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昭平台水库俢窑沟溢洪道的一段回忆
赵天宝
在昭平台水库俢窑沟溢洪道的一段回忆
窑沟溢洪道是昭平台水库南溢洪道,因为它处在窑沟的地界,所以当时叫窑沟溢洪道。
时间,1966年农历6月25日。
为响应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伟大号召,上级决定修建昭平台水库二期工程:开挖修建南溢洪道及泻洪间,(当时称五道闸)加固水库大坝建护坡。我们鲁山县的主要工程是修溢洪道建闸门。(这个时期归许昌地区管辖)
民工组织要求军事化。全县各大队抽调基干民兵以排为单位,县设团指挥部,各行政区设营,公社为连。(连长是泉上大队支部书记王保钧)。自上而下统一指挥。
6月25日这天,正值盛夏三伏,天气十分炎热。我们泉上大队民工排的23名民工背着行李扛着工具按时到达梁洼公社连队集合点。上午9时,全连约300多名民工,打着红旗,沿着刚开通的第一条公路“鲁梁公路”浩浩荡荡开往昭平台。
民工营房在婆娑街南部,是由各大队提前建好的土.木.草结构的大工棚。一个大棚可供一个排的人员居住。(打地铺)
民工伙食,一个连队一个食堂。由于我国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刚刚过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还很困难,所以民工的生活条件也不太好。吃粮国家补贴一部分,自带一部分。主粮全是小麦大麦交和扁豆交。生活用水条件较差,此处无水井,吃水是在附近的小河边沿处打个直径1米多的小水坑,里边放个筐子,只要把河里的杂物隔离开就可以饮用了。
作息时间全团统一,早上5点半钟起床,6点出操,7点开饭,8点排着整齐的队伍上工。11点半收工吃饭。有炊事员把饭送到距工地约1公里的小山头上民工就餐。这是因为在中午休息时间内爆破员要放炮,为了民工的安全,工地所有人员务必撤离。
这里的石质坚硬,含铁量高需要打2米左右深的竖井,装好炸药后,待团部发信号,全工地炮手可点火起爆。爆破的土石可供当天下午和第二天上午起运。
在那艰苦的年代里,人们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坚强的毅力,冲天的干劲在工地上奋战。工地上红旗飘飘,人山人海。有的刨土,有的装车。两个人一辆架子车,一个拉,一个推,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团部的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音乐或表扬好人好事,以激励大家增加劳动干劲。全团工地热闹非凡。现在回忆起这壮观的劳动场面真如一幅完美的画卷。
在60年代里,一没有先进工具,二没有现代化设备,全凭着劳动人民的双手,不到三个月时间,竟把坐在溢洪道中央的两个小山头各切除一半。
‘兴修水利 ,造福后代’,是当时的响亮口号。而今“功在千秋,利在万代”已是事实。
昔日的昭平台,今天的昭平湖,如一湖圣水滋润着鲁山人民。干渠两岸的农田,旱时能浇涝时能排,保障了农业丰收。同时也解决了鲁山东部几个县的人民用水问题。
昭平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鲁山的大地上。
原鲁山县梁洼镇泉上村:赵天宝
202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