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8月20日这天,离孙中山去世已经有5个月了。
8点多的时候,廖仲恺刚忙完一些公务,匆匆吃了点早餐,打算去参加九点的中央执行委员会议。
就在两天前,就曾有人在开会的时候告诉廖仲恺,有人要暗杀他,千万要小心。
可是廖仲恺不仅不以为然,反而如同平常一样处理公务,喝了点粥,匆匆与他的妻子何香凝一起前往中央党部开会。
与他一同去的,还有国民政府监察委员、《广州国民日报》编辑陈秋霖,二人是在路上遇到的,于是便让陈秋霖搭了顺风车。
不久之后,廖仲恺夫妇便与陈秋霖到了惠州会馆,并一同下车。何香凝是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正巧在这里遇到了同是妇女部的刘家桐,便与对方攀谈了几句。
她们攀谈的同时,廖仲恺与陈秋霖也向会馆里走去,已经上了会馆台阶。
就在这时,两名凶手突然现身,举枪射向廖仲恺,几乎就在同一时刻,会馆内又跳出两名凶手,咚咚几声枪响,廖仲恺身中数弹,而与他同行的陈秋霖也同时中了一弹,倒在了地上。
一瞬间,何香凝有些恍惚,甚至以为身边的响声只不过是鞭炮声。可是直到她身边的卫士也中枪倒下时,她才反应过来:是刺客!
何香凝大声呼救叫人,可是却没有一个人前来帮忙。她这才发现今日的党部有些不寻常——平常的党部门前通常都警卫森严,可是今日却空空如也,看不到一个警卫,何香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卫士与刺客搏斗。
几番搏斗之下,有两个刺客还是逃跑了,另外两个刺客一个当场被打死了,还有一名凶手则被卫士抓到了。
而廖仲恺,则要害中了四弹,还没到医院便气绝身亡,他身边的陈秋霖在医院没过两天,也不治身亡了。
很显然,这场案件背后有大人物在操纵,是一场有计划的谋杀。那么这背后的谋划者,究竟是谁呢?
一.不惧刺杀,终受暗算
廖仲恺被刺杀,全中国一片哗然,纷纷发出找出真凶的呼声。
廖仲恺在国内的威望一直是很高的。早在1921年孙中山在广东就任大总统时,他就是孙中山身边的财政厅长兼财政部次长。
1923 年到 1924 年,廖仲恺更是成为了广东省长和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那时候,因为孙中山先生想要吸收革命的新鲜血液,便决定与共产党合作,廖仲恺也在这个时候与共产党人接触颇多,从此观念大受影响,成为了一个国民党左派。
国民党内部,与“左派”相对的是“右派”,即那些相对落后,与封建势力构建,把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抛于脑后的那群人,而“左派”便是这群人的对立面。
孙中山在世的时候,尚压得住这群“右派”,但他们那时便已经将廖仲恺视为“亲共”、“袒共”分子,对他极为敌视和排挤。
孙中山在世的时候,尚得压得住这群“右派”,但他们那时便已经对廖仲恺极为敌视和排挤
而孙中山去世之后,随着国民党内“反共”的声音愈来愈强烈,早已不打算延续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此时的廖仲恺,却与汪精卫一起成为了左派的核心,坚决延续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因此他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众矢之的,被党内大肆攻击。
右派之所以在党内拥有如此之大的力量,追根结底还是由国民党的内部成员结构决定的。孙中山先生掀起的“辛亥革命”以及后续开展的各项革命活动,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当中大量依赖社会新兴的资产阶级、旧官僚以及部分封建势力。
可是这部分势力天然带有一定的堕落趋向,容易在政权形成之后逐渐成为保守分子,不再愿意彻底消除国内的落后力量。甚至某种意义上而言,他们本身就是落后的存在。
而孙中山先生决定联合共产党,根本目的便在于补充积极有朝气的新鲜血液,是他的权宜之计,工农力量与这股势力的矛盾早晚会赤裸裸地显露出来。
廖仲恺彻底惹恼右派,以其在1925年5月发表的《革命派与反革命派》为标志。在这篇文章中,他毫不留情地对所谓的“老革命党”,即右派分子进行了抨击。
