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出土郑和墓,守墓人叫来郑和后人护墓,专家一看族谱:是真的

2023年01月02日19:14:03 历史 1270

2010年6月,南京牛首山南麓,施工队在施工建设幼儿园时,突然挖出一块块规格相同的青砖,一座典型的明代古墓正式出土。在当地,这里是流传已久的郑和墓,并且在南边不到1千米的地方,就坐落着一个全村姓郑的守墓村。

南京出土郑和墓,守墓人叫来郑和后人护墓,专家一看族谱:是真的 - 天天要闻

所以在施工队上报南京文物保护组织的同时,守墓村的村民也急忙联系,南京城中的郑和后人一起护墓。最终,经过双方交涉,文物保护人员耐心科普《文物法》:我国所有早于清代之前的文物,由于年代久远都归国家管理,任何个人、包括后人都无权阻止文物的发掘、保护。

为了自证身份,年过八旬的郑和第十八代世孙郑流洪先生,亲自带着家中族谱来做调解。并对专家解释道,郑和十代后人之后,族谱排辈分用的是四句诗“太尚存忠孝,季厚流自宽。繁衍更万代,家道泰而昌”!他是流字辈,是18代传人,目前南京城郑和后人中最小已经传到了宽字辈。

南京出土郑和墓,守墓人叫来郑和后人护墓,专家一看族谱:是真的 - 天天要闻

他们世世代代在南京生活,目前南京的郑和后人已经有400多人了,守墓村村民也说他们逢年过节就会来祭祀先祖。并且早在1983年,郑和后人中的几十位长者,就曾集体邀请云南通志馆、《云南日报》的李士厚先生考察过郑和墓,并为他们的家谱做了《郑和家谱守序》。

他们是郑和后人,这里是郑和墓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一解释,却让在场的人们匪夷所思起来了,众所周知郑和作为明成祖朱棣下西洋的心腹,是一位优秀的航海家不错,但也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宦官。

那么郑和作为一个宦官,怎么会在700年后有这么多的郑和后人呢?根据郑流洪老先生提供的族谱,郑和研究的相关学者结合多方资料,最终确定了郑和后人和郑和墓的归属。

南京出土郑和墓,守墓人叫来郑和后人护墓,专家一看族谱:是真的 - 天天要闻

原来,郑和作为一个宦官,他的出身并非普通家庭,而是元朝梁王在云南留下的色目官宦后人。郑和本来姓马,是一个色目人,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去过麦加朝圣,家中颇为殷实。明朝灭元时,明将傅友德、蓝玉打败梁王大军,年仅11岁的郑和当时是作为战俘,被带回南京阉割做了宦官。

并在两年后,跟随蓝玉大军北上,在燕王府见到了当时的燕王朱棣。这才有了郑和深受朱棣信任,进而能代表大明七下西洋的可能。朱棣靖难起兵后,郑和跟随朱棣南征北战,在郑村坝之战中立下大功,才由马三宝被朱棣破格赐姓“郑”,自此有了郑和的出现。

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带着为朱棣寻找建文帝下落的目的,也为大明朝一手搭建了朝贡体系郑和船队最远行驶至非洲东海岸,船队带回的香料、苏木更是为明朝带来了海量收益,所以郑和才会名扬海内外。

南京出土郑和墓,守墓人叫来郑和后人护墓,专家一看族谱:是真的 - 天天要闻

郑和虽然做了宦官,但身为大明朝的第一任南京守备太监,本身地位不同凡响。在当时,有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有着许多叔伯兄弟之间的过继行为。所以出于自我传承和对家人的关爱,条件更好的郑和就过继了大哥马文铭之子,取名郑恩加以抚养,这也是南京郑和后人一脉的由来。

除了过继的养子郑恩,郑和还收养了家族中的两个子侄。所以在云南玉溪市,还传承者一群马姓的郑和后人,和一群郑姓的郑和后人。两者同源,都属于郑和收养的子侄,只是一脉传祖姓、一脉传郑和的赐姓。

至此,郑和后人的身份来源算是彻底弄清了,郑和墓不远处的守墓村民也道出了他们守墓的历史。作为守墓村中77岁的长者,郑善清老人家回忆他16年前,第一次祭拜郑和时的场景。父亲让他跪在坟前,说道:“你记住了,这是三宝太监的坟,咱们这村人的祖先都跟着他下过西洋。从今往后,你要像守着自己祖坟一样,护着郑和的墓,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不能让他毁了”!

所以每年清明,村里都会祭祀郑和,住在南京的郑和后人也会来祭祖,他们共同守护着郑和墓。郑善清老人回忆说,郑和墓最大的劫在1951年,当时刚建国不久,好多地方还很乱。

南京出土郑和墓,守墓人叫来郑和后人护墓,专家一看族谱:是真的 - 天天要闻

有人传郑和墓里有小金人,好多人就想来挖墓淘金。是他的父亲带村民拦着,说:“这是我们村的祖坟,祖祖辈辈都是穷人,哪来的小金人”!人们这才散去,郑和墓得以保全。文物保护者考察完实情后,结合守墓村村民和郑和后人的意见,对郑和墓进行了保护处理。

并为郑和墓修缮了新的建筑,目前新墓长150米,东西宽60米,墓顶高8米,一共由四组7层28个台阶组成。代表着郑和七下西洋,历经28年航海生涯,走过了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开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航海家。

南京出土郑和墓,守墓人叫来郑和后人护墓,专家一看族谱:是真的 - 天天要闻

2012年11月,修缮完毕的郑和墓,入选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之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希望今后的岁月里,郑和墓能够永远屹立不倒,照耀后人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的航海家留一片身后的净土!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展出赵一曼遗书:亲爱的孩子啊,希望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 - 天天要闻

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展出赵一曼遗书:亲爱的孩子啊,希望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

极目新闻记者 李迎 曹雪娇7月7日,《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开幕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8日,该展览面向公众对外开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恢复开放。赵一曼牺牲前给儿子的遗书(图源:记者拍摄)据了解,本次展览面积1.22万平方米,将展出照...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 天天要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 天天要闻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立狮脑山巅,望太行云烟。那座座峰峦如同无言的丰碑,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不朽功勋。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正在山西阳泉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为粉碎...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 天天要闻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他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了解当地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等情况。 阳泉狮脑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指苍穹 不远处,...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 天天要闻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焚烧秸秆,常被误认为是千年传统,实则是现代农业的“时代病”。古人用秸秆,少有“一烧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万种智慧。 从《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从堆肥还田到修筑屋舍,秸秆在古人的手中,是滋养农田的肥料,是遮风挡雨的材料,是饲养牲畜的食粮。焚烧秸秆,绝非古人首要的选择,而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人们...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 天天要闻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血与火的14年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无数国人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奉献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在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对日战事最多、最惨烈的正面战场之一。当时全省人口3000万,征募的兵...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 天天要闻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高志凯和他那句“在恒河画一条线”的说法都火了。有网友还提议,这条线未来就应该叫“高志凯线”。印度人听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条线的由来高志凯是一位智库学者,他所说的画一条线,实际上是针对臭名昭著的麦克马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 天天要闻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公元 105 年,东汉宫廷宦官蔡伦将一批质地轻薄的 “新纸” 呈给汉和帝。谁也未曾料到,这看似寻常的发明,会成为撬动中华文明进程的杠杆。在此之前,竹简笨重如石,绢帛贵比黄金,知识的传播被牢牢锁在少数人的书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