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赐死一个囚禁,雍正皇帝背后的两个男人,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2022年07月14日18:48:35 历史 1343

众所周知,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历史上一共存在过12位皇帝。

可是,你知道这12位皇帝中,哪位皇帝的登基之路是最为坎坷的吗?

关于这个问题,想必有很多对历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会说:当然是雍正皇帝喽!毕竟,雍正帝曾经历过九子夺嫡,那场面不要太激烈了,还有谁会比他更费劲呢?

没错!就是他,大清朝第五位皇帝——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帝)

在“九子夺嫡”这样凶险的境遇下,好在他最后胜出,并顺利登基了。

一个赐死一个囚禁,雍正皇帝背后的两个男人,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 天天要闻

那么,雍正帝究竟是怎样胜出的呢?

说到底,雍正帝之所以能够击败自己的众位兄弟顺利登基,除了自己的努力经营之外,还离不开他背后的两个男人——年羹尧隆科多

此二人你主内、他主外,全心全意帮助胤禛,才使得他在“九子夺嫡”的混乱局势中取得了胜利。

按理说,这样的头号大功臣在其登基之后,等来的应该是位极人臣、风光无限才对。

然而,才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年羹尧和隆科多这两位大功臣却先后落得个赐死与囚禁的悲惨下场。

难道,雍正帝过河拆桥?或者是另有隐情?

想要弄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九子夺嫡”说起……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九子夺嫡”中,年羹尧与隆科多二人都不约而同地将“宝”押在了当时非常冷门的四阿哥胤禛身上,其中还是暗藏深意的。

一个赐死一个囚禁,雍正皇帝背后的两个男人,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 天天要闻

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年羹尧。

年羹尧,汉军镶黄旗人,出身官宦世家。

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曾在朝为官,从笔帖式到湖广巡抚,再到太傅,在当时也是一方大员,很了不起的!

而他的哥哥年希尧,也曾在朝廷担任过工部侍郎,出身算是非常不错的。

自打年羹尧娶到了当朝大学士明珠的孙女之后,他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仕途可谓一帆风顺,31岁就成了四川巡抚,妥妥的封疆大吏、开衙建府。

之后,更是官升一级,成为了川陕总督,主掌西部地区的军政大权。

据说,年羹尧在川陕地区任职多年,主要就干了两件事情:

第一,修建了不少的驿站,为今后的打仗做好通勤保障准备。

第二,辅佐当时正在西北打仗的十四阿哥胤禵

一个赐死一个囚禁,雍正皇帝背后的两个男人,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 天天要闻

说到这里,怕是很多人都要问了:年羹尧不是四阿哥胤禛的人吗,怎么又会跑去辅佐十四阿哥胤禵呢?

其实,这里说的辅佐是应该要打双引号的!

与其说是“辅佐”,倒不如说他是在暗中监视十四阿哥,其目的就是为了想办法防止十四阿哥在前线打胜仗、立战功。

原本,十四阿哥就远离京师,如同失去了对皇储大位争夺的优势与主动权,而年羹尧的这一系列举动,足以说明他为后来的雍正帝成功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照此来看,凭着年羹尧的家世,他完全没必要对这个“冷门”的四阿哥胤禛死心塌地,可为什么还要这样帮助他呢?

关于这个疑问,相信看过《甄嬛传》的小伙伴们,多半能从中找到答案!

在《甄嬛传》中,那个嚣张跋扈、地位仅次于皇后的华妃,她的原型其实就是年羹尧的亲妹妹年妃。

也就是说,雍正皇帝就是年羹尧的亲妹夫,既然是自己的亲妹夫,年羹尧不帮他又能帮谁呢?

一个赐死一个囚禁,雍正皇帝背后的两个男人,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 天天要闻

其次,我们再来了解一下隆科多。

隆科多,全名佟佳·隆科多满洲镶黄旗人,出身显赫。

要知道,佟佳氏清朝时期可是大姓人家,且世世代代都是贵族。

历史上对于“佟佳氏”曾用这样三个字形容过:佟半朝。意思是说,几乎半个朝廷的大臣,都是佟佳家族的人。

就拿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维来说,佟国维曾经官至领侍卫内大臣,封一等公。

佟国维的地位之所以会这么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佟国维将自己的胞姐嫁给了顺治帝,而这个胞姐又生下了康熙帝,紧接着,他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康熙帝。

这样说,相信大家都有点头脑发懵!

