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穷不改门、富不迁坟”怎么理解,有什么道理吗?为什么?

2022年10月12日21:01:37 历史 1245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上都不是一个孤单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亲人,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有的人甚至为了自己的事业可能还要远走他乡,所以才有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金句。在我国有过年的习俗,一年到头不管有钱没钱,不管有多远,只要在条件允许下都要回家和亲人们团聚。家在哪游子的心就在哪。在人们的观念里亲人是很重要的存在的。

但是人们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规律,一旦亲人不在了,去世了,那么人们又是如何来表达对亲人们的思念呢?在过去人们去世后多是土葬,有“入土为安”的说法,那个埋葬的地方就叫坟,坟前有个墓碑,刻着亲人的名字,每当人们思念去世亲人的时候就会到坟前拿出亲人生前喜欢吃的食物去祭拜,然后打扫一下墓碑。我们叫扫墓。相传早期是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最早始于周朝。后来民间也开始仿效,在规定的那几天来祭祖扫墓。这就是“清明节”的来源。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明节含有自然与人文两大隐意,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时至今日。

俗语“穷不改门、富不迁坟”怎么理解,有什么道理吗?为什么? - 天天要闻

既然人们那么看重祭祖,自然就会对下葬的位置看得很重要,就会有很多的讲究。过去古人会把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的运势和祖上下葬的位置联系起来了,所以才会有“祖上冒青烟”、“祖上积德”、“不孝儿孙地”等的说法,其实这些都没有科学依据。只是当时那个时代人们解释不了解某些现象,找的一个理由借口罢了。

当然也会出现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俗语了,比如“坟有三象,富贵吉祥”、“坟前枯树须迁坟”、“穷不改门、富不迁坟”等我们知道俗语都是古人生活经验和亲身实践的总结,对于后人来讲要么就是警示,要么就是以小事见大道理,我们后人觉得有用就借鉴,觉得没啥用可以忽略,不毕过于计较。那么这句“穷不改门、富不迁坟”俗语说得是否有道理?又是为什么呢?

1.穷不改门”,这个“门”有门户,大门的意思。做门户之意时,在过去可以代表一个家族的姓氏。能够自立门户的人都是不简单的人。那“穷不改门”意味着再穷也不能改变姓氏,在过去改变姓氏有那么几种情况,第一种就是皇帝恩赐比如《史记》中记载,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他的手下有一位很有本事的大臣,也是善于出谋划策,不比张良差,此人本名原为“娄敬”当刘邦称帝后就赐他国姓“刘”,娄敬改名为刘敬

第二种就是过继,古时候穷人们,生了很多孩子,但是又养不活,又舍不得看到孩子饿着,正好某些家庭没有孩子或者需要孩子来继承自己姓氏,然后就把孩子过继给需要孩子的家庭,这样孩子的姓氏是必须跟着养父母的姓氏的。在古代过继是很严格的,必须与生父母断绝关系,养父母就是其法律意义上的双亲,除非再做“归宗”,并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当然不只是在穷人中有过激的行为,在皇室家族中也存在。比如光绪皇帝就被过继给了咸丰帝,宣统皇帝溥仪被过继给了同治皇帝。

第三种就是我们说的倒插门,也就是上门女婿。在过去上门女婿是需要更改成跟女方姓的。但是在过去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下,古人们对改姓还是很忌讳的除非有什么改变命运的机会,或者不得已才会改,一般人的观念都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思想。因此轻易不会去做上门女婿。那样会被人看不起,并且在女方家里还没地位,只能受气地生活。当然凡事不是绝对,只是大多是这样的情况。比如洪武大帝朱元璋就是一位很成功的上门女婿。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这里不做表述。因此这三种改姓的情况,在过去穷苦人更多的是接触到后面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都是万不已才去做。

俗语“穷不改门、富不迁坟”怎么理解,有什么道理吗?为什么? - 天天要闻


“门”意为大门时。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当人们过得不如意的时候,就很容易怨天尤人,埋怨这个,抱怨那个,甚至还认为是老天不公平导致的,把自己不如意的责任推卸给一些不存在的事物身上或者推卸给不能有任何实际意思上的现状改变的事物上。

