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前言
公元前1026年的牧野之战,发生于周武王灭商前夕,是一场决定商周更迭的关键性战役。武王伐纣前,殷商贵族内部就已出现了一些反对周人的力量,并通过种种方式向周人传递着不满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周武王决定先以武力摧毁殷商的统治基础。
建立建立起,历经600多年,传位至商纣王时,早已是腐败奸臣当道,危机四伏!加之对百姓的残暴,周边国家早已不想再忍。
《史记·殷本纪》记载:“武王乃作伐纣之难。有众万余人,于孟津与纣一战。”这里所说的孟津,就是今天的河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北岸、古称“桐柏”的地方。这是《史记·殷本纪》所记载的周武王伐纣前与商军的一次战斗。
《诗经·大雅·大明》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武王牧野,实抚天下。"
西周初年,周人对殷商统治势力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周武王与商军发生了激烈斗争。商纣王是一位残暴昏庸之君,他在位期间多次对周王朝发动进攻。
周武王与商军在孟津一带展开了长达九天的大战,最终商王朝被周人打败,商王朝在牧野之战后走向灭亡。
从史料上看,商周两代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周代诸王如周太王、王季、王亥等都曾辅佐过周武王,并在周武王死后继续辅佐了周成王。
商周之间的这种政治上的联系和配合,对后来商王朝的覆灭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在商纣王时期,商代王室与西周王室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政治联姻关系;
而在商纣时期,商纣王又曾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周王朝国君武王之子姬发(即后来所称的周成王);商王朝灭亡后,西周王室又把自己最小的女儿嫁给了殷纣王之子武庚(即后来所称的殷纣王之弟康叔)等等。
战争经过
周朝建立后,周武王的叔叔姬发被封在了殷商的旧都朝歌,建立了西周王朝。姬发带领商朝遗民向东方发展,后来又和商朝遗民联合起来灭掉了东夷部落,打败了商王朝的敌人——东夷,但是此时周武王并没有对殷商的旧都有更多的统治。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认为时机已到,于是率领大军向商朝都城朝歌进发。商王帝辛(纣王)率领大军迎战,双方在牧野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纣王见对方人多势众,于是组织兵力进行抵抗,展开了一场决定王朝命运的决战。
商军由于人数少,不敌周军。最终商王帝辛被周武王活捉,而商朝旧贵族也在这场战斗中被杀,商朝就此灭亡。
战争结束后,周朝的建立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统治基础,于是周武王再次召集诸侯、贵族召开了一次大会。大会上,周武王提出了自己建立周朝的主张:“汤武革命”后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此时周朝刚刚建立不久,各个诸侯都不太听周武王的话。因为刚刚推翻了商朝,周朝本身的实力还比较弱小,诸侯们担心周武王会继续发动战争而夺取他们的利益。
就在这个时候,商朝旧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起兵反抗周王朝的统治。其中就有商人的敌人——东夷部落。
当时东夷部落首领是帝乙(商纣)和帝辛(商纣)父子两人。帝乙在位时因其弟殷商王子比干在朝歌被杀而对其心生不满,于是和他儿子纣王联合起来杀死了比干(比干是商朝初年有名的忠臣)。这件事之后纣王更加骄傲自满、刚愎自用、不听忠言、杀人无数。
殷商灭亡的政治教训
在牧野之战中,商王朝的军队数量和战船数量都远远少于商朝,而且也没有得到周军的配合,只是一场由商军主动发起的偷袭,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商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因为商朝政治腐朽,商纣王昏庸无道。
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大兴土木,建造了鹿台和酒池肉林。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纣为人好利而好色”。由于商纣王昏庸无道,诸侯们便在商王朝的周围聚集起来,他们不断地向商纣王进贡美女和珍奇宝物,来取悦商纣王。
但这些诸侯并不是真心为商纣王而效命的,他们只是想借助商纣王的权力来满足自己的贪欲。而由于殷商王朝统治集团内部腐败透顶,就连商纣王本人也“好酒淫乐”,完全不顾百姓疾苦和国家安危。这种情况下,诸侯们也只能是听之任之。
在这次战争中,商朝军队由于不团结协作而导致惨败。而周武王灭商以后,立即对商朝遗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行动。“武王乃率其群下而攻纣于牧野”(《史记·周本纪》)。这说明此时殷商的遗民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这场战争虽然没有导致商朝的灭亡,但也给西周王朝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为殷商是在奴隶主贵族统治下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国家,周朝则是在地主阶级统治下建立起来的封建制国家。
如果不是因为周武王发动战争推翻了商纣王统治的话,商朝会继续在奴隶社会中发展下去,而周朝则会继续在封建制社会中发展下去。
殷商灭亡的军事教训
