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康13岁上大学,后却被中科院劝退,母亲:我恨不得死他了才好

2025年05月17日23:12:08 历史 1005

“神童”两个字,在我们中国家庭里,有时候像荣誉,更像诅咒。

湖南华容这个不算大的县城里,提起“魏永康”这三个字,没人不摇头。不是因为他失败,而是因为他太早就“成功”了,然后又太快跌入谷底。

魏永康13岁上大学,后却被中科院劝退,母亲:我恨不得死他了才好 - 天天要闻

两岁识千字,四岁学初中

魏永康出生于1983年,家里条件并不好。他父亲是抗美援朝的老兵,但战争带来了伤病,常年卧病在床。母亲则是县城百货公司的职工,一家人清贫,但母亲的心里有一股执念:“我这辈子没本事,但我的儿子一定得出人头地。”

也正是在这种“望子成龙”的思维下,她走上了一个极端的育儿道路。

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魏永康已经在背《三字经》。

两岁识字,三岁背诗,四岁就能做初中数学题。小时候的魏永康,确实聪明,这种天赋被母亲牢牢抓住。别人家的孩子出去玩,他被关在家里背书。别人看动画片,他听的是《史记》《资治通鉴》。

“我们家没别的,就靠这脑子。”他母亲常这么说。

为了让儿子专心学习,母亲几乎接管了魏永康的一切生活。穿衣、洗脸、吃饭、起床……全由她一手包办。她甚至给老师讲清楚,“作业多留点,他能吃得消,别让他浪费时间玩。”

小学没几年他就跳级进了初中,八岁进入华容重点中学,成了街坊口中的“神童”。

魏永康13岁上大学,后却被中科院劝退,母亲:我恨不得死他了才好 - 天天要闻

全能母亲,全控生活

魏永康的母亲不是知识分子,但她绝对是“精致管理型家长”的典范——只不过,这种管理,没有界限。

孩子不能出去玩,不能和小朋友打游戏,有同学打电话找他玩,她直接挂掉,说:“他不在家。”为此,魏永康几乎没什么朋友,社交能力基本为零。

这不是教育,这是圈养。

魏永康13岁上大学,后却被中科院劝退,母亲:我恨不得死他了才好 - 天天要闻

他高中时,母亲甚至每天早起为他挤好牙膏,喂饭,理由是:“他一边吃饭还能一边背书,多节省时间。”

很多人听到这里可能会笑,觉得“真夸张”,但对魏家来说,这就是日常。母亲信奉的那套逻辑,是很多中国家长共有的信仰:“成绩就是一切。”

也正是在这种极端压抑的“爱”中,魏永康的成绩一直高得吓人。13岁,他考上湘潭大学,成了全国关注的“天才少年”。媒体报道,亲戚登门,学校敲锣打鼓。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那个年纪,他从没学会怎么自己生活,怎么与人交流。

他只是一个背负着全家希望、成绩惊人的“小大人”。

魏永康13岁上大学,后却被中科院劝退,母亲:我恨不得死他了才好 - 天天要闻

2000年,17岁的魏永康以高分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本来是准备硕博连读的天才培养路线。但这一次,他选择了不让母亲陪读。

这本应是他开始“独立”的第一步。

结果,生活彻底崩盘了。

没人叫他起床,他迟到;没人洗衣做饭,他连外卖都不会点;没人管他穿衣,他冬天穿单衣走在天安门广场,冷得发抖却不知所措。

导师多次找他沟通,但他几乎不交流,连毕业论文都没人指导。他的课程成绩惨不忍睹,有一门课被打了零分

中科院最终决定劝退。

曾被誉为“少年爱因斯坦”的魏永康,从全国最顶尖的学术殿堂,被请了出去。

魏永康13岁上大学,后却被中科院劝退,母亲:我恨不得死他了才好 - 天天要闻

母亲崩溃:跳楼去!

魏母听到儿子被劝退,几乎崩溃。她从湖南赶到北京,站在中科院门口,情绪失控地对魏永康吼道:

“你去死!这么好的条件你都不争气,跳楼去!”

很多人批评这个母亲过于狠毒,但从她的角度看,自己付出了全部,结果却是一地鸡毛,她接受不了。

她不明白的是,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就是自己当年“全控式”的爱。她把儿子当成了工具,忽视了他作为“人”的部分。

那天,围观者很多。有人劝她冷静,她反而更大声地喊:“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

这句话,成为魏永康一生的梦魇。

被劝退后,魏永康像断了线的风筝。

他多次离家出走。最长的一次,带着500块钱,在全国流浪了39天。坐车、搭便车,穿越16个省份。最后钱花光了,被警察送了回来。

魏永康13岁上大学,后却被中科院劝退,母亲:我恨不得死他了才好 - 天天要闻

那时,他母亲才真正开始反思。

她不再管他读书,而是教他做饭、洗衣、买菜。魏永康也慢慢学会了照顾瘫痪的父亲。

他的生活开始“迟来的成长”。

干妈张锦平也开始介入,试图帮助魏永康建立与社会的链接。她发现,这个孩子根本不会和人说话,尤其不会面对异性。

“他妈告诉他,女人是毒蛇,会毁了你。”张锦平回忆说,“有女生想和他做朋友,他妈都会骂他。”

