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一土匪刑满出狱,举报72岁老农:是我大哥,打死了22名解放军

2022年07月02日18:32:18 历史 1081

1947年的5月21日,热河省一个仅有30多户的柴胡栏子村里,哀嚎四起。那一刻,阳光愤怒地穿透了天边的云彩,照耀着地面上鲜红的血迹,老乡们用颤抖的双手,将22具我军将士的遗体一一放好,准备让他们入土为安。

就在这时,一个令人更加伤心的情况出现了,尽管柴胡栏子村的乡亲们,跑遍了周围的十里八村,也只借来了19口棺材。

还差三口,该怎么办呢?

周围的老乡哽咽着说:“他们是英雄,不能就这样光溜溜地走,实在不行……,用柜子吧!”

最终,在柴胡栏子村乡亲们的帮助下,22位英烈们长眠在了这块塞外的土地上,其中包括5名师级以上的干部。

68年一土匪刑满出狱,举报72岁老农:是我大哥,打死了22名解放军 - 天天要闻

当时的柴胡栏子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何我军会一次性牺牲如此多的高级干部

一切就要从一个会议说起了。

一、

1947年4月2日,还未完全解放的热河省,迎来了一个盛大的会议。前来参加这次会议的,有11个代表团,而冀东军分区代表团位列其中之一,整个会议历时40多天。

会议结束后,冀东代表团一行72人满载着会议的收获,在团长苏林燕的带领下,由林西踏上了返回驻地的道路。

68年一土匪刑满出狱,举报72岁老农:是我大哥,打死了22名解放军 - 天天要闻

5月15日,代表团抵达了乌丹,受到了当时二十二军分区的热情招待。军分区首长,一看冀东代表团整体上下,只有两三支长枪,当即决定,临时组建一队70多人的骑兵连护送他们。代表团在乌丹休整两天后,继续前行。

5月20日黄昏,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代表团来到了这个一眼就能望穿的柴胡栏子村,眼看着天色已晚,一行人只好决定在村子里宿营。

柴胡栏子村不大,全村上下仅有30多户人家,就算把老乡们的家挤满了,一时间,也难以容下这么多的人。

另外,这个村子也不是绝对的安全,除了西、北、南三面在我军的控制之中,还有一个最大的威胁,就是东边的赤峰城,那里有国民党的93军。

休息之前,代表团团长苏林燕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不仅对安全工作进行了认真地部署,还安排人员负责警卫工作。通过了解,从老乡们的口中得知,彩凤营子村周围前几天有敌人出没,因此,代表团决定,将二十二军派来的骑兵连调往那里过夜。

68年一土匪刑满出狱,举报72岁老农:是我大哥,打死了22名解放军 - 天天要闻

一来,彩凤营子村距离柴胡栏子村不远,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对于骑兵连来说,3.5华里根本算不上什么,撒泡尿的功夫就能赶到,方便支援,二来,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同一个方向的两个隐患,可谓是一举两得,由此不难看出,苏团长是用了心的。

就这样,骑兵连呼啦啦地出发了,前往彩凤营子村安营扎寨。

二、

代表团的人们睡下了,骑兵连的马也拴在了马桩上,它们时不时停下了咀嚼,像是感觉到了什么。

果然,离柴胡栏子村不到6里地的一个村子里,敌人黑压压的一片,算起来足有上千人。

乌合之众,用来形容什么人,我们不去研究,但放在这伙人身上,绝对是最合适的。

领头的是热北惯匪白金辉和于秀成,因为他两的人数最多,加起来快顶上半个团了,而剩下的几部分,基本是百十来号人,分别是土匪头子任芳伍带领的一路,以及围场县的警察大队。除此之外,里边还混杂着国民党93军的30多个谍报人员。

猫非但不抓耗子,还和耗子成为了好朋友,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国民党军眼见他们民心尽失,大势已去,不得不玩起了老祖宗的把戏,随便封这伙人一个头衔,就将这些人招安到了麾下,为他们所用。国民党93军那30多个谍报人员,也正是专门为此事而来的。

