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2022年06月29日18:28:02 历史 1769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公元1743年,清乾隆八年,一场“最热的夏天”席卷了整个中国。

在我国历史之上,鲜少出现这样的时刻,这一年的五月份(阴历),各地县志都记载了同一个词语:“大热”。

而它到底热到啥程度?可以说是超乎你的想象。

根据《续东华录》的记载:六月丙辰,京师威暑。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天津县志》也曾经留下记录: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

即便是时隔两百年,我们依然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股灼热的窒息感,而这场热灾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十分惨重的。

在持续了十余天的“大热”之中,北京连同附近地区,有超过11000人热死,如此之大的伤亡,令后人难以想象。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乾隆八年的热灾有多热?

据现代气象专家专家研究换算之后,人们得出结论:这场大热主要集中于1743年7月20日至25日。

这一阶段,北京以及周围区域平均气温在40℃以上,其中以7月25日最为炎热,当天最高温度估计高达44.4

对于制冷条件极其落后的农业社会而言,热灾绝对是最为致命、也是最无能为力的灾害。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霜灾可以外地运粮运煤支援,水灾可以掘沟修堤,偏偏是“热灾”,令人毫无还手之力。

诚然,我国早在数千年以前就已经有了储冰手段,但是人为储存的那些冰块,相较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无疑于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任何实质性问题。

从朝廷到地方,所有的行政机构都陷入了一阵恐慌之中。

面对炙热的太阳,即便是地上的“天子”也显得那么渺小。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大热”一开始,最早受到影响的便是农民。

农历五月、六月正是北方麦子收割的季节,可是顶着如此酷暑,几乎无法进行劳作。

田地当中“土石皆焦”,单单是用脚在地里走上一圈,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任何铁制农具稍一劳作便会滚烫如烙铁一般。

一些农民不忍错失耕作,强撑着进行劳作,却因此发生生命危险,每天都会有人被热死的消息传来,为这大灾之年又添了一丝恐怖。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即使在京城中,热灾的影响也极其巨大,全城数口水井几乎一夜之间被舀尽,甚至就连一些浊水苦水,也成为了人人争抢的对象。

根据河北高邑县志记载: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即便是人们躲在房屋之中,墙壁背阴处仍然炎热如火灼。

烈日之下,铅锡一类的金属都会融化,处处都是因酷热而被烤死的尸体……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大热一开始,朝堂之上的乾隆便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无数奏报。

原本,他还只以为只有京城的天气这么热,可不曾想,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整个北方全都出现了一样的情景,各地都有百姓因高温而死的案例。

以往地方大灾,乾隆大可以大笔一挥,直接拨粮拨款。

但是热灾不一样,拨出去的人极有可能会变成“被救助”的对象。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大灾之年,纵使如皇帝也由不得自己,只能顾好京城的这一亩三分地。

乾隆皇帝多被后人以“好大喜功”所诟病,但必须承认的是,这场“大热”以来,他的表现还是尽了力的。

“大热”一开始,乾隆就立马下令,对京师周边的百姓进行救济。

一面张罗着布施冰汤、药饵,一面着人进行祭祀,期盼天灾早日结束。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到了后期,乾隆甚至还下令开仓放粮,平抑米价。

百姓是热灾并非饥荒,这一举动可见朝廷的拼命,只能说能用的招数已经全用了。

乾隆的恩赐不仅仅只限于百姓,颇为意外的是,还包括当时的犯人以及外国使臣。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大灾刚刚开始,乾隆就想起了外来的几位苏禄国使臣(今菲律宾)。

他担心使臣们中暑,还特意赐下了冰块与解暑药物,并且钦派御医进行照顾。

五月二十九日,乾隆有体恤监狱当中的犯人,着令轻罪者予以减刑或直接释放,重罪者,法无可免,但是也应该添置凉席草棚、发放冰汤予以照顾。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因为天气过于炎热,朝廷官员曾经上书,请求这两日干脆不要开庭,大伙一起放假。

对此,乾隆却颇为不满。

他特地下令:“所有部院及八旗引见人员,照常引见。其应办事件,亦按期速办,毋得稽迟。”

正是因为这道命令,才使得接下来的救济活动得以进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的影响。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重视赈济,熬过大灾

作为皇帝,乾隆本人当然不用担心热死,从大灾一开始,皇宫内就摆上了无数冰山,硬生生造出了一座“空调房”。

可虽然身体上凉快了,但是内心的焦灼是无法平息的。

这一时期,乾隆曾经写下过:“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意思大概是,虽然自己在皇宫里有享之不尽的“冰盘”与“雪簟”,甚至还颇有凉意。

但是,每天因为热灾还是辗转反侧,心神不宁,每每想到那些正处于酷暑之中的黎民百姓,总是心痛不已。

政治上能做的做完以后,乾隆也不忘求神问佛。

这段日子里,他曾经多次召见钦天监大臣,询问天象。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看见皇帝吃这一套,有爱逞能的大臣急忙站出来提了四条意见:

一、弛禁赌博;二、恢复陋规银两;三、税课再减;四、刑罚宽松。

这些建议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但关键在于这个原理,实在过于糊弄人。

“使民自便,则和气感召,自可雨赐时若。”也就是说,只要老百姓高兴了,自然也就降雨了。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对于这种堪比“废话”的建议,乾隆当场勃然大怒。

史书记载:言毕,乾隆帝颇为恼怒,训斥其“悖理伤道,莫此为甚。”

后来乾隆甚至还再次下诏:“若似此卑鄙悖谬,任意捏造且有意惑人听闻者,则不可不加惩治。”

即谁要再这样胡说八道,小心你们的脑袋。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从这一小事,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乾隆内心的焦急。

之后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乾隆最终也勉强下了一道“罪己诏”,反思亦凡自身过错为百姓祈福,希望早日度过这场灾祸。

整场灾难面前,乾隆的表现还是相当可圈可点的。

虽然这些行动从事实上没能改变天气,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举动对于人心的安抚。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百姓们在酷暑之下有了免费供应的冰汤,市场之上米价也越来越便宜。

总的来说,人们有了挺过这场灾难的底气。

幸运的是,这场灾害并没有持续太久,仅仅过了十余天,热浪便得以褪去,国家再次恢复平静。

虽然“热灾”过去了,但“热灾”所带来的影响仍然存在,灾后的赈济、组织生产都是当前要做的工作。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除此之外,朝廷也意识到,大灾所带来的大旱,必然导致粮食减产。

为了避免饥荒,乾隆还下令南方省份迅速调粮,不得延误。

同时注意流民安置,不要让流民全都涌向京城,以免滋生瘟疫。

这一时期的抗灾过程,即使是放在今天也颇具借鉴意义。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当年十一月,果真如朝廷所料,大量灾民涌入北京。

这一时期,朝廷先是予以安置,等到十二月又统一组织,安排其来年生计,甚至还采取了“以工代赈”的手段,可以说是令人大开眼界。

乾隆能够在大灾面前做到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理,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我国古代社会一直所追崇的“民本思想”。

任何皇帝任何官员所接受的教育理论便是“爱民护民”,正因如此,乾隆才能挺过这场灾害。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乾隆八年“大热”的背后原因

而乾隆八年为何会如此炎热?

由于年代久远,缺乏足够的气象资料,如今的我们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已然不大可能。

目前主流说法认为,这场“大热”源自于乾隆年间大肆修建宫殿砍伐北京附近的植被,由于植被遭到破坏,才最终导致了这场大热。

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实际上是颇为勉强的,毕竟农业社会对环境的破坏相当有限,相较于工业社会简直不值一提。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事实上,即便是乾隆从上位开始只做砍树这一件事情,也很难在八年时间里造成如此“大热”。

想要解释其背后的原因,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气候问题之上。

事实上,不同历史年代的气候温度并不是恒定不变的。

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当中,就曾经对相关问题进行过探讨。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小冰河期影响,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平均气候也大有不同。

在文章当中,竺可桢引用了挪威雪线高度高出海平面的高度为参照物,对应近五千年来的历史,总结了从晋朝以来的中国各时期温度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年温度变化当中,乾隆年间正处于小冰河期的回暖时期,是相对温暖的一个时期。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总体上来看,气候温暖对于农业社会所带来的好处有很多,最直接的影响便是粮食增产,所谓的“康乾盛世”与之不无关系。

然而,冰河期回暖好归好,但也有着重大的问题,那就是人类无法掌控。

只要其超过了人类社会所能承受的最大阈值,便会出现这种千百年难得一遇的“大热”。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不过虽然这场大热百年难遇,但是当我们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类似的高温事件也越来越多。

以2022年6月25日数据为例,目前,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38个国家站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6月历史极值。

其中共有三座城市气温高达44℃,分别是河北灵寿、藁城、正定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单从温度上来看,这三座城市已经赶上了乾隆八年的那场“大热”。

不过,如今我们面临的却不只是气候回暖,更主要的在于工业社会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虽然目前随着科技进步,我们并不太可能出现乾隆时期“热毙万余人”的惨状,但是相关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的。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对于“气候变暖”,很多人并未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甚至有人认为“气候变暖”未必是一件坏事,甚至还让冬天更好过了。

但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国家气候中心早在去年就曾经表示:虽然全球变暖并不会造成直接危害,但是它意味着未来的确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加了。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这也就是说,伴随着全球变暖的,往往并不是普遍而均匀地升温,更有可能的是极端的热或极端的冷。

