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可以说是中国军史上,一个很特殊的人物。
从出身来说,他是将门之后,从军途中走得却是颇为坎坷,从身份来说,他虽死忠于蒋介石,但蒋介石只认嫡系不认旁系,所以黄百韬最后战死,虽然被蒋介石追授了一堆哀荣,但是却连他葬礼都没有出席。
黄百韬死后,蒋介石给他举办了葬礼,葬礼很隆重,但是蒋介石却并没有出席黄百韬的葬礼,以至于多年以后,蒋介石还问别人,“焕然(黄百韬的字)当年埋哪里了?”
那么,这位在建国以前,在国共战场上搅风搅雨,后来被我军围杀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名将黄百韬,到底是怎么死的?关于他死前死后,又有哪些少有人知的故事?而作为黄百韬的效忠对象,蒋介石待黄百韬也不薄,为何最后并没有出席黄百韬的葬礼呢?
国军孤臣
在军史上,对黄百韬的评价是“愚忠于蒋”。
说的是黄百韬对蒋介石很忠诚,对蒋介石交代的命令很卖力,所以哪怕他有妻有儿,且家庭美满,但是依然愿意为了蒋介石的命令,而坚持到底,哪怕坚持到只剩一兵一卒。
哪怕他周围的“同僚”们都弃他而去,逃的逃,散的散,黄百韬都没有突围的心思,没有苟活的心思。
黄百韬之所以如此孤忠,乃至于愚忠于蒋介石,是因为黄百韬并非蒋介石的嫡系,他既不是蒋介石任校长的黄埔军校的学生,也没有在蒋介石的“创业”阶段出过力。
如果把蒋介石的“党国大业”,比作一辆开往末路的列车,那么黄百韬就是后上车的那类乘客。
因为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又在蒋介石集团中没有靠山,所以黄百韬这支孤军,才会那么死忠于蒋介石,全靠蒋介石的恩荣活在蒋介石集团中。
说起黄百韬,不得不提起他的军旅生涯,算得上是跌宕起伏,横生波澜几道弯了。
黄百韬出生于1900年9月9日,原名黄伯韬,小字焕然,祖籍广东梅县。
黄百韬出生于直隶省(今天津),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是黄百韬的精神世界是很富足的,因为他家并不是普通的平凡之家,而是落魄了的武将世家。
黄百韬的祖父、爷爷辈,都曾在清朝末年,给清政府当过军官,只不过随着清朝的覆灭,他们家也就渐渐没落了。
黄百韬在天津长大,然后读中学,读军校,他读的军校是江西陆军军官学校,随后又读了金陵军官教育团。
黄百韬在江苏省防当过低级军官,感觉郁郁不得志,后来投靠过北洋政府的张宗昌。
张宗昌可谓是民国时期的一大恶人,不仅喜欢横征暴敛,而且喜欢滥杀无辜,后来被蒋介石“清理门户”。
而跟随张宗昌加入了蒋介石国民党军的黄百韬,作为张宗昌的旧部和故属,也被蒋介石“遣散”了。
不过,黄百韬并没有如同其他那些老兵痞一样,被蒋介石赶走,而是送进了国民党主办的军官训练班。
没有直接赶走,是因为黄百韬因为还年轻,且并未如同张宗昌一样滥杀无辜,是个正直的军官,所以蒋介石也没有多跟他计较,收走了他的军权,而后把他送到军官班“改造”去了。
经过半年的“改造”,黄百韬身上的旧军阀标签被一扫而空。
蒋介石这才敢用黄百韬,把他调到国民党军41师当师长。
不过就这,还当的是杂牌师的师长,41师这支部队,兵员素质良莠不齐,武器装备又差,没有什么战斗力。
不仅如此,41师接到的任务,还对他们很不友好,因为黄百韬接到的命令是,寻找红军部队,“剿匪”。
众所周知,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从土地革命时期,尽管武器装备很差,但是就是相当顽强,战斗力也很强悍,黄百韬接到进攻红军的命令,摆明了就是要白给。