总之,佟国维既是康熙帝的亲舅舅,又是康熙帝的准岳父,是亲上加亲的关系。

因此,隆科多和年羹尧一样,属于出身很好、背景强大、资源优越的人。

隆科多最初担任宫里的一等侍卫,没过几年就被提拔成了步军统领衙门的统领,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九门提督。

这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按照现在来看,最起码也得是北京的司令员兼公安局长!

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他是多么的信任。

一个赐死一个囚禁,雍正皇帝背后的两个男人,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 天天要闻

那么,出身如此尊贵,又深得康熙信任的隆科多,为什么会在众多皇子当中选择四阿哥胤禛呢?

关于这个问题,似乎要比年羹尧更复杂一些……

首先,父亲做局,胤禛积极拉拢。

当时,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维因与太子胤礽素有矛盾,所以便倒向了同样是夺嫡热门选手的八阿哥胤禩一边。

但是,佟国维心里还是没有把握,他认为还是不能把鸡蛋都搁在一个篮子里面,至少得给自己的家族留条后路。

于是,佟国维就撺掇自己的儿子隆科多,站在了四阿哥胤禛一边。

再看四阿哥,他认为隆科多是步军统领,手里又有兵权,显然是值得拉拢的!

其次,胤禛与隆科多存在兄弟情。

四阿哥胤禛是皇妃乌雅氏所生,可乌雅氏却是宫女出身,身份十分低微。

因此,儿时的胤禛不是被母亲带大的,而是被送进宫中由皇后抚养的,恰好那时的皇后就是隆科多的胞姐。

所以说,胤禛和隆科多算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关系着实不错!

一个赐死一个囚禁,雍正皇帝背后的两个男人,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 天天要闻

另外,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在康熙末年的储位争斗里,太子胤礽被废之后,最热门的两位选手就是八阿哥胤禩与十四阿哥胤禵了。

不用想,他们身边肯定会聚集不少的能人异士,如果此时的隆科多也在他们两人之中二选一的话,即便日后成功夺位,隆科多又能占到什么大便宜呢?

可是,选择四阿哥胤禛就不一样了!

毕竟,四阿哥在当时算是冷门选手,力量薄弱,如果隆科多帮助他顺利继位的话,那就是妥妥的“鸡头”,第一大功臣,不是吗?

值得庆幸的是,年羹尧与隆科多两人最终还是押对了宝,都成为了胤禛继位之路上的大功臣,而他们的关系也一度好到超乎寻常。

那么,他们的关系到底好到了什么程度,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君臣翻脸的速度比翻书还快呢?

顺利继位后,雍正帝(胤禛)确实给了年羹尧与隆科多十分丰厚的政治回报……

一个赐死一个囚禁,雍正皇帝背后的两个男人,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 天天要闻

年羹尧的“赐死”之路

年羹尧很快就接管了原本属于十四阿哥胤禵的抚远大将军一职,主掌兵权。由于年羹尧常年驻守在外,所以便和雍正帝一直保持书信来往。

并且,雍正帝还时常将其称之为“恩人”。

那么,一向冷酷的雍正帝到底将年羹尧宠到了何种地步呢?

我们就来看看书信中,这些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虎狼之词:

“朕亦甚想你”、“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朕实在是想卿”……

两个大老爷们儿,一大把胡子,哈哈!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搞对象呢吧!

再看隆科多,那地位就更不用说了。

隆科多被雍正帝封为总理事务大臣,不管任何场合,甚至是在非常正式的官方文书中,都是一口一个“隆科多舅舅”地称呼着,好不亲热。

一个赐死一个囚禁,雍正皇帝背后的两个男人,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 天天要闻

除此之外,雍正帝更是逢人就称赞隆科多是“圣祖皇考功臣”、“朕之功臣”、“国之良臣”、“当代第一超群类之稀有大臣”……

总的来说,雍正帝只想表达一个意思:朕的年羹尧与隆科多就是棒棒哒!

按理说,他们君臣之间都亲密到如此地步了,接下来不是该扶摇直上才对吗?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使得他们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呢?

时间回到雍正三年……

话说有一天,天上发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日月合璧,五星连珠

意思是说,月亮和太阳同时出现了,还有五颗星星连在一起,十分稀奇。

这种天文景象搁在现如今,大家也只是看看热闹、拍拍照,顺便发个朋友圈而已。

然而,那个时候却不行!