这篇文章提到,这些所谓的“老革命党”实则是与封建官僚、军阀以及帝国主义勾结的“反革命派”。
廖仲恺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声望非同小可,因此他这一文章一经发表,立即便在国内舆论引起了轩然大波。
很显然,这篇文章深深刺痛了右派,他们对廖仲恺的忍耐到了极限,决定将廖仲恺“处理”掉。
实际上,谋杀廖仲恺这件事早就不是秘密了。当时廖仲恺频繁与苏联顾问开会时,右派分子朱卓文便密谋,在廖仲恺开会的地方对其突然放冷枪,用机关枪将他以及他身边的一干左派领导人一同射杀。
右派的人想要刺杀廖仲恺早就不是秘密了,廖仲恺身边的人也多次提醒过他,可是廖仲恺始终视死如归
廖仲恺身边的人已经多次提醒他小心刺杀者,廖仲恺从来都是不以为意。
此次朱卓文用机关枪射杀廖仲恺的计划虽然最终因消息败露而被阻止,但廖仲恺对此却毫无惧意,只是谈笑道:“用机关枪来搞刺杀,真是新鲜的很。”
廖仲恺的妻子何香凝也听到了风声,一直劝廖仲恺多带两个卫兵来保护他的安全。
可是廖仲恺却没有答应,并告诉妻子,如果敌人真的想行凶,多两个卫兵也是拦不住的,最多可以抓抓刺客。
至于他自己的命?廖仲恺表示:“我的一生无愧于党和国家,就算是死也没什么好怕的。但要我停止革命,是万万不可能的。”
其实直到廖仲恺遇刺的两天前,廖仲恺便已经在开会的时候得知了刺杀他的消息。廖仲恺对此毫不意外,反而表示革命总是要做的,自己哪怕会死,自己也会一直将革命做下去。
于是在1925年8月20日,这场震惊国外的刺杀事件便发生了。而这个案件,则给国人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谜——凶手究竟是谁?
二.究竟谁是幕后真凶?
刺杀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立刻发来了慰问的电报。电报中对廖仲恺被刺一事表达了深切的关注,更是指出凶手的目的在于推翻革命,威胁国民政府。
与此同时,全国各界人士,尤其是革命人士都在呼喊讨要杀害廖仲恺的凶手,给大家一个交代。
国民政府立刻成立了由朱培德、陈树仁、周恩来、陈公博、李福林等九人组成的“廖案检查委员会”,负责追查案件的幕后黑手。
这之后,鲍罗廷又成立了一个“廖案特别委员会”,成员主要由三个人组成——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
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在党内虽然有一众兄弟,但在党内毕竟根基并不牢固,地位更是平平。
可是他之所以能进这个“特别委员会”,原因在于苏联顾问和汪精卫出于避免利益相关者等原因,不方便将事情过多交给右派处理,而是把当时明面上与极力拥护“联俄联共”的蒋介石拉了过来。
如此一来,“特别委员会”便有了一个极像左派的人物,三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才有信服力。
当时案情最重要的线索,无疑是四名刺客中唯一受伤被捕的刺客。他刚被抓获的时候,伤势还相当严重,因此审问是一边抢救一边进行的。
首先,“特别委员会”从陈顺处得到了一张所谓的分钱名单,这上面有几个名字——梁博、冯灿、吴培等。
而比较尴尬的是,这几人恰恰便是“特别委员会”中许崇智的部下。
这让许崇智的左右为难,一开始他还有庇护自己部下的意思,但后来逐渐认清形势,知道如果再庇护这些部下,自己便会受牵连,于是将这些部下逮捕。
许崇智一开始他还有庇护自己部下的意思,但后来逐渐认清形势,因为怕自己受牵连,于是将这些部下逮捕
几乎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出动了党军,将这些人的部下全部解除,最终以相对和平的结果让粤军失势回家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经过对陈顺的审问,“特别委员会”了解到,这四人行刺廖仲恺,原因是澳门有一名叫黄福芝的人花了一万元,指名道姓让他们杀廖仲恺。
他们与梁博等人曾约好过,早上在万福楼先喝过茶,然后埋伏在惠州会馆附近,等待廖仲恺进入他们的埋伏圈。
而据梁博等许崇智的部下透露,他们是受了朱卓文的指示,要刺杀廖仲恺的。
据梁博等许崇智的部下透露,他们是受了朱卓文的指示,要刺杀廖仲恺的
这个朱卓文是谁呢?