但是黄百韬也不气馁,他觉得蒋介石是一棵大树,自己只要抱好这棵大树,迟早能飞黄腾达。
所以黄百韬在这一时期,对我军的“进剿”,可谓不遗余力,尽管部队损失惨重,但是蒋介石对他的认真也是越来越欣赏。
黄百韬真正进入蒋介石的视野,是在1936年,他不仅被蒋介石亲自提拔为“剿总”高级参议,而且还入选了国民党军陆军大学将官班第三期的名单。
从“陆大”出来后,黄百韬被授予少将军衔。
正因为年纪轻轻,即被授予少将,手握重拳,一朝飞黄腾达,所以黄百韬对蒋介石很忠诚,不仅在国民党内部从不拉帮结派,而且在南京时候,也很少跟人吃饭喝酒。
对别人都敬谢不敏,却对蒋介石很诚恳热络,只有蒋介石找他,黄百韬才会特别积极地去报道。
这样的上下关系持续了十几年,黄百韬从少将升中将,职位从师长变成兵团司令,一切的身家都是蒋介石给予的,没有蒋介石,黄百韬什么也不是。
正是这样的关系,所以黄百韬才会宁死不投降,最后被我军击毙在淮海战场。
1948年11月11日,华野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发起了总攻势,一举突破了黄百韬兵团的防御阵地,将黄百韬围在一个叫做碾庄的地方,最后黄百韬死在了战场上。
不过,黄百韬到底是一个职业军人,也曾对自己作为军人的结局,而发出过感叹。
黄百韬的感触很特别,他问了当时自己的属下,第7兵团25军的副军长杨廷宴,黄百韬说:“杨军长,你说,我黄百韬对党国忠心耿耿,我没错吧?为何最后落得这个结局?到底是我错了,还是党国错了?”
黄百韬之死
其实,历史上关于黄百韬之死,是有着一些疑问的。
在黄百韬身死之前,身边最后的见证者,就是25军的副军长杨廷宴,据后来他的回忆,黄百韬是走投无路之下,开枪自尽而亡。
而且杨廷宴还说,黄百韬自杀开了一枪,但并没有打到致命的地方,因此他还在失血与痛苦中挣扎了好久。
后来是杨廷宴不忍看黄百韬生死不如的痛苦挣扎,而替他补了一枪,黄百韬这才死去。
这些话,是杨廷宴亲口所说。
不过饶是如此,历史上关于黄百韬的死,因为其是解放战场上,第一个被我军干掉的国军中将,兵团司令,所以讨论度实在太大,其死亡谜团,还是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
其中第一种说法,也是被流传最广,且佐证最多的说法,就是黄百韬是自杀而死。
理由嘛,自然是杨廷宴的现身说法。
杨廷宴与黄百韬不同,他虽然只是个副军长,但是没有黄百韬那么崇高的斗志,与对蒋介石的忠诚,他是很怕死的,所以并没有跟黄百韬一起赴死,而是侥幸活了下来。
他虽然试图伪装成士兵逃跑,而失败被抓,但是我军的战士见他有伤在身,又因为当时我军宽待俘虏,所以并没有危难杨廷宴,而是把他放了,让他自己归乡。
杨廷宴走出我军阵地,一刻也不敢耽误,连夜就逃回了徐州,然后就是面见杜聿明。
杜聿明这么着急找杨廷宴,正是关心黄百韬。
杨廷宴也不敢隐瞒,就说道,“11月11号那天晚上,天漆黑漆黑,黄司令和我突围失败,怕被共军俘虏受辱,所以黄司令当时就举枪自杀了,不过他没打正地方,没有死透,所以我给补了一枪。”
杜聿明一听黄百韬死了,顿时大惊失色,随即就是悲从中来。
他虽然跟黄百韬这种孤忠之臣不太熟,但因为后者是正直的军人,所以杜聿明对他还是赏识的,骤然听到黄百韬身死,顿生兔死狐悲之感。
不过,虽然黄百韬之死有杨廷宴这个最后“见证者”,但是仍然是流传出了其他的说法。
建国以后,为了记录那些光辉岁月,不忘先辈的革命遗志,我党主持老兵和干部,整理编撰了各个部队在各个时期的历史,最后由军事科学院党史军史部门统一刊印出版,传颂先辈们的光辉事迹。
