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岭山“红色讲古台”:87岁老交通员刘苏红讲述革命故事

2021年10月04日18:19:02 历史 1798

10月4日,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开展了一场意义深刻的“红色讲古台”。人们齐聚一堂,听老交通员刘苏红用客家话动情地描述交通员真实而艰苦的革命往事,现场学习大岭山红色革命历史,增强爱国爱党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大王岭,是东江纵队各个发展时期的重要活动地,是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质朴厚重的旧址、优美逼真的主题彩绘、风格突出的主题雕塑……大岭山镇大岭村全面升级改造后,已成为人气旺盛的红色美丽乡村,在今年国庆节假期期间更是游人如织。在当天的“红色讲古台”现场,刘苏红老人讲起了自己当年为游击队送信的革命故事,许多游客被吸引过来,静静地驻足聆听。

刘苏红现年87岁,党龄46年,是一名老交通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吴石娇的动员和带领下,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姐妹会”,主要为部队送情报等后勤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

东莞大岭山“红色讲古台”:87岁老交通员刘苏红讲述革命故事 - 天天要闻

“当年送信时我经常假装成一个打猪草的小姑娘,远远看到国民党的兵过来,就提前蹲在路边,开始打起猪草。那时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确保身上的信件安全,因为这关系到整个部队的安全。”回忆起革命时期的往事,刘苏红老人仍然激动不已。

“当时正值一个非常时期,敌人将周边的道路卡得异常严,我带着信件通过其中一个关卡的时候,一个国民党兵突然把我拦住,并搜我手中的篮子。”刘苏红老人回忆,在一次送信过程中,她机警地把信件从藏在篮子里改为卷起来藏在头发里,躲过了一劫。但这次差点丢了性命的经历却更加坚定了她的意志,她始终不放弃,一直坚持为游击队送信。

刘苏红老人不仅见证和亲历了那段光辉而厚重的历史,也乐意将这些历史和意志传承下去,她希望青年们能铭记过去的历史,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革命需要自己去哪里,自己就去哪里。如果没有人去送信,我们就会非常被动。”现场,刘苏红老人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革命时期的鲜活故事,以信仰动人,真情感人,将爱国爱党的情怀根植在每一个人心中。

“这位奶奶就是一本活的史书。”现场一名青年党员表示,循着老人的动情描述,就好像自己也经历了那段红色岁月,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英勇顽强、忘我牺牲的宝贵精神。

“这里就是一处新颖又鲜活的红色教育课堂!”一位带着孩子体验大岭山红色旅游的家长也表示,墙上的彩绘、路边的雕像,还有老奶奶讲的故事,让孩子在入景入情入心中增强历史认同感,加倍珍惜革命先烈们奋斗而来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练就过硬本领。

据了解,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大岭山全面铺开“红色讲古台”,让老干部和老百姓用平易近人的方言、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宣讲党的百年历史和大岭山的革命历史,不断提升宣讲的时代性、吸引力、感染力,引导党员干部青年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蒋幸端 通讯员:大岭山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冬庆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 天天要闻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点击收听:撰  稿:段  裕、叶  刚配  音:周  莉    1951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从驻新疆的一兵团六军选调干部组建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那个时候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正准备集体就地转业,很多指战员对新组建的人民空军心驰神往。六军十七师四十九团政委赵予征就是其中之一。赵予征趁着赵予征来...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天天要闻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国家博物馆日前举行唐末—五代、清、民国金银锭入藏仪式。左为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右上为清代“湖北盐厘局薛永升”五十两银锭,右下为民国时期官方造币厂生产的金锭。(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保留了船形锭的原始状态,使今人可以直观了解此历史阶段大宗商业交易的...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 天天要闻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新京报讯 据中国海警消息,作为海上禁毒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国海警局以“净海”“净边”“禁毒两打两控”等缉毒专项行动为有力抓手,以遏制毒品和制毒物品海上走私通道为主攻方向,重拳打击惩治涉海毒品犯罪活动。2019年6月至今,各级海警机构海上缴获毒品8.729吨(冰毒3.066吨、氯胺酮2.136吨、可卡因2.322吨、大麻0.778...
董卓,曾经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并没有演义中那么无能 - 天天要闻

董卓,曾经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并没有演义中那么无能

董卓,作为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军事人物,其形象在后世的文学和历史记载中往往被赋予了诸多负面标签。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尤其是《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书,可以发现董卓早年的形象与性格并非如《三国演义》中那般单一和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