封建时期,大家都认为这种情况是“祥瑞之兆”。按照规矩,臣子们是要给皇上上表以示庆贺的,同时还要称赞皇上,是因为他治国有方才会出现如此景象。

当然,年羹尧也不例外!

一个赐死一个囚禁,雍正皇帝背后的两个男人,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 天天要闻

在年羹尧的上表中,他也是歌功颂德,字字句句都在夸赞雍正帝的仁政爱民、英明神武,可就在这些夸赞的话语中,有一个词却显得很是特别:

原本,这个出自《周易》中的词应该是“朝乾夕惕”

意思是说,一个人从早忙到晚,非常辛苦、非常勤勉,用在雍正帝身上也很合适。

可年羹尧却将它写成了“夕惕朝干”

在我们看来,只是前后顺序颠倒了一下而已,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可要用在当时的官方语境上,这个词的问题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当时,“朝乾夕惕”的意思具体来说就是,皇上在早上对你进行了一番夸奖,到了晚上你就得认真地学习和领会,从中警醒自己,看看还有什么不足或不得当的地方,要引以为戒。

一旦将这个词颠倒过来变成“夕惕朝干”,其中的意思就显得有些微妙了!其意思就变成了,晚上要提高警惕、做足功课,第二天早上好用来应对皇上。

隐隐之中,难免会让人觉得这个人对皇上不善,有作对的意思。

其实,这种事情可大可小,关键还是要看读信的人在不在意……

一个赐死一个囚禁,雍正皇帝背后的两个男人,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 天天要闻

那么,雍正帝他到底在意吗?

对不起,他很在意,非常在意,相当在意!

雍正帝不但在意,还彻底揪着这件事情不肯放手!

在雍正看来,年羹尧“自恃己功,显露其不敬之意,其谬误之处断非无心”。意思是说,年羹尧不是一个粗心的人,也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这也绝不是他的无心之失。并且,年羹尧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故意对他不敬。

面对雍正帝的“求”解释,年羹尧也彻底懵圈儿了:我的皇上哎,我这就是笔误,写错了呀,这可怎么解释呀!

雍正帝倒也干脆,不是说不清吗?那就不说了。

随即下令,将甘肃、陕西和四川三省的高官全部调换,直接拔掉了年羹尧在这三省中的势力。

紧接着,雍正又罢免了年羹尧川陕总督的职务,拿掉了他抚远大将军的头衔,将他赶到杭州去做了个将军。

按理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这个地方还是很不错滴!

事实上,杭州将军的职位也还算很高,如果非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只有一个:年羹尧的兵权木有了!

然而,还没等年羹尧反应过来,“墙倒众人推”的局面就此展开了……

朝堂之上,大臣们一夜之间全部站到了年羹尧的对立面,攻击他的奏折连绵不绝。

其中,最让年羹尧意想不到的,就是自己的心腹直隶总督李维钧,竟然也连上三道奏折,给他扣了一大堆的“帽子”。

李维钧在奏折中说:年羹尧“挟威势而作威福,招权纳贿,排异党同,冒滥军功,侵吞国帑,杀戮无辜,残害良民”

这得是有多大的仇啊!条条款款,随便一个都难逃死罪。

但是,雍正帝看过折子后却并未作何反应,只是云淡风轻地将年羹尧叫到面前,要他一一解释。

一样的懵圈儿,一样的无法解释。

一个赐死一个囚禁,雍正皇帝背后的两个男人,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 天天要闻

雍正帝还是按照老规矩:说不清是吧?那就不说了,官也别当了,就在杭州待着吧!

于是,雍正帝就给年羹尧在杭州安排了一个“闲散章京”的身份。

说白了,就是将年羹尧监视起来,软禁在杭州城里。

可是,总将其这样软禁下去,也终究不是办法,到底该怎么办呢?

雍正帝想到了一个狠招:他自己不发话,而是下令让各地督抚去讨论。

要知道,各地督抚可都不是什么善茬,个个老油条,出名的墙头草,年羹尧落到他们手里,就甭想有什么好下场了!

