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张红遍了全中国的照片(见下图),照片上的毛主席满脸笑容、和蔼可亲,簇拥在他身边的孩子们同样笑颜逐开、喜上眉梢。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在当时,跟毛主席合影是一件多么幸运、多么幸福的事!
殊不知,更加令人羡慕的事情还在后头呢,十二年之后,照片上紧挨着毛主席的男孩和女孩居然成了一对夫妻。
毛主席与韶山学校的孩子们合影
事实上,除了这张照片之外,我没有见过第二张类似这样的照片。
照片的拍摄者名叫侯波,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摄影家,是毛主席的第一位专职摄影师,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摄影师。
侯波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12年,为毛主席拍了几千张照片,上面这张照片只是其中非常普通的一张。
但是,这张照片却给无数中国人带来了延续几十年的温情,更给照片上的两个孩子带来了一段美好的婚姻。
照片上的孩子之所以这么幸运,只因为他们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都是毛主席老家的孩子。
照片上的男孩名叫蒋含宇,女孩名叫彭淑清,侯波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蒋含宇和彭淑清都是韶山学校的学生。
毛主席身边的“金童玉女”
1959年6月26日,毛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湖南湘潭韶山冲。
毛主席回老家
当时,蒋含宇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彭淑清也还是个扎着羊角小辫的小姑娘。
蒋含宇和彭淑清都出生于韶山冲,称得上是毛主席地地道道的“小老乡”,在韶山学校,蒋含宇和彭淑清都是品学兼优的“尖子生”。
1959年6月25日下午5点多钟,韶山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把蒋含宇、彭淑清叫到了大队部。
蒋含宇当时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彭淑清是少先队大队委员。
辅导员对蒋含宇和彭淑清说:“交给你们一个光荣的任务,中央首长明天要来我们学校视察,学校决定,由你们两个人给首长献花。”
辅导员还给了蒋含宇一个临时职务-韶山学校迎宾团团长,辅导员对蒋含宇说:“你还有一个光荣的任务-给首长戴上红领巾”。
“是哪位中央首长?”蒋含宇好奇地问。
辅导员说:“你们赶紧去做准备工作,不要多打听,究竟是哪一位中央首长,明天你们就知道了。”
辅导员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他脸上喜不自胜的表情却“露了馅”。
蒋含宇猜想,韶山冲是毛主席的老家,韶山学校又是杨开慧当年办私塾的地方,明天来学校视察的中央首长应该是毛主席。
毛主席是韶山冲人,可是,蒋含宇和彭淑清却从来没有见过他。想起明天就能够见到毛主席,蒋含宇和彭淑清满心欢喜。
韶山学校一共有700多名师生,而给毛主席献鲜花、戴红领巾的只有两个人,这是何等的幸福和荣耀。
因为过于兴奋,蒋含宇和彭淑清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准备。
蒋含宇毕竟是少先队大队长,没过多久,蒋含宇就有了主意。
蒋含宇对彭淑清说:“我们现在就去山上找鲜花,看看摘什么花最好。”
彭淑清提醒道:“我们现在就去摘鲜花,而中央首长明天才来我们学校,鲜花放到明天就蔫了。”
蒋含宇点点头说:“你说得对,我看这么办,我们先确定摘什么花、在哪里摘,明天再把鲜花摘回来。”
说干就干,蒋含宇和彭淑清马上就上了山,在众多山花里面,他们看中了夹竹桃、月季红等看上去非常喜庆的几种花。
然后,蒋含宇开始学习“反手戴红领巾”,他请彭淑清给自己当“模特儿”,一次又一次操练,直到满意为止。
毛主席回韶山
第二天上午,辅导员急匆匆地通知蒋含宇和彭淑清:“毛主席现在还在他的故居,估计半个小时后就到我们学校了,你们赶紧去准备吧。”
于是,全校师生立即准备夹道欢迎毛主席,蒋含宇和彭淑清则飞快地跑上山去,摘来了鲜艳的两束花。
大约半个小时后,毛主席在众人的簇拥下向韶山学校走来。
按照事前的安排,当毛主席即将走上“儿童桥”的时候,蒋含宇和彭淑清欢快地跑上“儿童桥”,把两束带着露珠、满含韶山人民心意的鲜花献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接过鲜花,他一边闻着鲜花的芬芳,一边微笑着问道:“你们都上几年级了,今年几岁了?”
