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秋的人们是如何防止发生火灾的

2022年07月01日02:49:23 历史 1477

春秋,通常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史称“春秋时期”,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的火灾、人们的消防思想和扑救方法,主要在两部先秦的典籍中记载下来

一部是《春秋》。据说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古代春秋的人们是如何防止发生火灾的 - 天天要闻

另一部是《左传》。《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

古代春秋的人们是如何防止发生火灾的 - 天天要闻

《春秋》和《左传》记述的火灾23起,并形成体例,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火灾和消防留下宝贵的遗产。

古代春秋的人们是如何防止发生火灾的 - 天天要闻

在春秋时代,各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特别重视消防。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家都比较小,国家的首脑机关、军队和财富集中在国都。一旦国都发生重大火灾,不仅损失惨重,而且邻近的强国也会乘虚而入,事关国家存亡。

重视消防,首先要表现在做好防火工作上。

宋国把国都内的易燃小屋拆除,用泥涂封不宜拆除的大房屋的可燃构件,提高其阻燃性能。

有关方面还储备消防用,堆积沙土,准备用于从井里汲水的绳子和盛水的器具。

宋国还要求各部门随时做好应急和救灾的准备。

各国对一旦发生火灾,必须重点保护的对象是明确的。

典籍文书

鲁哀公三年司铎宫起火,把恒公和僖公的庙烧了。这时救火人员都说先去保护宫中储存物资的仓库。南宫敬正好赶到,命令管理周书典籍的官先把“御书”搬出来,死守在那里,不然处死。

宋国的救火措施中也命令大宰要管好“六典”,司寇要管好刑书。

这说明当年发生火灾时,抢救治理国家的典籍文书优先于一般物资。

国君居住的宫殿

鲁哀公三年前发生的火灾中,大家千方百计地保护着鲁哀公的宫殿。

古代春秋的人们是如何防止发生火灾的 - 天天要闻

主祏和大龟

主祏即先王神主牌。郑国发生火灾时,负责救火的主官命令祝史把先王的主祏迁徒到周庙集中保护;并派公孙登把占卜用的大龟搬走。

古代春秋的人们是如何防止发生火灾的 - 天天要闻

春秋时期,建筑物的规模不是很大,而且多用干草木材等可燃构件,一旦起火,很难扑灭。

人们施救的主要目标是阻止火势向毗邻建筑物蔓延,不让灾情扩大,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开辟阻火道。即在已起火的建筑物与要保护的建筑物之间开辟一条隔离带,把隔离带之间的可燃物,包括一些小建筑物清除掉。

另一种是“济濡帷幕”,即用水浸湿的帷幕等织物覆盖在建筑物上,保护其不着火。

在鲁哀公三年的火灾施救中,为了保护宫殿,这两种方法都用上了。

春秋时期的火灾施救中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扑救鲁哀公三年的火灾时,季恒子下令说:“救火者,伤人即止,财可为也”。就是说,救火的人如果受伤了,或面临危险,就退下来,停止救火。因为财物烧毁了可以再创造,而人受到的伤害无法弥补。

两千多年过去了,古人的智慧令人赞叹,他们的火灾施救方法,依然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 天天要闻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标题: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犹如璀璨的星辰,不仅照亮了当时的天空,更成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 天天要闻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一、引言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不仅拥有广袤的陆地疆域,还拥有着漫长的海岸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只要罗长子往我身边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罗瑞卿却是个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亲切地称呼他为“罗长子”。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 天天要闻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陈水扁,但是,她一定会为特赦陈水扁创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为陈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碍,这一点蔡英文在这8年里早都在做,现在基本也比较成熟了,蔡英文办任何事情都是比较稳妥的,陈水扁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陈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