干妈安排他去看望一位教授,安排了一位女生陪同,结果魏永康全程一句话没说,自己走了。

但转变,总是从一点点开始。

魏永康13岁上大学,后却被中科院劝退,母亲:我恨不得死他了才好 - 天天要闻

爱情、工作、普通人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上海航天系统得知魏永康的情况,邀请他过去试用。那段时间,他结识了一个女孩,叫付碧

魏永康对她一见钟情,但不知道怎么表达。干妈鼓励他去追,他却只是默默地做事、帮忙、陪伴。

两年后,付碧回深圳工作,魏永康也追到深圳,找了一份技术类工作。经过长期的坚持和真诚,付碧最终被打动,两人结婚,生下一个孩子。

结婚后的魏永康,像变了一个人。他开始主动做家务,会带妻儿出去玩,去看海、去公园、拍照、吃饭……这些普通人的快乐,他终于拥有了。

很多人以为他就此归于平凡,但魏永康没有放弃当初的梦想。

2009年,他考上北京工业大学生物物理专业,重新开始研究生生活。读书,对他来说,依旧是热爱。

这一次,没有人再逼他。他是自己选择的。

魏永康曾说:“我喜欢读书,这是我自己想要的。”

魏永康13岁上大学,后却被中科院劝退,母亲:我恨不得死他了才好 - 天天要闻

魏永康的故事,远不只是一个“神童陨落”的悲剧。他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教育的盲点,家庭的焦虑,以及我们这个社会对“成功”的误解。

他的问题,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太早被推上神坛,太早被剥夺了做普通孩子的权利。

他的母亲,不是坏人,她只是太爱、太怕失望、太想用“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

而这一切,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影子?

魏永康跌倒过,迷失过,也走丢过,但他最终走上了自己的路。他不再是那个“被制造”的天才,而是一个真正开始自己生活的人

有时候,“平凡”也需要巨大的勇气。

参考资料:

新华网《“神童”魏永康:从天才到被劝退的反思》

中国青年报《魏永康背后的教育悲剧》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何薄一波初到129师便成陈赓上级?这支队伍功勋不简单! - 天天要闻

为何薄一波初到129师便成陈赓上级?这支队伍功勋不简单!

开篇:“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抗战的烽烟里,山西曾有支“隐形王牌军”——走出82位开国将军,却在历史书页中悄然沉睡。论战功,它从2000人的青年总队发展成15万铁血劲旅,论传奇,它在阎锡山的眼皮子底下“借壳上市”,把晋绥军的躯壳变成共
瑞典惊现千年维京石棺:揭秘北欧信仰变迁之谜 - 天天要闻

瑞典惊现千年维京石棺:揭秘北欧信仰变迁之谜

2022年秋,瑞典南部的林雪平市郊外,一支隶属政府考古团队的研究人员在采石场勘探时,意外发现了一座距今1100余年的维京时代石棺。这座孤悬于山丘顶端的墓葬,以独特的环形石阵和石砌墓穴结构,成为北欧考古史上的罕见发现。
傅作义起义后,解放军代表陶铸为何怒斥守城的师长孙英年? - 天天要闻

傅作义起义后,解放军代表陶铸为何怒斥守城的师长孙英年?

1949年1月22日凌晨,北平西直门城楼上,311师师长孙英年第三次摸向腰间配枪。城下三十米处,解放军代表陶铸的吉普车引擎未熄,车灯直射城门洞。他下车后为何怒斥孙英年?这场持续六小时的城门对峙,将决定千年古都的命运——是玉石俱焚,还是完整交
中国最会玩“文字游戏”的小城,却3000年没改过地名 - 天天要闻

中国最会玩“文字游戏”的小城,却3000年没改过地名

从一条3分多钟的视频《邯郸,得劲儿》开始,邯郸这座城市,在今年一次次霸榜热搜。在语言体系里,邯郸话属晋语邯新片,同时掺杂了冀鲁官话和中原官话。无论山西、河南、山东任何一个省份的人来此,都能从只言片语中get到一些熟悉的词汇。这是一座让“山河
尹悟铭同志突发呼吸心跳骤停逝世,年仅45岁 - 天天要闻

尹悟铭同志突发呼吸心跳骤停逝世,年仅45岁

南京艺术学院5月17日发布讣告: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创作与实践处处长尹悟铭同志,因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不幸于2025年5月16日晚23时33分在南京逝世,享年45岁。▲尹悟铭(资料图)尹悟铭同志于1980年9月出生于陕西兴平,200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2005年7月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
长期任职山西、36岁当县长,徐计连已调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天天要闻

长期任职山西、36岁当县长,徐计连已调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政府网站“领导信息”一栏最新信息显示,徐计连现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副师长。徐计连(资料图)徐计连长期任职山西。公开信息显示,徐计连,男,汉族,1983年1月出生,工程硕士,中共党员。徐计连是重庆市云阳县人,工程师职称,2007年7月参加工作后进入山西潞安工程有限公司矿建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