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2021年09月09日18:47:03 历史 1463

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作为出身显赫的一代名流,张学良财产的庞大数额非常人可想。而他在离世之前对遗产的分配,在整个世界的舆论中引起过轩然大波

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 天天要闻

作为张作霖长子,张学良从一出生就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势力。坐拥数十万精兵的军事实力,也从侧面上佐证了他几乎富可敌国的经济实力。

相比财富而言,他藏品中那些珍贵的地理、历史、人文、军事资料及手稿,对那个年代的军事、历史研究更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是了解过往历史真相的重要内容

事实上,在张学良安享晚年的时候,也曾不止一次公开表示过对祖国的愧疚,尤其是对东北人民的愧疚。

因此如果按常人所想,这份遗产最有价值的处理方式是捐献给自己曾愧对的国家或地区,亦或是留给自己的子嗣后代。但张学良并没有这么做,他的遗产去了哪呢?

他捐献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那么,他为什么选择把遗产捐献给哥大呢?

一、张学良遗物归于美国“哥大”

将自己的遗产捐献给看似毫不相干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使得张学良在百岁之际再次登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如果说有谁最不能理解他的这种行为,当属国内的同胞。毕竟张学良在重获自由、公开遗嘱之前,也确实曾表示过对祖国、对东北人民的愧疚。

但如果因此就认为张学良会将遗产捐献给祖国,来满足这种愧疚,难免会显得有些过于一厢情愿。

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 天天要闻

对于戎马半生的少帅张学良而言,他有自由处理自己遗产的权利,无论外人如何评价,也没有人能够切身体会到他自己心中的那份顾虑。

张学良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安身立命,单纯从他为世人所知的行为来判断他的性情,未免会有管中窥豹的嫌疑。

他前半生最后一个高光点“西安事变”发生时,他本人也才不到四十岁,之后便经历了长达50余年的软禁,重获自由的时候已经八九十岁。

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 天天要闻

五十余年的软禁使得他对大陆的了解十分有限,而与蒋家人之间的龃龉和矛盾也意味着他不可能反手将自己的遗产送给蒋家人,而且其中大部分财富是他的爱妻于凤至所赠予。

而从他遗产的内容上来看,相比起于凤至赠与的财富,那些更有价值的显然是此前遗留下的各种资料与手稿。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他所居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因此很有可能受到哥伦比亚大学方面的照顾或是帮助,而在那个年代的哥伦比亚大学也确实具有良好的馆藏条件。

或许对于张学良而言,他更希望这些稀有的文献材料被妥当保存下来,在更合适的时候被公诸于世吧。

二、张学良赴美前拍卖藏品

“我这一辈子从来不看重金钱,更不看重财产。我在被蒋先生秘密幽禁中到处迁徙,丢掉了不少值钱的东西,惟独不敢丢掉这些书画、古董、文物,现在竟然拍卖了。在人世间,文物也好,书画也好,金银玉器也好,它们统统都是身外之物啊!”

西安事变之前的张学良热衷于收藏各类古玩字画,在遭软禁之后虽然几度迁徙,但藏品都一并跟随他且得到严密保护,可以说张学良的这些藏品跟随他走过大半个人生。

而在终于获得自由之后,1994年张学良赵一荻夫妇决定前往夏威夷居住。

由于这些藏品不能一并带去美国,又需要筹备高额的生活费、医疗保健费、高级宾馆租金等其他一应开支,因此张氏家族决定拍卖张学良的所有藏品。

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 天天要闻

但在拍卖之前,张学良决定将自己的藏书尽数捐献给台北图书馆。

而为了保证拍卖的权威性与公正性,拍卖活动委托了当时英国人在台湾开设的索斯比文物拍卖行。

张学良藏品拍卖会于1995年4月10日开始,开场时万人齐聚,会场热闹非凡、座无虚席。

其中以400万元台币起拍的宋朝宫廷御用画家谢园的绢本画作——《桃花》更是卖出了1500万元的高价,并以此成为亚洲文物拍卖中的首例。

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 天天要闻

除此之外,由于张学良与书画宗师张大千之间是密友的关系,后者在赠送张学良精品画作时往往亲自题字,用语优美且涵义深远,这也使得这批作品非常弥足珍贵,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多以高价买下这批藏品。

拍卖会结束之后,共计拍卖张学良藏品达207件,最终的成交金额达到一亿三千万元台币,比张氏家族的预期高出三到四倍。

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 天天要闻

但在拍卖结束后的张学良并没有因为收获巨额财富而感到高兴。

以他的身份,金钱与财富对他而言仅仅只是数字。事实上,张学良在遭软禁期间,在向蒋介石写信索要生活费时曾感叹过自己生活质量的下降。

但即使是在生活质量下降的情况下,他所抽的一支雪茄都顶的上当时四口之家中产阶级家庭一周的生活开销,而这样的雪茄他一天要抽20-30支。

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 天天要闻

拍卖会结束后,毫无兴奋之情的张学良默然良久,对家人说了“我这一辈子……它们统统都是身外之物啊!