当前的温度变化我们尚且能够以科技能力来承受,但是没人敢保证,下一次温度变化会在何时,能否抵御。

乾隆作为封建社会的君王尚且会“加以自省”,身为当代人,我们更应该了解相关知识,脚踏实地地做好环保工作。

乾隆八年有多热?温度高达44.4℃,超11000人热死,官员陷入恐慌 - 天天要闻

参考资料:

  1.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
  2. 《乾隆八年酷热天》.哈恩忠.
  3. 《乾隆八年京畿地区应急体系初探》.汪波.
  4. 《乾隆八年曾现超级三伏天》.刘巍.
  5. 《乾隆年间北京城的高温记载》.曹冀鲁.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湖南省汝城县原县长周小阳被逮捕 - 天天要闻

湖南省汝城县原县长周小阳被逮捕

新京报讯 5月21日,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官微消息,湖南省汝城县原县委副书记、县长周小阳(正处级)涉嫌受贿一案,由湖南省郴州市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经湖南省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由娄底市娄星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日前,娄星区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对周小阳作出逮捕决定。该案正在进一步办理...
一地市委书记,任上被查 - 天天要闻

一地市委书记,任上被查

湖北省纪委监委5月21日消息,恩施州恩施市委书记、二级巡视员苏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湖北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苏勇(资料图)报道显示,5月15日,苏勇出席了公开活动。公开简历显示,苏勇,男,土家族,1971年2月出生,湖北咸丰人,199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7月参加工作,华中农业大学农作物专...
看到赖御史的悲惨结局,才明白林相怼庆帝的高明,范闲注定是孤臣 - 天天要闻

看到赖御史的悲惨结局,才明白林相怼庆帝的高明,范闲注定是孤臣

《庆余年2》的剧情已经渐入佳境,又体会到了第一季熟悉的权谋烧脑感觉。尤其是第十集的朝堂博弈,真的一个个都是千年的老狐狸。看完了一遍后,还能让观众复盘。#头条创作挑战赛#之前范闲故意收了检蔬司戴公公的三千两,然后就被赖御史弹劾了。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辩论,才引出范闲“受贿”的深意。
历史的尘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闻

历史的尘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中国历史上,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立,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三大灾害之一。研究表明,蝗灾通常在旱灾之后发生,蝗虫吞食禾苗庄稼,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巨大打击。
国际茶日 | 不解之缘,当土耳其茶叶遇到中国龙井 - 天天要闻

国际茶日 | 不解之缘,当土耳其茶叶遇到中国龙井

5月21日是“国际茶日”。土耳其是全世界人均茶叶消耗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眼下,正值土耳其采茶季。里泽省位于黑海沿岸,这里降水丰富、山脉绵延。冬天厚厚的积雪覆盖茶树,而到了春天,融化的雪水就会滋养土壤,使生长出的茶叶保持稳定的风味。每年的5月中旬到11月初,都是土耳其茶的采摘季。传统的采摘方式是用大剪刀收割,...
特稿|揭秘徽州千年“谱牒” - 天天要闻

特稿|揭秘徽州千年“谱牒”

“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一卷卷泛黄的族谱里藏着故土的“根与情”,也藏着中华文明的代代传承。近日,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徽州文书“徽州千年宗姓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是安徽省首个入选该名录的项目。目前,全国入选该名录的项目仅17项...
历史不会忘记莱希 - 天天要闻

历史不会忘记莱希

伊朗总统莱希因直升机空难死亡令人不胜唏嘘。 莱希在2021年当选伊朗总统,在不到三年时间里,就做了很多大事,为伊朗战略转向保驾护航,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算是很好地完成了哈梅内伊的任务。 ....
2030年的智慧城市,什么模样? - 天天要闻

2030年的智慧城市,什么模样?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意见围绕总体要求、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全过程优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态以及保障措施等5个方面着力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数据局 财政...
6件珍贵文物,多和松江有关,他们直接捐了! - 天天要闻

6件珍贵文物,多和松江有关,他们直接捐了!

“松江的宝贝理应留在松江!”在日前举行的松江区博物馆接受捐赠仪式上,热心市民陆俊伟质朴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当天和他一起来到博物馆捐赠文物的还有郑旭华、封履宁、李益忠、梅亚民4名松江市民,博物馆工作人员认真聆听了每一名捐赠者和文物的故事,并为他们颁发捐赠证书。“在国际博物馆日和松江区博物馆开馆...
藩属国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为啥中国人不同情,反而还批评朝鲜 - 天天要闻

藩属国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为啥中国人不同情,反而还批评朝鲜

藩属国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为啥中国人不同情,反而还批评朝鲜.在历史的长河中,朝鲜半岛不仅仅是今天我们熟知的南北朝鲜,它曾是中国的藩属国,后来更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当朝鲜半岛从中国的影响中逐渐走向日本的控制时,中国人对此反应如何?是同情还是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