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赋闲在家,曾参在身边服侍。孔子说:“曾参啊,如今身居高位的人里,只能听到士和大夫的治国理政言论,国君如何治理国家的言论几乎听不到。唉!我如果把治国的道理讲给国君听,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够教化天下了。曾子站起来,离开座席询问:“请问何为国君治国的道理呢?”孔子没有进行回答。曾子说:“先生有空闲的时候不多,所以我才敢大胆向你请教。”孔子依旧没有回答。曾子肃然生畏,提起衣服有礼貌地退下,背靠着墙站立在一旁。过了一会儿,孔子发出了一声叹息。回头对曾子说:“曾参,可以与你谈论古代明君的治国之道吗?”曾参说:“我不敢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足够完备了,我请求通过聆听老师的讲解来进行学习。”孔子说:“你坐下,我来告诉你。道是用来表明德行的,德行是用于尊崇道义的。因此缺少了德行,道义就不会受到尊崇;缺少了道义,德行就无法彰显。就算拥有全国最好的马,假如不按照一定的方法去驯服、驾驭,使其驾车,那么它也是无法在道路上行进的。就算有广袤的土地、众多的国民,如果不以正确的方法加以治理,那么也是无法取得丰功伟业的。因此,过去贤明的君王在国内推行‘七教’,在国外实行‘三至’。‘七教’实行得好,那么守国应当可以顺利;‘三至’实行得好,就能够征讨其他国家了。贤明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保卫本国,一定可以打败千里之外的敌人;征讨他国,就一定能够胜利归来。因此,在国内实行‘七教’,在位者能够不必劳苦;在国外实行‘三至’,就不会在外交方面浪费财物。这就是贤明君王的做法。”
曾参说:“不劳苦、不破费就能够被称为贤明的君王了吗?老师能够讲给我听吗?”孔子说:“以前,舜帝的周围有禹和皋陶辅佐,不用离开座席,天下就能够被治理得井井有条。像这样,君王会有什么劳苦呢?国家政局动荡不安,是君王所担忧的;政令是无法有效实行的,是臣下的罪过。如果只向百姓征收十分之一的税收,每年百姓劳役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天,按照一定的时令让百姓进山打猎、入湖打鱼而不去滥征捐税,关卡市场也不会滥收税赋。这些都是国家的生财之道,贤明的君王会控制使用这些手段,又怎么会让民力财力被浪费呢?”曾参说:“请问何为‘七教’呢?”孔子说:“在上位者尊敬老人,那么百姓就会更加讲究孝道;在上位的人尊敬比自己更加年长的人,那么百姓中弟弟就会越发尊敬兄长;在上位的人能够乐善好施,那么百姓就会更加宽容待人;在上位的人亲近贤人,那么百姓们就会选择良友进行交往;在上位的人与有德行的人亲近,那么百姓就不会隐瞒自己的想法;在上位的人厌恶贪婪,那么百姓就会将争利看作是耻辱;在上位的人能够做到廉洁谦让,那么百姓就会以不讲节操为耻。这就是‘七教’。七教是治理人民的基本准则。政教得以安定,就可以把握住治理国家的根本了。在上位的人为下民之表率,表率正,那么还有什么事物是不正的呢?因此君王首先以‘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大夫就会忠于职守而士人也就可以诚信,民风淳朴,男子忠厚而女子忠贞。这六个方面是教化所能够达到的效果,把它应用到四方的政事,没有人能够去埋怨,把它贯彻到普通百姓家里,也不会感到行不通。用礼仪划分等级,以道义来立身处世,遵守礼义来办事,那么百姓抛弃恶念,就如热水浇灌积雪一般简单了。”