顺着雍正帝的心思,这些机灵的督抚们可谓竭尽全力,终于将年羹尧的死罪坐实了。

当然,念及年羹尧以往有功,雍正帝便给他留了些许颜面,没有将其当众砍头,而是赐其自尽。

年羹尧死后,雍正帝下令:将其家产全部没收,子女们则是该免职免职,该流放就流放。

一个赐死一个囚禁,雍正皇帝背后的两个男人,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 天天要闻

隆科多的“囚禁”之路

隆科多做了几年步军统领后,逐渐感觉自己和雍正帝之间的关系有些别扭了,每天听着皇帝叫自己舅舅,觉得不大合适。

于是,隆科多便向雍正提出要辞去官职。

当时,雍正帝并没有反对,也没有挽留,而是就坡下驴:既然是这样,那就随了你的意!

直到雍正四年,俄国使团要与中方在中俄边境的恰克图,举行一场边界与经济事务的谈判,雍正思虑半天,便派自己的舅舅隆科多去了。

可是,这场谈判进行了一年多,还是没有结果,于是朝廷便派来使臣,将隆科多带回了北京。

难道是谈判不利,雍正帝要将自己治罪吗?

不知道!

总之,隆科多一进北京城,就被押入了天牢关了起来。

直到后来,年羹尧才知道,原来自己和年羹尧是半斤八两,早就被人扣上了十多项罪名。

并且,在所有参他的罪名里,有一项罪名头等大罪:私藏玉牒底本

所谓“玉牒”,那可是皇家家谱。按照当时的规定,除了宗人府以外,任何人都不可翻看皇家家谱,即便是因公需要,也得经过皇帝批准才行。

一个赐死一个囚禁,雍正皇帝背后的两个男人,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 天天要闻

那么,隆科多为什么要私藏玉牒呢?

其实,隆科多并没有什么特别意思,这只不过是他的一种收藏爱好而已!

因此,他不仅翻开看了,还将玉牒底本带回家收藏了起来。

如果是以前,就凭他和雍正帝的关系那么好,也许还回来也就没什么事了。

可是,自从隆科多将官职辞去,再加上谈判失利后,两人的关系就有些尴尬了。于是,雍正帝就抓住了这一条,给舅舅隆科多定了一条“大不敬”的罪名。

所谓“大不敬”,意思就是十恶不赦,永远都不可能被赦免的罪名。

自此,隆科多便被圈禁在了北京西郊畅春园附近的一座房子里,被判无期徒刑。

一年后,隆科多就因病去世了。

综上所述,有人可能会说:雍正帝这不是典型的过河拆桥、兔死狗烹吗?

非也!

任何事情,我们都不可以过早地下结论,你知道年羹尧与隆科多私底下又是如何花样作死的吗?

作为头号大功臣,年羹尧与隆科多在极短的时间里,纷纷栽倒在了那些看似并不起眼的小细节上,最终落得个一人被赐死、一人被囚禁的下场。难免不令人怀疑,雍正帝是在故意刁难,找借口除掉他们。

实际上,这些事情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一个赐死一个囚禁,雍正皇帝背后的两个男人,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 天天要闻

其实,“写错字”和“收藏玉牒”两件事并不足以将他们治罪,只能算是他们走向末路的一根导火索而已,而真正令他们迅速倒台,却是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年羹尧与隆科多二人,本身肯定是有问题存在的……

第一,妄自尊大。

就拿年羹尧来说,年羹尧身为川陕总督的同时,还得到了抚远大将军的头衔,难免会令他开始飘飘然了。

毕竟,这样的头衔也只有十四阿哥胤禵曾经拿过,如今自己得到了,不就和皇子无二样了吗!

因此,年羹尧在撰写文书时,对于跟自己平级的官员们,他也开始使用令谕对其发号施令了,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

一般情况下,凡是接到皇上圣旨的人,都得焚香叩首,要么跪着、要么肃立着恭恭敬敬地去看,可年羹尧却不一样,不但不叩首,而且还胆敢坐在凳子上看!

试问,这些事情如果传到了雍正帝的耳朵里,他的心里又会怎么想?

第二,独断专行。

年羹尧与隆科多二人,仗着自己功劳大,曾经做了一件最为愚蠢的事情,也是帝王最为忌讳的事情:人事问题,随心所欲。

他们在选拔干部与下属的时候,总是随着自己的喜好与厌恶,独断专行。甚至连巡抚、布政使和提督这样的重要职位,他们也敢擅自任免,完全不将朝廷的规章制度放在眼里。

一个赐死一个囚禁,雍正皇帝背后的两个男人,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 天天要闻

第三,与同僚关系紧张。

关于这个问题,年羹尧是最为严重的。

按理说,朝廷上同僚众多,和一般人相处不融洽也就罢了。但是,年羹尧却偏偏和雍正帝身边的官员们作对,这不是找死吗?