商周之际,商王朝已经开始逐渐走向衰微。殷纣王统治时期,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其根本目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商纣王的统治地位。
相反,他还不断加强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周武王灭商之后,由于新王朝建立的需要,将商王朝的军队由原来的四十万人扩充到六十万人。
商朝军队在周武王时代仍有一定数量,但随着商朝统治秩序的逐渐崩溃,周王朝军队日益增长,最终形成了对商王朝的威胁。这种威胁在《尚书·武成》中有详细记载:
“乃有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乃有殷武未亡之国。”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殷纣在位时曾经有过殷商王朝的军队,但由于其统治秩序不稳定、内部矛盾重重等原因,这支军队已经不存在了。但周王朝的军队却在不断扩充,已经成为商朝军队数量的两倍。
由于周王朝实力不断强大,所以商纣王采取了“以夷制夷”的办法,利用周王朝与夏、商之间的矛盾和商朝内部矛盾重重等理由来削弱周王朝的力量,从而为自己谋得了一块巩固政权和维持统治的稳固基地。《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商纣王为了消除这种威胁,不仅没有对周王朝进行有效打击和镇压,反而还对周王朝采取了更加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政策。比如他把大批奴隶迁到周国(今陕西西安一带)或其他边远地区;多次在国内进行大规模军事活动;
采用了更多更残酷的刑罚;加强了对周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控制。虽然周武王在推翻商纣王统治之后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但是随着周王朝势力壮大和扩张,商朝在短时间内仍然无法消灭周王朝。
纣王的暴政
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朝军队后,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命商朝军队退至朝歌城中。周武王先派人在朝歌城中散布谣言,说商纣王有很多的美女和珠宝,要用这些东西来讨好诸侯。
诸侯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以为商纣王真的会做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所以他们便都不敢前去朝拜。
纣王见此情况,为了平息诸侯们的恐慌,于是他就决定要好好地犒赏一下这些前来朝拜的诸侯们。
他命人做了一批美酒佳肴来招待这些前来朝拜的诸侯们。纣王此举不但没有得到诸侯们的感激,反而让他们觉得这是对他们的轻视。
于是,诸侯们都认为纣王实在是太过分了,于是他们就纷纷地离开了朝歌城,没人帮助的商纣王,登上了鹿台。
史书记载"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一代帝王商纣王,自焚而死,死于朝歌城的鹿台之上,商朝在这一刻正式灭亡。
等周武王得知消息的时候,急忙赶到鹿台,愤怒的用宝剑"轻吕"击刺商纣王的尸体,并亲自斩下商纣王的头颅悬旗示众。和商纣王一起上路的,还有一百多个商朝的大臣贵族。他们被周武王俘虏后带回周京,择日作为周武王祭祖的人牲被斩杀。
笔者观点
牧野之战是商周更迭的第一场战争,对于这场战争的胜负,后世的史学家众说纷纭。但不管是哪一方的史官,在这场战争中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总结牧野之战的意义:第一,从社会层面来看,牧野之战标志着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商朝从此走向衰落。
商朝的统治者在这场战争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并没有真正结束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因此社会内部产生了反抗奴隶主统治的新势力。
第二,从历史层面来看,牧野之战也是一次国家间的政治斗争。商朝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在这场战争中也并没有真正实现由奴隶主向封建贵族转变。因此在王朝更替中,商朝和西周就产生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虽然牧野之战在当时看来是一场失败了的战争,但是历史从来都是不能假设的。如果我们假设牧野之战胜利了,那么商朝会不会被其他国家灭亡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推测:首先是商朝内部发生了政治斗争。纣王在牧野之战中败北以后,国内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纣王的儿子武庚联合商王身边的一些贵族、大臣发动叛乱。武庚和商王身边其他贵族、大臣之间发生了严重矛盾。
周武王姬发打败商朝以后,曾经把商王帝辛囚禁在朝歌附近的桐宫(今河南淇县)。周公和召公多次劝说周武王把帝辛释放出来,周武王没有同意。
再次是周朝和商朝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以后,向天下发出了征讨商朝的号令。
参考文献
陈其元《中国历史大辞典·周纪四卷》中华书局,1990年。
朱凤瀚《殷商王朝的灭亡》新史学杂志,1981年。
林梅村《殷商史研究论文集》历史研究,1981年。
郭沫若《商末周初之世的王族世系》中华书局,1980年。
李学勤《商末王室世系》历史研究,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