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秦汉之际的著名军事家。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汉王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
据说,韩信年轻时,穷困潦倒,曾受过洗衣的“漂母”供饭之恩,也受过地痞的“胯下之辱”,后来在刘邦的军中当过小官,很不得志。只有刘邦身边的重臣萧何识才,认为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帅才,说服了刘邦,设坛拜将。此后,韩信果然不负重托,统率大军,定三秦、掳魏王、破代兵、擒赵王,直到大破项羽。
韩信
可是,韩信在功成名就后,却不能寿终正寝,在汉高祖十一年,被吕后、萧何设计诱杀。有人说他是因谋反而被杀,罪有应得;有人说是刘邦不容人,他是含冤而死。各执一词,难分高下。
说他罪有应得的,提出如下佐证:
其一,他自恃有功,请封假王。
高祖四年,平定了齐地后,韩信派人对汉高祖刘邦说:“齐人伪诈多变,南临楚地,是一个易于反复的国度,不设一王位来镇守,大局难以稳定,希望你委派我当个假王。”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日夜盼望韩信前来增援,见了韩信使者带来的信,不禁震怒异常,骂道:“我困在这里,早晚盼他来辅佐我,他竟然想自立为王!”身旁的张良和陈平见势不妙,悄悄地对刘邦说:“现在我们处境不利,哪能禁止韩信称王?不如趁势做个人情,让他为我们守一方之地。不然,就会发生内乱了。”
刘邦一听,顿然醒悟,连忙改口,装腔作势大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要做就做个真王,为什么还要当假王?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接着,他派张良赴齐,立韩信为齐王。之后,召韩信等率兵与项羽会战于垓下,大破项羽。刘邦封韩信为王,实属不得已,因而,楚汉之争一结束,他就夺了韩信的兵权,并徙封其为楚王。从此埋下了对韩信的戒心。
其二,他招降纳叛,割据一方。
项羽死后,楚将钟离昧投奔了韩信。因他二人是故交,钟离昧得以偷生。刘邦知道此事后,命韩信交出钟离味。可是韩信很重义气,不想出卖朋友,就不肯交人。刘邦无法可施。此时,韩信初到楚地,出入都有重兵保护,仪仗威严,这更加引起了刘邦的疑心。恰在此时,有人又告韩信谋反,刘邦就下了决心,一定要除掉韩信。于是,他采用了陈平的计策,令诸侯们都到楚国之西的陈地相会,以便趁机擒拿韩信。这时,韩信已猜出了刘邦的意图,但思忖再三,想到自己本无谋反之心,何必怕见刘邦?于是,杀了钟离昧,带其首级去见刘邦。不料,刘邦还是逮捕了他,并把他押至洛阳。之后,他把韩信降封为淮阴侯,让他寓居于长安整天无所事事。韩信怏怏不乐,常常称病不上朝。
其三,他挑动和支持陈豨 [shǐ]叛乱。
据说,韩信曾和握有重兵的边将陈狶 [shǐ]约定里应外合,准备叛乱。又说,他曾与家臣谋划,当刘邦率军出征陈狶 [shǐ]之时,诈作诏书,放了囚徒,再突然袭击宫中的吕后和太子。结果,这个阴谋被他的舍人的弟弟告发了。后来,吕后设计骗韩信入宫,将他斩杀于长乐宫室。上述三大罪状,足以说明韩信是个只计较个人得失、闹分裂、谋叛乱的阴谋家,他是罪该万死的。何况,刘邦为了实行中央集权,铲除异姓王侯,也是势在必行。
韩信钓鱼台
说他是含冤而死,且是千古奇冤的,也讲出一番道理:
其一,韩信从来就没有反叛之意。
当年,楚汉相争的紧要关头,韩信握有重兵之时,项羽常以“三分天下”为约,韩信没有反;被封齐王后,齐人蒯[kuǎi]通曾劝韩信割据一方,借给他看相之名,以“贵不可言”相诱,以“时不再来”相激,韩信也没有反,怎么能在天下平定,兵权被夺之后,凭着一伙家丁和囚徒造反呢?
其二,汉王刘邦久有杀韩信之心。
当韩信下魏破代之后,刘邦突然接管了他的精兵;韩信破赵后,刘邦又夺了他的印符,更换了他的将领,接管了他的军队;破了项羽之后,刘邦又解除了他的兵权,并把他从齐王迁为楚王。一系列的事实说明,韩信始终是刘邦的一块心病。不除掉韩信,刘邦就不能安寝。
·韩信祠
其三,告韩信谋反,并无确凿证据。
关于勾结陈豨[shǐ]之事,纯属子虚乌有。因陈豨 [shǐ]是刘邦宠臣,韩信又与他素无交往,何谈二人密谋?举报韩信的,是韩信的舍人之弟,更不可信。据说,那个舍人曾得罪过韩信,韩信将他囚禁起来欲以诛杀,所以舍人的弟弟才去吕后那里告韩信谋反。试想,韩信谋反这样的重大机密,能泄露给一个罪徒的亲属吗?
韩信雕像
其四,翦(jiǎn)灭异已,是刘邦预定的国策。
经查,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而被刘邦册封的七个王,没有一个有好的结局。梁王彭越、越王张敖、楚王韩信都以“谋反”之名枉杀。楚信王、淮南王黥[qíng]布、燕王卢绾,被逼反叛,而被消灭。只有势力最小、封国偏远的长沙王吴芮,因谨小慎微而得以残存。看来,杀掉一切能征善战,功高震主之辈,以安定刘家天下,是刘邦预定的国策。
韩信曾说过: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番话,道出了许多开国功臣的凄苦结局。
至于韩信真正的死因,我们无须斤斤计较,因为毕竟都已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