简单来说,他与胡汉民的堂弟胡毅生走得相当近,而这个胡汉民,便是右派势力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朱卓文就是右派核心圈子的人物之一。
朱卓文曾是同盟会的元老之一,他曾负责在孙中山身边保护他的安全,并照顾孙中山的生活和工作。廖仲恺案事发时,朱卓文还在做香山的县长。
讲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勾勒出整个阴谋的大概图景。
那便是胡汉民的堂弟眼看右派代表的哥哥被廖仲恺指斥为“反革命分子”,便打算为哥哥出头,派刺客将廖仲恺暗杀,当然,也不排除胡汉民对自己的弟弟有过暗示。
至于朱卓文,不仅是胡毅生的死党,同时也与廖仲恺有过直接的利益冲突。廖仲恺改组国民党时,就曾将朱卓文的县长之职裁撤,还把他的家产充公了。
可想而知,朱卓文心里恨透了廖仲恺,因此也相当有刺杀廖仲恺的动机。
不过,因为蒋介石和汪精卫的问题,朱卓文究竟是不是背后的真凶,到现在也依然是个谜。原来朱卓文被确认为嫌疑人后,苏联顾问曾要求“特别委员会”将朱卓文等人逮捕。
可是蒋介石与汪精卫却没有下令抓捕他们,给出的理由却有些荒唐:证据不足。
无论这二人是否有意,最终结果却是胡毅生、朱卓文等人趁着这个间隙逃到了香港,抓到的只是粱鸿楷、林直勉这些小鱼。
至于胡汉民,毕竟是右派的代表人物,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他就是主谋,但依旧因为受到牵连,而被迫辞职。
而朱卓文逃走之后,立刻便发表了一个不知是真是假的声明。他承认自己的确曾和国民党人士一起集会过,酒过三巡后,他还曾与其他人密谋过暗杀鲍罗廷、廖仲恺,排除这些左派。
可是据他的声明,这个计划没有最终执行。因为公安局局长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警告他们最好不要动廖仲恺,因此这个计划最终被放弃了。
如果这个声明是真的,那么朱卓文虽然有杀害廖仲恺的动机,却未必是廖仲恺案的幕后真凶。
三.香港的罢工运动
那么背后的凶手究竟是谁呢?
廖仲恺被刺的时候,香港和广州的工人为了声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发起了规模壮大的罢工活动,且规模逐渐扩大。
廖仲恺被刺的时候,香港和广州的工人为了声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发起了规模壮大的罢工活动,且规模逐渐扩大
此次罢工直接打击到的是英国的利益,因为那时的香港还在英国的控制之下,此次罢工中,香港的交通运输被迫中断,英国货也被强烈抵制,工厂也大面积瘫痪,这一系列举动都让香港政府备感头疼。
为何要提到这个背景呢?其实这件事在背后,与廖仲恺案有着隐秘的联系。
那时,香港政府对工人罢工之事束手无策,曾屡次向英国政府求援,可英国政府却不愿干涉此事,对其视而不见,并表示:政府之责任只在于保护在华英侨之私人财产,并劝香港政府“隐忍待时”。
孤立无援的香港政府知道英国政府已经靠不住了,因此只得靠自己的双手解决问题,并将目光放在了广州国民革命政府上。
之所以将矛头指向广州这边,是因为香港的罢工运动很大程度上就是廖仲恺引导和发动的,因此要想解决罢工问题,必须“斩草除根”。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香港政府不惜拨出巨款(二百万元),收买广州的亡命之徒刺杀廖仲恺,以打击国民政府,使此次罢工解体。
为了使香港罢工解体,香港政府不惜拨出巨款(二百万元),收买广州的亡命之徒刺杀廖仲恺,以打击国民政府
这一点,与中共中央的电文说的敌人目的是为了“推翻国民政府、推翻革命”,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
而香港政府收买亡命之徒的事情,在陈顺的供词中也能得到证明——他曾言,香港政府曾出两百万的巨款刺杀廖仲恺,以达到其打击国民政府与工人罢工的目的。
广东国民政府也逮捕了一些知情者,其中粤一军第八旅旅长杨锦龙也提到,香港政府的确曾出了二百万巨款刺杀廖仲恺。
而在廖仲恺被刺杀之前的8月13日,《广州民国日报》也曾提到,香港政府打算用二百万元收买反动分子破坏罢工活动,提醒大家注意。
那么香港政府收买的人是谁呢?没错,就是上文中提到的许崇智的那些老部下,他们在国民政府下地位逐渐被打击,成为了一批失意军人,因此对廖仲恺等人怀恨在心。
于是香港政府便以二百万元将这群人收买,于是便有了这场震惊海内外的刺杀事件。
四.廖仲恺案的影响
幕后的真凶找到了,那么这场刺杀案的受益者都有谁呢?