虽然聚集有上千人,但这伙人深知我军在热西战役的神勇,想要大摇大摆,光天化日的去赤峰,他们还是没有那个胆子的,生怕出门遇到解放军。

68年一土匪刑满出狱,举报72岁老农:是我大哥,打死了22名解放军 - 天天要闻

5月21日,鸡叫三声过后,这伙人兢兢战战沿着小路,朝着赤峰赶去。

一切都是误打误撞,代表团不知道附近窝藏着上千的敌人,而敌人更不清楚,离他们近在咫尺的柴胡栏子村里,还有我军的一个代表团。

没用多大的功夫,这伙人就来到了柴胡栏子村,原本他们是不打算进村的,可谁料想,一个拾粪老乡的出现,成为了导火索。

先不管老乡是不是要赶回村通风报信,单说这伙人平日里为非作歹,无恶不作,看到他们拔腿就跑,这是人的本能。

跑了,没跑掉,老乡被抓了起来,他们对老乡用了一番的手段后,从老乡的口中探知,柴胡栏子村有我军的一个代表团,其中还包括13位高级干部。

猫和耗子,一听说村里有“大鱼”,别提有多高兴了,在他们看来1000对72,还是有把握的,当下决定从西、南两个方向包抄柴胡栏子村。

68年一土匪刑满出狱,举报72岁老农:是我大哥,打死了22名解放军 - 天天要闻

说来也巧了,时为代表团副主任的李中权,在那天早早就没有了睡意,索性起身来到村子的西边散步。

走着走着,李中权感觉不对劲儿了,只见村子外边,人头攒动,一大群人猫着腰向村子靠近。

打西边来的,李中权意识到,这可能是友军,前面所说,按照当时的形势,从东边来的,才最有可能是敌人。

68年一土匪刑满出狱,举报72岁老农:是我大哥,打死了22名解放军 - 天天要闻

李中权将军

为了防止误伤,李中权让哨兵喊话:“你们是哪个部队的?”

一声枪响过后,我军哨兵被打倒在地。

这时,李中权觉得,可能是自己没有表明身份,导致了对方出现了误判,于是,他藏起来再次向对面喊话:“你们是哪个部分的?不要误会,我们是八路军,是冀东代表团来开会的。”

其实,李中权是故意这么喊的,如果对面真是友军,不会听不明白,尽管在1947年3月24日,八路军延安总部对外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我军使用了“解放军”这个名称。

李中权话音刚落,对面终于鬼嚎了一嗓子:“你们是八路军?那我们是九路军!”

三、

紧接着,敌人的一梭梭子弹从枪口喷出,打向了柴胡栏子村。李中权一边向村子里跑去,一边大叫着:“是敌袭,全体人员,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准备战斗!”

村子里,团长苏林燕听到枪声后,也意识到不妙,迅速组织了所有人员,准备和敌人鱼死网破。如果说,当时代表团的装备尚可,再凭借着我军优良的作战风格,击退这伙人应该是有可能的。

但问题就在于,代表团此去的目的并不是作战,而是参加会议,因此全团上下基本是轻装简从,除了极少数的长枪,干部们仅仅佩戴了短枪。

相对敌人的重机枪迫击炮,代表团的装备就成了烧火棍,想要完全撤离,显然不太可能了。

68年一土匪刑满出狱,举报72岁老农:是我大哥,打死了22名解放军 - 天天要闻

不怕牺牲,不代表就可以随便牺牲,千钧一发之际,有人提出,朝着敌人的一个点猛打,为通讯兵杀出一条血路,通知凤营子村的骑兵连前来增援,也许会有胜算。

于是,代表团第一次派出通讯兵,前往凤营子村寻找骑兵连,得到的结果却是,骑兵连消失了。

看着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苏林燕决定再次派出五人战斗小组,搜寻骑兵连的踪迹,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突围出来的四个战士最终在凤营子村北面的牛头山上,找到了骑兵连。

四人苦苦哀求,一再言明代表团已经身陷敌人的层层包围之中,岌岌可危,希望骑兵连能火速支援。

然而,负责这支骑兵队伍的连长以及指导员却声称:敌情不明,原地待命!

事实上,当敌人向柴胡栏子村发起进攻的时候,骑兵连就听到了枪声,只不过带队主官第一时间选择了躲避,将队伍拉到了山头上远远地观望形势,而所谓的敌情不明,也就成为了贪生怕死的借口。

骑兵连是指望不上了,代表团只得决定分点突围。

伴随着激烈的枪声、爆炸声,嘶喊声,代表团的干部、工作人员、警卫员、乃至马夫全都投入了战斗,他们强压着内心的悲愤,一次又一次地冲向敌人,战斗场面十分惨烈。

相比骑兵连的恶劣行径,驻守在柴村周边的二十军区警备二团骑兵、赤西县支队和热中军分区的骑兵、步兵,听闻枪声后,第一时间迅速反应,大队陆续抵达柴胡栏子村,并向敌人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68年一土匪刑满出狱,举报72岁老农:是我大哥,打死了22名解放军 - 天天要闻

在我军铺天盖地炮弹的攻击下,敌人被打得抱头鼠窜,血肉横飞,除了部分匪首侥幸逃脱,其余大部分被我军歼灭。

经此一战,冀东代表团损失惨重,痛失了22名在红军时期和抗日时期功勋卓著的将士,其中包括苏林燕、胡里光、王克如、冀光和王平民5名师级以上的高级干部。尤其是团长苏林燕第一个倒在了冲锋的路上,而李中权也连中两枪,其中一颗子弹穿透了他的左肺叶尖,距大动脉仅一毫米。

为了让22位英灵走得体面一点,柴胡栏子村幸存的老乡们四处奔走,翻遍了十里八村,借来了19口棺材和三个柜子。在青山的作伴下,他们长眠于最后战斗过的地方。

四、

一次性牺牲5名师级以上的干部,这在我军的军史上,闻所未闻。

68年一土匪刑满出狱,举报72岁老农:是我大哥,打死了22名解放军 - 天天要闻

消息传至中央后,毛主席十分震怒,当下发出严令:一定要让敌人血债血偿,同时将负责警卫工作的骑兵连连长和指导员,统统毙了。

最终,经东北局中央分局与军区裁决:该骑兵3团5连的指导员和连长因见死不救,执行枪决!

