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战国时代的纷乱,到了德川幕府时期,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由幕府中央牵头兴起了武士教育。武士教育不同于中国以科举为主体的传统教育,它主要学校教育为主,起初这种教育仅仅只是武士身份的合格证罢了,无法改变武士的既有地位和现状。
直到幕府统治末期,随着国门被打开,幕府被迫开始改革维新,这才让武士有了改变和升迁的机会,可在江户时代,阶级十分固化,能够成为武士享受武士教育已经是来之不易的一件事了,这让武士阶层成为了社会精英,高度垄断了国家资源。
身为国家精英,武士教育中不再仅仅强调武士作为战争的储备力量,相反要求他们能够为君分忧,这种教育理念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社会发展,正是在这种教育的基础上,才有了日后的明治维新,那么江沪时代的武士教育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呢?
一、要求武士文武双全
中国科举教育,从宋代开始起就强调人才要文武双全,这也让他们当之无愧成了社会的精英。
日本尽管没有科举,可武士文化的兴起,让幕府不得不重视武士教育,这在江户时代尤为看中,其实早在战国时代前,武士教育就已经存在了,当时以家庭教育为主,这让武士阶层的思想参次不齐,于是日本在战国时代期间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主要是武士之间主张的思想各不一样。
德川幕府建立后,吸取了前朝的教训,首先从武士教育下手,从而彻底控制武士阶层的思想,一方面达到巩固德川幕府统治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培养出真正为幕府所需要的武士,这让官办武士学校开始兴起。
因为刚刚结束战国时代,德川幕府财政压力还很大,所以学校建设还很慢,直到1691年起才逐步完善了武士学校的各项制度,这让武士教育正式向日本全国铺开。
为了能够加强对武士阶层的思想控制,幕府搬出了中国的传统儒学,这也衍生出了有着日本风格的儒学。儒学中强调的忠孝对于幕府的统治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这让儒学思想的深刻影响着武士阶层,让武士的忠勇得以在和平年代延续。
除了思想上的灌输外,幕府还在学校里开设了不少其他学科,例如机械学和医学等,这让武士在和平年代依旧能够发挥精英作用,按照当时德川幕府的设想,武士在战争年代勇于用刀剑开创自己的荣誉。
在和平年代则用自己的所学为社会服务,同时也让他们代表幕府在民间树立权威,这不仅让武士阶层有了收入来源,还让他们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可谓是一举多得。
当然在武士学校中对于武艺的教学也是极其看重的,这让武士真正做到了文武双全,于是武士想要在江户时代完成学校课程,蜕变成一名合格的武士还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二、精神上的教育极为看重
在学校里进修武艺和学问的武士,除了要在武艺和才能上合格,更要在精神上成为一名合格的武士,这也是武士学校最为看重的一方面。精神层面的学习,主要是透过让武士敢于应战来体现的,除了要让武士在战场上有出色的作战表现,还要让武士学习兵法,让他们能够在战场上懂得如何获胜。
幕府一贯以来崇尚武力,这让武士的精神教育中就要充分体现武士渴望战争的一面,尽管江户时代和平了百余年,可对待战备,德川幕府可谓是一刻也没有放松过,于是对于武士的教育上,学校在武士学员的生活安排上就能看出对他们的精神锻炼有多么看重了。
学校在安排学员生活上,往往会抽出很大一部分时间,让武士学员去养成刚毅的性格。从挨饿受冻开始,到各种武术锻炼活动,无处不体现着锻炼精神的目的所在。有了刚毅的性格后,武士还要敢于杀戮,这让武士学员经常参与处死一些死刑罪犯,以锻炼他们的胆量。
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后,武士学员的尚武精神融入到了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武士的精神影响下,生活上武士还必须遵从专门的言行规范,于是很多武士学员即便没有带佩刀,通过一言一行,也能让周围的民众意识到他是一名武士。
这让他在获得身份地位的荣誉感时,也紧紧地顺从了武士的规范,于是幕府所想要的社会阶级固化的局面,在这里便体现了出来,使得民众在尊敬武士的情况下,更加忠诚于幕府的统治。
这样的精神控制,让德川幕府统治末期依旧能够苟延残喘,明治维新初期打出的尊王攘夷的口号也一度十分空洞,最终只能透过战争让幕府退下历史舞台,可见思想和精神方面的教育在江户时代百年中对社会的影响之深。
三、采取考核制度
对武士的教学引入考核制度是日本在教育上的一个飞跃,长期以来武士被认为是战争中的工具,根本没有考核的必要,毕竟实战见英雄,可到了江户时代,武士是否合格被制度化和规范化了,这更有利于幕府培养出所需要的武士。
进入18世纪后,武士学校的考核分别从两个部分进行,一方面是文,另一方面则是武,在学校休学前,对所有学员进行一次大规模考核。在考核中,由专门的主考官出题,武士学员在答卷上犹如中国的科举一般,不过考核只会判断武士是否在这方面合格,不会从中提拔优异者,这也是与中国科举的一个较大区别。
在武这一方面,则让武士学员模拟实战,从骑射,到使用火铳再到剑道对决,综合来评判武士学员是否合格,对于合格的学员发放合格证书,这让他们有资格拥有佩刀,成为一名真正的武士。
得益于考核制度的设立,到了1853年后,日本国门因为被打开,德川幕府在维新政策上也涉及到了武士教育这一方面,使得武士学员考核的内容有了较大变化。
为了训练现代化军队,德川幕府要求武士在掌握剑道的基础上,还要熟练使用枪支和火炮,使得后期的武考上,不少武士学员都必须要熟练操作步枪,同时还要配合使用火炮,尽管这样的教学进步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为日后的明治政府培训现代化军队奠定了人才基础,也是意义深远的一件事。
当然在文这一方面,幕府在教育上也有很大的变化,因为打出了富国强民的口号,武士在考试时的作答有了这方面的偏向,还让幕府从优秀的武士中选拔人才,这不得不说是在教育上的进步。
诞生于江户时代的武士学校教育,贯穿了整个德川幕府统治时期,从早期的控制武士阶层的思想,培养敢于作战的武士,到后来的能够帮助幕府安稳一方的人才。
武士教育的侧重点尽管有一定改变,可在整体教育的框架上基本保持一致,从高度的思想灌输再到精神层面的培养,透过考核来看待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合格的武士。
这让武士教育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不仅让武士阶层更加固化,还让社会精英基本集中在了武士之中,社会地位的优越感加上丰厚的俸禄让武士阶层不断稳固幕府的统治地位,这也符合幕府设立武士学校的初衷,同时也让它有了鲜明的时代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