首先廖仲恺之死对国民政府的左派力量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从此反动力量逐渐居于国民党的主流,这客观上是帝国主义非常愿意看到的结果。
而有趣的是,国民党内部的人事权力上出现了巨大的变动。
孙中山过世的时候,是没有明白清晰的继承者的。胡汉民本来算是国民党内资格最老的人,而且也代替了孙中山的大元帅之职。
原本胡汉民是最有资格的人,可是毕竟孙中山并没有明确指出继承者,导致除他之外的那些觉得自己有资格继任的人也觊觎着这个位置。
最终的结果便是,国民党的事务实际上是胡汉民、廖仲恺和汪精卫三个人在操持的。
这三个人,人人都不简单。廖仲恺由于其亲共的倾向,得到了苏联顾问的支持;胡汉民资历老,又属国民党右派,因此支持者甚重;而汪精卫虽然力量相对薄弱,但正因如此,他对各个势力的帮助都来者不拒,苏联、日本等都算他手中的牌。
这种情况下,国民党政府的势力便犬牙交错,难以分出高下。汪精卫心里也明白,自己的位置实际上坐得相当勉强,想坐实自己在党中的地位,还需要其他的援手。
汪精卫开始时虽然力量相对薄弱,但正因如此,他对各个势力的帮助都来者不拒,苏联、日本等都算他手中的牌
他的目光瞄向了蒋介石——蒋介石是个最合适的联手者,他在党内地位不高,因此对自己有需求;而他又有陈其美那边继承来的人脉和自己作为黄埔军校校长方面的学生人脉,对汪精卫而言很有利用价值。
恰巧这个时候,蒋介石因为自己有点“左派味”,和汪精卫一起进了“特别委员会”。
于是这场查案便不仅仅是查案,而成了蒋介石和汪精卫攫取利益、获得权力的机会。
蒋介石与汪精卫一同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及胡汉民排除出去,大大打击了党内的右派势力。自此,蒋介石与汪精卫各有所得——
汪精卫成为了国民党主席,把握了政治大权;蒋介石则因为拿走了许崇智的兵马,掌握了国民党的军权。
若问其中得利最大的是谁,还要属蒋介石莫属。他不顾与许崇智的结拜之情,将他的粤军吞并,并对部队进行改编,实力远非过去可比。
蒋介石从一个没有话语权的无名人物成一跃进入了权力中枢
也是因此,蒋介石从过去权力圈子中说不上话的无名者,一举进入国民党的权力中枢,做了国民革命总监。
可以说,廖仲恺案的结果对这二人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这只是改变他们二人命运的垫脚石。假想廖仲恺依然健在,恐怕不会给蒋介石如此平步青云的机会。
彼之蜜糖,吾之砒霜。这对蒋介石与汪精卫而言足以弹冠相庆的大事,对于国共关系而言,却是致命的打击。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的反共声音本就愈演愈烈。而廖仲恺去世后,真正有影响力的亲共之人几乎已经在党内不复存在了,反而是像汪精卫和蒋介石这样后来背叛革命的人,反而被归为左派,的确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