另外,参与柴胡栏子村行动的相关匪首,也得到了应有的制裁。除了这一人,下落不明。

他便是任芳伍。

正所谓天理昭彰,报应不爽,任芳伍在手沾我军将士的鲜血后,竟然想着隐姓埋名,准备以美好的田园生活,来结束自己罪恶的一生。

哪料想,在1968年的冬天,该来的还是来了。

齐达榜,这个曾经参与过柴胡栏子村事件的匪徒,在牢中度过了18个春秋后,再一次重见了天日,回到了家乡河北承德的漫子沟公社。

改造对一些人有用,对那些顽劣成性的人却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齐达榜出狱后,仍然难改往日的旧习,不仅整天想着偷奸耍滑,还经常对着众人骂骂咧咧,生产队长干脆就让他远离大家的视线,给了他一个赶大车的事儿做。

68年一土匪刑满出狱,举报72岁老农:是我大哥,打死了22名解放军 - 天天要闻

进出有车,这就很方便了,齐达榜趁着给大队拉货的同时,溜达的地方也多了起来。

直到有一天,在南北营大队,齐达榜看到了一个人,他反复打量着那个人,总觉得似曾相识。

为了进一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齐达榜两次私自外出前往北营大队,果然,经过再三辨识,他确定那人就是自己多年不见的老大哥—任芳伍。

后来,两人之间便有了联系。

自打任芳伍销声匿迹后,他的案子就一直挂着,办案人员苦苦侦破无果,因此,齐达榜一系列反常的举动,很快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齐达榜狡猾,却招架不住大队治保主任的审问。原因很简单,这位主任可是一个老兵,在战场上,齐达榜见识过我军战士的厉害。18年的牢狱之灾,使得齐达榜头皮发麻,他深知不把问题说清楚,自己将会再次引火烧身。而此时老兵眼神中的正气,犹如一面照妖镜,齐达榜很快就显出了原形,交代了看到任芳伍的事实。


68年一土匪刑满出狱,举报72岁老农:是我大哥,打死了22名解放军 - 天天要闻

1969年9月24日,齐达榜和办案人员敲响了任芳伍的门,过了好一会儿,里面才走出一个看上去“老实巴交”的老农,他纳闷地看着齐达榜问道:你不是在赶大车吗?带这么多人来找我做什么?

齐达榜为了避嫌,“大义灭亲”,他指着老农大喊道:“他就是任芳伍,我们的大哥,手上有血案!当年就是他,打死了5位解放军的高级干部!”

早已白发苍苍的任芳伍听后,脸色瞬间惨白,当场瘫坐在地,有气无力地喃喃自语:“来得……挺……快啊!”

就这样,71岁的任芳伍被逮捕归案,1970年3月23日,任芳伍在人民正义的声讨中,被执行枪决。

最后,借用陈老总的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到时机一到,通通都要报销!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巷道里的 “中国脊梁”,原来是他! - 天天要闻

巷道里的 “中国脊梁”,原来是他!

近日一段贵州榕江抢险一线的视频让无数网友泪目这个背影被称为巷道里的“中国脊梁”这名只留下背影的战士被找到了!他叫马东升是武警贵州总队的一名战士7月1日武警贵州总队官兵深入贵州榕江县城的小区、巷道清淤排障马东升所在的任务地点在一处巷道内那里地势低洼、空间狭小还有一段长约25米、倾斜近45度的斜坡他回忆当时巷...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 天天要闻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合作,通过对甘棠箐遗址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约为距今30万年的木器,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 天天要闻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1942年,新四军指挥部,粟裕看着手中的香烟盒,脸色平静,接连下达了多道重要命令:全军保持无线电静默,派骑兵,火速追上高级干部,让他们紧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个新四军的指挥体系,可能就被日军给一锅端了。粟裕将军究竟在香烟盒上看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 天天要闻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资区普查队发现两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桥——梅岭惠安桥和上仑石塔及水尾桥。它们不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节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有趣的民间传说。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 天天要闻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7月3日,一场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的捐赠仪式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举行。捐赠人王晓思先生将其父亲——老战士、老党员、著名文艺工作者王云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贵抗战文物及史料,无偿捐赠给该馆永久收藏。把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变为社会记忆王云同志(1920-1980)是一位经历丰富、贡献卓著的老战士和文艺工作者。...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 天天要闻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7月4日,香港培侨中学在校内举行活动,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据了解,培侨中学在2025年7月1日组织60名师生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天安门升旗仪式,并获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赠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编号2023-0205号)。图为迎国旗仪式。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7月4日,香...
宝成铁路电气化50年:铁轨上的传承 - 天天要闻

宝成铁路电气化50年:铁轨上的传承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龙门阵工作室】2025年7月1日,宝成铁路电气化迎来开通50周年。这条穿越秦巴山脉的钢铁巨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几代人的梦想。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一个关于父女与宝成线的故事,也在这蜿蜒的铁轨上,清晰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