比如,四川巡抚蔡珽是年羹尧推荐给雍正帝的,也很快就成为了雍正的亲信,原本这是一件好事,关键时刻说不定还可以帮自己一把。

可年羹尧似乎是被门夹了脑袋,一度认为:你是我推荐的,就得什么事都听我的!

因此,年羹尧就曾向蔡珽提出过,自己要在四川铸钱,可四川压根就不产铅,所以就被蔡珽拒绝了。

正是因为这点小事,蔡珽彻底得罪了年羹尧。于是,他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很快将蔡珽就地免职了。

抱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态度,几年下来,年羹尧就将皇帝身边的亲信们全部得罪光了!

以上几点,就是年羹尧与隆科多二人的问题所在。

至于为什么这样处理他们二人,雍正帝其实也有自己的考虑……

第一,为了巩固专制,消除隐患。

封建社会时期,最注重的就是君主专制集权,而雍正帝更是如此,他的权力欲望是非常强烈的,而且他最厌恶的一件事,就是手下的大臣们专擅弄权。

一个赐死一个囚禁,雍正皇帝背后的两个男人,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 天天要闻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命令殿上的将军和军士们卸下铠甲,却无一人回应,反而是年羹尧一声令下,将士们全部照办了。

关于剧中的情节是真是假,我们暂且不去追究,但意思还是表达得很清楚了:当时的雍正帝,明显有种不被人放在眼里,大权旁落的感觉。

第二,为了打击朋党,维护稳定。

对历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发生在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事件中,表面上是几个阿哥在相互争权夺利,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简单。

在这些阿哥们的背后,都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利益集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朋党之争”。可以说,这场储位之争将整个朝廷弄的是天翻地覆、混乱不堪,这里面当然就有年羹尧与隆科多二人了。

因此,雍正帝继位后,对于结党营私的“朋党之争”也是很厌恶的。

第三,为了惩处贪腐,整顿吏治。

毫无疑问,年羹尧与隆科多二人,有哪位不是收受贿赂赚得盆满钵满的?

对于如此典型的“大老虎”,雍正帝不打他们,又去打谁呢!

因此,这所有的一切,也不能怪雍正帝翻脸无情、过河拆桥,怪就怪年羹尧与隆科多二人咎由自取、自作自受。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贵州镇远:洪灾后 忙恢复 - 天天要闻

贵州镇远:洪灾后 忙恢复

6月28日晚至29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部分城区和乡镇出现洪涝灾害。当地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抢险救灾,积极开展灾后清淤、排水、抢修等工作,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活生产。6月30日,在贵州省镇远县城关五小共和校区,老师在清理校园。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6月30日,商户在贵州省镇远县城...
致命的三次失误 - 天天要闻

致命的三次失误

项羽的人生巅峰是在公元前206年,因为他就是在这一年分封诸侯。要知道,当时的项羽可是诸侯的盟主,而刘邦仅仅只是十八路诸侯的其中一位诸侯。
文化中国行·红色文物|开天辟地 - 天天要闻

文化中国行·红色文物|开天辟地

上海,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石库门小楼静静矗立,乌漆木门、雕花门楣、朱红窗棂,芳华依旧。回望一百多年前,旧中国风雨如晦,一群仁人志士殚精竭虑,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拼版图片:左图为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新华社记者刘颖 摄),右图为中共一大会址原址房间内部(中共一大纪念...
湖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李宏茂 - 天天要闻

湖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李宏茂

李宏茂李宏茂(1913-1984),重庆市开州区人,享年71岁。幼时读私塾,13岁时父亲因琐事纠纷被当地恶霸打死后家道中落。为了生计,他开始给人家放牛。
多尔衮的人生很失败吗? - 天天要闻

多尔衮的人生很失败吗?

在某乎上看到一个答案,说的是为什么多尔衮被后人捧得那么高?这答案给我看乐了!说多尔衮有一项功劳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做了一个伟大的实验。他以开国皇帝之实力,挫骨扬灰的悲惨结果,告诉了后世:带着孩子的盘不能接,别人的儿子养
逝者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在沪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 天天要闻

逝者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在沪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新四军老战士、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3岁。施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祖父。今重刊旧文《施平: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原载于2015年4月11日《文汇报》),以飨读者。百岁施平,摄于2010年9月。“我是一只土拨鼠。”施平在自传里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