌的国家”。比如,在华常驻的韩国人越来越少,曾经北京的韩国侨民高达十多万人,现在却只有不到2万人。不光申请来华的韩国人越来越少,就算是刚来中国的韩国人,也抱着对中国十分不安的想法。

这并不是个好事,这种情绪一方面会让韩国的中文学科无人问津,长远来看,韩国的涉华人才会越来越少,对中国的了解也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这挑拨了两国人民的关系,相互攻讦对峙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两国关系低迷,还会让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和国家趁虚而入。

恶炒“中国闭馆”,韩国开启新一波厌华情绪,尹锡悦政府推波助澜 - 天天要闻

韩国存在民族主义还情有可原,但高涨的“厌华”情绪却极为不正常,特别是突然开始的最新这一波炒作,就非常蹊跷。不过,我们可以发现,韩国明年就要举行国会选举,选举政治需要推动“厌华”情绪。

具体来说,首先,二战之后,韩国接受了美国的资本和技术援助,并进行了现代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韩国无论是在思想、宗教还是文化上,都逐渐倾向于西方,这对韩国的社会和政治起到了很大影响。

亲美亲欧导致韩国民众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西方散播的对中国的负面看法,于是韩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逐渐摆脱中华的文化圈,和中国形成了巨大的认知差异,这让他们与中国的心理距离越拉越远。

恶炒“中国闭馆”,韩国开启新一波厌华情绪,尹锡悦政府推波助澜 - 天天要闻

其次,韩国的政治有个一般规律,那就是“对外强硬、对内民粹”,放到中国身上就是,韩国在选举过程中,候选人对中国采取强硬姿态,用对中国的指责吸引偏激且关心政治的中青年选民。

比如,在“萨德”这件事上,尹锡悦参选的时候就称这是韩国自己的事,指责中国“多管闲事”。

而韩国政客这些言论把“反华”和“爱国”挂钩,无疑激发了韩国强烈的的民族主义。现在尹锡悦的支持率持续低迷,需要刻意推波助澜,一方面是想利用民众对中国的反感,通过对中国采取强硬和无理的姿态,来获取选票;另一方面,尹锡悦就是要把“反华亲美”贯彻到底,拉大和文在寅政府时期政策的差异。

所以,韩国“厌华”情绪的高位运行,很大程度上是韩国政府刻意推动的结果。然而,敌视中国对韩国一点好处都没有,毕竟中韩是永远不变的邻居。真正对韩国虎视眈眈的,其实是韩国的两个“盟友”,美国和日本。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日本女星疑似家中去世,遗体腐烂多日无人发现,年仅45岁 - 天天要闻

日本女星疑似家中去世,遗体腐烂多日无人发现,年仅45岁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女演员远野凪子近日疑似被发现死于家中,年仅45岁。7月3日,远野凪子的助手前往其位于东京都丰岛区的公寓拜访,却始终无法与她取得联系。助手随后联系公寓管理公司并报警。警方在室内发现一具倒在地上且已腐烂的女性尸体,现场确认该女性已经死亡,根据状况判断其死亡已有几天时间,警方不认为存在被害...
举个例子,10年前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年的监督检查,第10年着火了,这个责任…… - 天天要闻

举个例子,10年前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年的监督检查,第10年着火了,这个责任……

昨天有网友在《从监督中拿出20%甚至50%的人来搞调查,那会如何》留言说:举个例子,10年前验收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任监督员,到第10个监督员的时候着火了。前面9人没事,第10个进去了,这冤不冤呢?如果隐患很好整改,没有一点压力,为什么前面9个不做?为什么就认为在第10个人身上就应该做,而且能做,还能做好?这段话是什...
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 - 天天要闻

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

原标题: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重读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闪闪的红星》,李心田著,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1年1月《闪闪的红星》是李心田写于60年代的小说,原名为《战斗的童年》。1972年,该作品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入选教育部红色经典阅读书目,成为革命传统教育范本,被译成英、法、德等10余种文字,19...
《王舟瑶稿本文献丛编》出版,为王舟瑶手迹首次大规模公开 - 天天要闻

《王舟瑶稿本文献丛编》出版,为王舟瑶手迹首次大规模公开

王舟瑶(1858—1925),字星垣,号默盫,浙江黄岩人,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藏书家和地方文献专家,曾任上海南洋公学教授、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经史教习、两广师范学堂监督、礼部顾问官。王舟瑶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中国学术史》《读经札记》,编纂有《光绪台州府志》《默盫集》,辑有《台州文征》《台州先哲遗书》等。近日,...
抗战回望38︱《保卫卢沟桥》:“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 - 天天要闻

抗战回望38︱《保卫卢沟桥》:“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七七事变”吹响了全民族抗敌御侮的号角。作为事变中的重要场景,卢沟桥迅速为国人所熟知...
若不是北魏的胡太后算计太多,又怎会水到渠成的上位呢? - 天天要闻

若不是北魏的胡太后算计太多,又怎会水到渠成的上位呢?

古代北魏,宫里的女人想往上走都难。尤其对胡氏来说,她面前摆着的,不只是后宫的明枪暗箭,还有一道横了百十年的规矩——“子贵母死”。道武帝拓跋珪定这规矩时说得明白:皇子立为太子,亲妈就得赐死,怕的是外戚仗着太后的势乱政。
凌晨突发讣告!孙大业逝世 - 天天要闻

凌晨突发讣告!孙大业逝世

7月8日凌晨,河北师范大学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无党派代表人士、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孙大业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7月7日18时14分在石家庄逝世,享年88岁。孙大业先生,1937年7月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浙江温州。195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现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石...
黑龙江省原副省长——范子文 - 天天要闻

黑龙江省原副省长——范子文

范子文范子文(1909-1975),又名范嗣淹,陕西省绥德县人,享年66岁。早年考入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