1987年,由军事科学院出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其中作为淮海战役关键一战,也是开门红之战的碾庄战役,被着重提到,而其中关于战役的关键人物,也就是黄百韬,书中对于他的身死是这样描述的:
“……黄百韬逃到了大院上继续指挥残部做垂死挣扎,我军组织连续突击。至22日黄昏歼灭残敌,击毙黄百韬……”
不仅如此,之后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中,对于碾庄之战中,黄百韬的身死也有着佐证和补充,其中描述如下:
“……21日晚,再度对六十四军残部发起攻击。22日,全歼守敌,黄百韬毙命。”
也就是说,黄百韬最后是我军击毙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黄百韬还是死去了,变成了一抔黄土。
黄百韬死后,尸体被黄百韬的妻子及家人找回,而蒋介石虽然对战败很失望,却依然得给黄百韬赐予哀荣。
蒋介石:焕然埋到哪了
黄百韬死后,蒋介石念其功劳,给黄百韬追授了二级陆军上将,以及青天白日勋章。
蒋介石的追授,虽是惯例,可是对于国民党内部的情况而言,可谓是极尽哀荣。
因为黄百韬死时年仅48岁,就已经担任兵团司令的陆军中将,给他追授上将,虽然是死后追授,但黄百韬也成了同岁者中,军衔最高的人之一。
不仅如此,还有一枚青天白日勋章。
青天白日勋章,是国民党军中最高等级的荣誉,所颁授者,要么是立下了很大的战功,要么就是死在了战场上,授予的哀荣。
黄百韬的青天白日勋章,序列号是187号,而在他之前,几百万战死在抗战前、抗战中,以及内战中的国军官兵中,得此勋章者,不到二百人。
而且蒋介石还在黄百韬的公祭上,派人送给了黄百韬的遗孤10万元金圆券,以作慰问。
不过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蒋介石有多虚伪。
那送到黄百韬遗孀手中的10万金圆券,看着数大,其实没什么价值。
黄百韬的遗体,被旧部和家人找到,并运到南京时,是1949年1月17日,此时,蒋介石为了挽救国统区崩坏的货币秩序和物价,而在1948年8月发行的金圆券,已经发行了5个月左右。
但是由于蒋介石不肯在军费开支上让步,导致他的财政支出远远超过限制,再加上金圆券无限制发行,价值一贬再贬,不到1948年年底,就已经贬值到如同废纸。
蒋介石送给黄百韬遗孀这10万元,看着数额挺大,但是按照当时国统区平均米价按颗粒卖,都要130元一粒米的价格算,10万元,也就只能买一斤米的。
实在是没什么用。
而蒋介石明知道国统区的金圆券,购买力已经相当低,还送了过来,虽然看着是表示抚恤慰问,但是也是够虚伪的。
而且,蒋介石不仅在慰问金上不靠谱,在黄百韬的葬礼上,也是格外不尽心。
原来,蒋介石当时正被副总统李宗仁“逼位”,被迫下台,在浙江奉化老家卧薪尝胆。
蒋介石离开南京的时候,正好是黄百韬的祭奠开始的时候,所以,黄百韬到底没被蒋介石这位主子看着“送走”。
以至于蒋介石晚年在台湾,在余生之中无聊地回忆着自己的“峥嵘岁月”,回忆起黄百韬的时候,还会很疑惑地问,“焕然当年埋哪里了?”
结语:
连自己忠心耿耿的部下埋骨何处,都不知道,也难怪蒋介石最后兵败退走,黄百韬摊上这么个不靠谱的上司,自以为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可到底是错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