对于即将到达期颐之年的张学良将军而言,纵然他走过戎马坎坷各半生的生命历程,然而故人大多已逝,风流早也不再,在那个时候,他就只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

三、遗物捐赠的其他方案

事实上张学良在决定遗产去留时有众多选择,无论是捐给大陆、台湾或是留给家人均可,但他偏偏选择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这其中自有他的难言之隐。

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 天天要闻

最简单的做法当属捐给台湾当局。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后台湾姓“蒋”,而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的关系称得上错综复杂,无论是中原大战还是西安事变,蒋介石均是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才获得了张学良的支持

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甚至是以军事力量强逼蒋介石实现了国共二次合作。这种做法虽然是出于民族大义的考量,但却违背了蒋介石自身的想法,同时也使得蒋介石颜面扫地。

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 天天要闻

而张学良也因为西安事变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除了丧失“东北王”的身份地位,还遭到了长达五十余年的软禁

张学良深深的明白:蒋介石只要还在世一天,他便一天不能获得自由。而事实远比他预想的更加残酷,在蒋经国去世之后,张学良才终于获得了久违的自由。

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 天天要闻

那么或许将遗产捐献给台湾当局,能为子嗣后代换来更好的发展条件或是庇佑?

并不,且不说蒋经国去世后台湾当局不再姓蒋,单就少帅张学良的性格作风而言,虽不像其父张作霖那般强硬,但也有自己的骨气。要他咬牙忍受软禁数十年的奇耻大辱,他是万万不会做的。

所以不将遗产捐给台湾当局,其实称得上情有可原。

四、那么为什么不捐给大陆?

或是用于造福自己当年的领土东北?毕竟他自己也表达过对祖国的亏欠与愧疚。

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 天天要闻

软禁的日子并不好过,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遭软禁期间曾在国内多地辗转,脚步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贵州,并最终沦落到台湾。

软禁对于张学良这样身份的人而言,无异于普通人的入狱囚禁,仅仅能保证基础的生活质量,想要与外界通信是万万达不到的。

因此张学良对大陆变革的了解十分有限,而长达五十年的软禁也使得他与大陆的生活脱节。

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 天天要闻

而从张学良本人的生命历程来看,无论是年轻或是年长,他都不曾经历过物质条件短缺的生活,即使是软禁时期生活质量下降,也并不出自他本人的意愿。

如果说他与大陆方面完全没有过接触显然有失偏颇,但要说这种接触的程度能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却也远远不够。

所以他对祖国有愧的想法固然毋庸置疑,但这种愧疚的指向与程度却只有他本人知道。

虽然愧疚,虽然毫不掩饰自己想要重返故乡落叶归根的想法,但他并不了解大陆对他的态度,也不知道自己的回归或是捐赠会面临怎样的结局。

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 天天要闻

何况他在真正重获自由时,已经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再经不起太多的折腾。

五、不然,就留给子女吧?

这种处理方法完全合乎情理,但却又最有风险。

遗产的数额与价值是巨大的,如果张学良在世,凭他的身份与社会影响力完全能够捍卫财产的安全。

但他的家人、子女,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很难达到与他本人相同的高度。“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张学良不会不知道。

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 天天要闻

而对于一生坎坷的张学良而言,在整个世界的时局开始趋向于和平与稳定之后,他也能够看到理想中的太平盛世。

对自己的子女并无过高要求,他只希望他们能够平安生活,不像他自己那样被时代推着、身不由己地前进。

或许在张学良的认识里,让自己的后代回归平凡,就是对他们最大的馈赠。

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 天天要闻

而在张学良的遗产中,除了于凤至留给他的财富之外,还包括很多的艺术品和档案手稿,其中各类档案手稿的重要性与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这些内容务必要得到妥善的保管。既然交给台湾、大陆不满足自己的心意,而子女又不具备保管这些遗产的条件和能力,那么交给可靠的第三方,或许就是最理想的选择。

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 天天要闻

所以他把它们捐献给了哥伦比亚大学。

尽管这一做法在现在看来实在是有些天真,但无论是相信蒋介石才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还是西安事变后再次相信蒋介石交出兵权接受软禁,这位少帅的哪一次决定中又没有“天真”的影子呢?