蒋含宇、彭淑清告诉毛主席:“我们都14岁了,刚上初中二年级”。
在蒋含宇和彭淑清一左一右陪伴着,毛主席走过“儿童桥”,与迎上前来的学校师生代表一一握手。
那一天,毛主席与韶山学校的师生聊了许久,聊到了过去,也聊到了未来。
最后,师生们簇拥着毛主席来到校园里的一块坡地上。
应师生们的请求,毛主席将跟全校师生拍一张合影照片,毛主席的专职摄影师侯波早已在这里架好了照相机。
这时,一直紧跟在毛主席身旁的蒋含宇解下了自己的红领巾,在毛主席的配合下,蒋含宇无比激动地给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毛主席问蒋含宇:“你把红领巾给了我,你自己怎么办?”
蒋含宇毫不犹豫地说:“我家里还有一条红领巾,这一条就送给您了。”
毛主席开怀大笑道:“谢谢你了小同学,我现在变成少先队员了,变年轻啦!”
毛主席的话音未落,现场顿时掌声雷动,在场的人们都被毛主席的话逗笑了。
说时迟,那时快,毛主席的专职摄影师侯波及时按下快门,“咔嚓”一声,把这个感人的画面捕捉到了镜头里。
请大家再看这张照片,在孩子们的簇拥下,毛主席的笑容有多么灿烂、温暖。
蒋含宇和彭淑清依偎在毛主席身旁
再看一左一右偎依着毛主席的蒋含宇、彭淑清,他们的笑容那么甜蜜,就像吃了蜜糖一般。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看这张照片,你仿佛能听到画面中传出来的声音。
要我来说,毛主席的照片有成千上万张,但是,只有这张照片上的毛主席笑得最甜蜜、最放松。
因为毛主席跟老家的孩子们在一起,回到老家,跟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在一起,这是毛主席最愉悦、最放松的时候。
他的笑容里带着浓浓的乡情,更包含着他对下一代的美好祝愿。
一张照片作媒,姻缘天注定!
幸福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半个多小时之后,毛主席就离开了韶山学校。
从此以后,蒋含宇和彭淑清就暗暗定下目标:刻苦努力、好好学习,将来报考北京的大学,这样就能离毛主席近一些了。
不久之后,蒋含宇和彭淑清同时转学到了湘潭市一中,他们分属两个班,却都是班里出类拔萃的“尖子生”,都是班委会成员、团支部委员。
1963年,在没有任何照顾的情况下,蒋含宇和彭淑清双双考上了大学。
蒋含宇考上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彭淑清考上的是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
蒋含宇和彭淑清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北京,尽管他们很难有机会见到毛主席,蒋含宇却说:“不管怎么样,我们跟毛主席都住在北京城,我感觉毛主席离我们不远。”
有人猜测说,蒋含宇和彭淑清之所以能够考上北京的大学,多少会跟毛主席有那么一点关系。
蒋含宇多年以后回应道:“我们凭自己的成绩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如果一定要说关系的话,我们的努力确实跟那幅照片有关系,是它给了我们刻苦学习的动力。”
因为北京人民大学与北京石油学院离得不远,蒋含宇和彭淑清时常能够见面,两个人的学业都很繁重,每次见面,他们谈得最多的是学习方面的内容。
久而久之,两个年轻人产生了朦胧的感情,大学四年级的时候,蒋含宇和彭淑清正式明确了恋爱关系。
1968年,蒋含宇、彭淑清同时完成了学业,并一起分配到了辽宁省工作。
蒋含宇首先在凌源县锻炼了一段时间,随后就被调到了凌源县教育局,彭淑清则被分配到了锦西石油五厂。
两个人虽然都在辽宁省工作,两个单位之间的距离却有200多公里,由于路途遥远,蒋含宇与彭淑清很少见面,他们之间的思念与爱意只能通过书信传递。
1971年元旦,蒋含宇与彭淑清终于办理了结婚手续,那一天,彭淑清从锦西来到蒋含宇所在的单位,他们的新房就设在蒋含宇临时借来的一间房子里。
据蒋含宇回忆,蒋含宇和彭淑清各自给对方买了一双新布鞋,同时买了一床新床单、两个新枕头,外加一个柳条包和几箱书。除此之外,他们没有添置一件像样的“家当”。
可是,他们却有一件比黄金珠宝还要珍贵的“家当”-那张和毛主席合影的照片。
蒋含宇和彭淑清的结婚照
蒋含宇说:“对我们老说,它不只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照片,它是我们的‘月老’。”
彭淑清的话更加充满温情,她说:“这张照片是历史的见证物,在我的心里,毛主席就是我们婚姻的见证人。”
“不管到什么地方,我们都会把这张照片带在身边,放到最安全、最重要的位置。”
多年以后,蒋含宇和彭淑清调动到了江西南昌,并在南昌定居了下来。
夫妻二人在南昌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早些年工资不高的时候,每隔一两年,夫妻二人就会回一趟老家,看看双方的父母、亲戚,也必定会去“毛主席故居”看一看。
在远离湖南老家的南昌,蒋含宇和彭淑清没有几个熟悉的朋友,更没有人知道那张照片的故事。