曾参说:“这种治国之道是很好的,只是我还不是非常明白。”孔子说:“你以为只有这些吗?还有其他的方面呢。以前贤明的君王治理百姓,按照法令,必然要将土地分封出去,派官吏前去管理。这样贤良的人就不会遭到埋没,残暴的小人也就失去藏身之处。派主管官员经常考察民情,举荐贤才,罢免不够称职的官员,这样此后贤良的人就会感到愉快,而不称职的官吏就会感到畏惧。同情鳏夫寡妻,养活无人赡养的老人和孤儿,怜恤穷苦之人,教导人们能够去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选拔拥有才能的人。做到了以上七点,那么全国范围内,就不会有犯罪的人了。在上位者亲近百姓,犹如手脚爱护自己的胸腹部一样。百姓亲近在上位的人,就犹如幼童依恋慈母一般。上下级之间彼此相亲相爱,百姓就能够遵从法令,法令就可以有效执行。百姓感激君王的恩德,身边的人都可以欢心服从,远方的人就能前来投奔,这是政令所能达到的效果。伸开手指就能知道寸有多长,伸开手掌就明白尺有多长,伸开胳膊就知道寻有多长。这便是在身边的准则。周代的制度是以三百步作为一里,一千步见方为一井,三井为一埒,三埒为一矩,五十里方圆的地方可以建大城市,分封方圆一百里的地方可以建立一个诸侯国。这些都是可以谋求幸福,积累生活资料的基本条件。同情帮助流浪的人。因此远方的小国与华夏大国尽管穿戴不同,说话也不一样,但是小国没有不前来朝贡的。所以说,就算没有市场,百姓也不会缺乏生活物资。就算没有刑罚,百姓也不会作乱。打猎并不是想让宫室充盈;向百姓征收赋税并不是为府库充实。遇到天灾人祸就会动用国库的粮食补发给缺少粮食的百姓,用礼来避免奢侈浪费,树立诚信而少用文饰,国家的法可以获得遵守,君王的言论能够实现,他的行为可以得到人们的遵从。这样的话,就像饿了就要吃饭,渴了就要去喝水,百姓信任君王,就犹如寒暑随四季进行变化一样。所以说百姓觉得君王就待在身边,不是因为离君王的道路近,而是四海之内都散布了他圣明的教化。因此不必动用武力就可以树立威信,不用利诱就能让百姓亲附,并且百姓都会感激君王的恩德。这就是贤明君王守成的方法,也是能打败千里之外敌人的原因。”
曾参说:“请问什么是三至呢?”孔子说:“最好的礼仪是不需要互相谦让,天下就可以治理得很好,最高的赏赐是无须破费财物,天下的士人就会感到喜悦,最好的音乐是没有声音而能让百姓彼此和睦相处。贤明的君王忠诚地推行三至,所以天下其他的诸侯都可以有智慧;天下的士人,都可以作为贤能臣子;天下的百姓,都可以役使。”
曾参说:“请问是什么含义呢?”孔子说:“古代贤明的君王,必定知道天下所有贤良之人的名字,既然知道他们的名字,还知道他们的才能,还清楚他们的命运,他们所在的地方。等到时机适宜,通过适当的爵位让他们获得尊贵的地位,这就叫作最好的礼仪是不需要彼此谦让,天下就可以被治理好。用天下的利禄来使得天下的士人富足,这就是最高的赏赐无须破费财物,天下的士人就会感到喜悦。这样以后,天下的百姓就会变得重视名誉,这就叫作最好的音乐是没有声音,而让百姓得以和睦相
处。所以说:‘通常所说的天下最仁爱的人,可以团结天下最亲近的人;天下最贤明的人,可以举荐天下最贤能的人。’这三个方面都做到,就能够征讨其他国家。因此仁爱的人最重要的是爱护百姓,有智慧的人最重要的是能够清楚贤人的情况,贤明的执政者最重要的是能让贤人担任合适的官职。有领土的君王,如果能够实行这三个方面,那么天下的人,就都能够听从君王的吩咐。贤明的君王征讨的国家,必然是政教缺失的地方,因此诛灭那里的国君,改变那里的政教,安慰那里的百姓而不夺取其财物。所以贤明君王的政令,就犹如及时降临的雨,一旦降落,百姓就会感到高兴。因此,政策施行得越发广博,亲近的百姓更加众多,这便是军队出征得以获胜还朝的原因。”
这是孔子与弟子曾参一篇完整的对话。这篇对话又见于《大戴礼记·主言》。清人王聘珍认为:“王肃私定《孔子家语》,盗窃此篇,改为《王言》,俗儒反据肃书,改窜本经,亦作《王言》,非是。”他认为本篇当作《主言》。本篇主要说明作为统领天下的王者,如何不出户牖而教化天下,其宗旨是“内修七教,外行三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