六、吉林档案馆接收张学良遗存档案资料

2006年的12月7日,恰逢西安事变的70周年,同时也是张学良将军诞生的第105年。

在那个寻常的冬天里,王旗女士向吉林省档案馆捐赠张学良先生部分遗物的仪式正式进行。那次捐献为我国民国历史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档案资料。

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 天天要闻

王旗女士在张学良将军去世后作为中方代表处理其后世,在经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波折之后才争取到张学良的一部分遗存档案资料。

当时是有很多人了解到这一情况的,并通过各种方法想要得到这些资料,但王旗女士最终决定将这些资料捐献给吉林省档案馆,让资料回到它们应当存在的地方。

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 天天要闻

这次捐赠的档案资料多达15箱,而且其中的资料大多数已经被张学良整理过,在内容上包括人物资料、图书、剪报等内容。

这些捐赠的资料如今已经可以从吉林省档案馆的官网上查询到,资料的内容不仅为研究张学良此人提供了全新的参考,也为近代历史文化及大事件真相的揭露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而从这些资料中,更能体会到张学良将军真挚而深切的、想要落叶归根的渴望。

少帅张学良的一生是令人唏嘘的一生,每每提起总让人不免嗟叹不已。

作为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的前半生不仅风光无限,还伴随着数不尽的辉煌与荣耀。

而在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却度过了被囚禁的大半生,在终于恢复自由之身时已是89岁的老人。

对于张学良而言,在夏威夷度过的最后几年,是他人生中罕有的“不为谁而活”的自由时光

张学良临终前,为何不将巨额遗产捐还大陆,而是送给美国? - 天天要闻

张学良的是非功过很难给出一个中肯的评价,不可否认他在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确实促成了国共两党的二次合作,但因为各种原因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同样在后世饱受争议。

百年风流,功过难断。

其人已逝,其心可鉴。

编辑:搁浅

责编:thalia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辣汤早新闻 | 最新缴费提醒;淮海战役纪念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 天天要闻

辣汤早新闻 | 最新缴费提醒;淮海战役纪念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早上好今天是2024年5月19日 农历四月十二 星期日下面小编带大家走进今天的《辣汤早新闻》今日天气今天晴到多云南到东南风4到5级气温20℃到34℃徐州要闻2024年淮海经济区青少年U系列篮球联赛在徐州盛大开幕5月18日,2024年淮海经济区青少年U系列篮球联赛在徐州工程学院体育馆盛大开幕。吸引了无锡市、临沂市、淮北市、昆山...
铜川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 天天要闻

铜川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强调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随着博物馆事业持续发展,博物馆教育、研究职能进一步发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铜川博物馆作为综合性博物馆,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推动文物资源活...
庆余年2:看懂范闲的两大冒险动作,才明白庆帝为何不杀他 - 天天要闻

庆余年2:看懂范闲的两大冒险动作,才明白庆帝为何不杀他

范闲意外当上了监察院一处处长。从北齐返回途中,二皇子派人要杀范闲,情急之下,范闲假死,骗过了所有人,包括庆帝。当听到“噩耗”,庆帝甚至连鞋都没穿,就跑到大殿专门听侯公公的汇报。然而事实上,范闲根本没死。没死就是假死。假死就是欺君。一直以来,欺君之罪,是死罪。
国际博物馆日,一群光谷青少年走进明楚王墓考古遗址公园,品读历史文化 - 天天要闻

国际博物馆日,一群光谷青少年走进明楚王墓考古遗址公园,品读历史文化

极目新闻记者 胡长幸通讯员 吴怡蓉 黄志鹏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当日上午,东湖高新区关工委联合青志协、明楚王墓文管所组织湾郡社区30多名青少年走进武汉龙泉山明楚王墓考古遗址公园,开展历史文化研学活动。活动当天,孩子们在遗址公园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一路上探寻婆婆树、龟碑...
AI重现!原来“辛追夫人”长这样 - 天天要闻

AI重现!原来“辛追夫人”长这样

记者从湖南省博物院获悉,“辛追夫人”3D数字人形象5月17日首次公开发布,分别为年龄约35岁的全身坐姿版和50岁左右的头部形象,它以上世纪70年代马王堆汉墓“辛追夫人”出土时的头部扫描X光片为主要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