比如是不是大门不够气派,是不是祖坟位置不对或者是不是自己娶的妻子不能旺夫等。然后就开始瞎折腾,比如把大门进行修缮,要知道在过去修缮大门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在过去修缮大门是要花钱请人来看的,加上选料,人工费等可以说是一笔大开销。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又增加了经济上的负担。但是最主要的是大门是修缮了,人还是以前的人,居住在屋里的人并没有实际意义的改变,没有进行自我反思和深刻反省。没有改变自己现状的能力,完全把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的命运寄托到修缮大门上,光靠去修缮一个大门就想达到改变命运的效果实在是太不靠谱并且很荒诞,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1. “富不迁坟”这个很好理解,这里的“坟”是有祖籍之意,说的是不管你多富裕,不管你走了多远,在哪里定居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祖籍,因为祖籍是迁不走的。我们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故乡。所谓“落叶归根”也就是这样意思。人不能忘本。比如清朝的从二品大员蒙应瑞在73岁时(公元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寻根山东蒙阴,山东蒙阴是中华蒙氏姓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其远祖中华名将蒙骜蒙武的家乡,名将蒙恬名卿蒙毅的故乡。


俗语“穷不改门、富不迁坟”怎么理解,有什么道理吗?为什么? - 天天要闻

因此“穷不改门、富不迁坟”这句俗语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们应该努力拼搏才能改变现状,积累财富。但是等自己生活好了富裕了,不应该忘记自己的祖籍,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们觉得呢?有道理吗?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何薄一波初到129师便成陈赓上级?这支队伍功勋不简单! - 天天要闻

为何薄一波初到129师便成陈赓上级?这支队伍功勋不简单!

开篇:“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抗战的烽烟里,山西曾有支“隐形王牌军”——走出82位开国将军,却在历史书页中悄然沉睡。论战功,它从2000人的青年总队发展成15万铁血劲旅,论传奇,它在阎锡山的眼皮子底下“借壳上市”,把晋绥军的躯壳变成共
瑞典惊现千年维京石棺:揭秘北欧信仰变迁之谜 - 天天要闻

瑞典惊现千年维京石棺:揭秘北欧信仰变迁之谜

2022年秋,瑞典南部的林雪平市郊外,一支隶属政府考古团队的研究人员在采石场勘探时,意外发现了一座距今1100余年的维京时代石棺。这座孤悬于山丘顶端的墓葬,以独特的环形石阵和石砌墓穴结构,成为北欧考古史上的罕见发现。
傅作义起义后,解放军代表陶铸为何怒斥守城的师长孙英年? - 天天要闻

傅作义起义后,解放军代表陶铸为何怒斥守城的师长孙英年?

1949年1月22日凌晨,北平西直门城楼上,311师师长孙英年第三次摸向腰间配枪。城下三十米处,解放军代表陶铸的吉普车引擎未熄,车灯直射城门洞。他下车后为何怒斥孙英年?这场持续六小时的城门对峙,将决定千年古都的命运——是玉石俱焚,还是完整交
中国最会玩“文字游戏”的小城,却3000年没改过地名 - 天天要闻

中国最会玩“文字游戏”的小城,却3000年没改过地名

从一条3分多钟的视频《邯郸,得劲儿》开始,邯郸这座城市,在今年一次次霸榜热搜。在语言体系里,邯郸话属晋语邯新片,同时掺杂了冀鲁官话和中原官话。无论山西、河南、山东任何一个省份的人来此,都能从只言片语中get到一些熟悉的词汇。这是一座让“山河
尹悟铭同志突发呼吸心跳骤停逝世,年仅45岁 - 天天要闻

尹悟铭同志突发呼吸心跳骤停逝世,年仅45岁

南京艺术学院5月17日发布讣告: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创作与实践处处长尹悟铭同志,因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不幸于2025年5月16日晚23时33分在南京逝世,享年45岁。▲尹悟铭(资料图)尹悟铭同志于1980年9月出生于陕西兴平,200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2005年7月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
长期任职山西、36岁当县长,徐计连已调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天天要闻

长期任职山西、36岁当县长,徐计连已调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政府网站“领导信息”一栏最新信息显示,徐计连现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副师长。徐计连(资料图)徐计连长期任职山西。公开信息显示,徐计连,男,汉族,1983年1月出生,工程硕士,中共党员。徐计连是重庆市云阳县人,工程师职称,2007年7月参加工作后进入山西潞安工程有限公司矿建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