直到毛主席1976年逝世之后,一条消息打破了蒋含宇、彭淑清平静的生活。
在一篇怀念毛主席的文章里,作者写到了“毛主席视察韶山学校”的故事,同时刊登了毛主席与韶山学校师生的合影照片。
在随后的日子里,媒体就这张照片发表了好几篇文章,其中一篇文章特别提到了合影照上的“金童玉女”,非常希望了解他们的现状。
记者所说的“金童玉女”指的就是蒋含宇和彭淑清。
蒋含宇“谢媒”
没过多久,媒体记者“顺藤摸瓜”找到了蒋含宇和彭淑清。
得知当年的“金童玉女”已经结为夫妻,记者们“挖掘”到了新的热点。
于是,不少报刊上刊登了那张照片,同时讲述了“金童玉女”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了蒋含宇和彭淑清,这张照片的拍摄者侯波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照片的拍摄者,侯波当然想知道这对“金童玉女”的现状。与此同时,蒋含宇、彭淑清也一直在打听侯波的下落。
多年之后,蒋含宇和彭淑清终于打听到了侯波在北京的家庭住址。
1992年7月1日,蒋含宇怀揣那张珍贵的照片,带着精心准备的礼品,专程来到北京看望侯波。
蒋含宇、彭淑清夫妇
“弹指一挥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蒋含宇出现在侯波面前时,侯波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我叫蒋含宇,站在毛主席左边的小孩就是我”,蒋含宇一边掏出那张照片,一边自我介绍说。
“我的天哪,你都长这么大了”,侯波把蒋含宇迎进屋里,嘴里还在大发感慨:“在我的记忆里,你还是那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蒋含宇说:“是啊,时间一晃就过去三十多年了,毛主席离开我们也已经十六年了。”
一幅照片撮合成一桩美好的姻缘,侯波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她指着照片上的彭淑清说:“知道你们这对‘金童玉女’成了夫妻,我特别高兴,说真的,比我自己的孩子结婚还要高兴!”
蒋含宇感激地说:“谢谢您给我们拍了这么珍贵的照片,您是我们的大‘媒人’”。
侯波笑着说:“不要这么说,要我说,毛主席才是你们的大‘媒人’。”
侯波谦虚地说:“如果不是毛主席,我不可能拍出这样的照片,如果不是毛主席,这张照片也不可能那么出名,所以,我们都要感谢毛主席。”
送别蒋含宇的时候,侯波拿出一条丝巾、一条被面,外加一张侯波夫妇与毛主席的合影照片。
侯波夫妇与毛主席合影
侯波的丈夫名叫徐肖冰,他从事电影、摄影工作70余年,为我党、我军拍摄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
侯波对蒋含宇说:“这是我送给你和小彭的结婚礼物,时间上虽然晚了一些,却也是我的一片心意。”
侯波对蒋含宇说:“你们一定要给毛主席争气”。
蒋含宇和彭淑清生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两个孩子都知道父母和那张照片的故事,蒋含宇和彭淑清也经常用那张照片教育子女。
彭淑清对子女说:“那张照片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也时刻提醒我们:一定不能给毛主席丢脸,不能给韶山人民抹黑,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
蒋含宇、彭淑清在韶山
最近几十年,蒋含宇夫妇迷上了收藏,他们收藏了大量与毛主席有关的书籍、画册和字画,只要与毛主席有关,他们都舍得花钱。
在他们的收藏品中,有侯波送给他们的照片,也有全国各界名流纪念毛主席的书籍、字画,其中还有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儿媳韶华、孙儿毛新宇给他们的题字和题诗。
每逢毛主席的重要纪念日,蒋含宇夫妇都会拿出那张照片,看了又看,怎么也看不够。
结语
毛主席与韶山学校师生的合影照曾经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后来又被选编入小学课本。
一幅经典照片演绎了一桩幸福良缘,当年的“金童玉女”十几年后成为一对恩爱夫妻,蒋含宇和彭淑清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幸运伉俪”。
蒋含宇、彭淑清与那张经典的合影照
最后,让我用诗人臧克家的诗来结束本文。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少先队里高大的人,
笑的风要把人身撼动,
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
“峥嵘岁月”成过去,
故乡山河一片新,
斗争历史作背景,
方才知道这笑意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