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李小龙的成功,中国功夫开始在全世界变得家喻户晓,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中国功夫并没有发展的很好,尤其是轻功,几乎已经到了“失传”的地步。
在我国的无数影视剧中,轻功都有着非常重的戏份,铁掌水上漂等独门绝技也一度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为何如此厉害的轻功,发展到今天却难以见到,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
轻功的真相
作为一门几乎违反科学定理的功夫,轻功早已被各大影视剧所“魔化”,在很多人都印象中,轻功是可以“飞”直接画上等号的,在一些民间记载当中,轻功几乎无所不能,飞檐走壁只是基本操作,甚至可以不借助任何物体直接在天空当中飞行。
也正是因为轻功经过了“魔化”,所以大家对轻功有了很深的误解,以至于见到真正的轻功时,却进行了否认,那么如何才能正确的对轻功有一个认知呢?
其实轻功不但真实存在,而且是有历史记载的,关于轻功的两个历史记载,分别来自于《北史》和《隋书》当中。
在《北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一个叫做沈光的人掌握了一门绝技,他可以直接爬上一根没有任何支撑物的竹子之上,并且在上面辗转腾挪也可以保持稳定,颇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
而在《隋书》当中,又记载了沈光了另外一个本领,一日,他来到一处寺庙当中,突然发现寺庙的幡竿上,用于固定幡面的绳子断裂,面对这种情况,没有一个人可以修复。
当时那种情况,只有两种修复方式,一种是将幡杆放倒,将绳子修好后再立起来,但这样过于麻烦,而且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另外一种方式就是由人爬上去重新系好绳子。
这种方式说来轻巧,可实际操作难度非常高,整个寺庙没有一个人敢爬上去,知道这个情况后,沈光二话不说用嘴咬住绳子,双手握住杆子就爬了上去,像一只猿猴一样灵巧。
系好绳子后,沈光没有原路返回,而是直接跳了下来,根据幡竿的高度来看,沈光跳下来的高度起码有四层楼高,可沈光跳下来却一点事都没有,还获得了“肉飞仙”的称号。
从这两个记载可以看得出来,古代的轻功是的确存在的,但和影视剧中的“飞天遁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他并不是一种“魔法”,而是一种功夫,功夫是无法脱离自然规律的。
现实生活中,真正的“轻功”其实并没有失传,例如有的杂技演员,可以直接跳在鸡蛋上站稳,但鸡蛋并没有踩破,有的民间高人可以在一个呼吸的时间徒手爬上二楼,这些也是轻功的一部分。
不过遗憾的是,现代社会中轻功虽然没有完全失传,但也接近于消失,而他消失的原因,也值得后人所反思。
轻功的“失传”
为何在各类无数不断发展的今天,轻功却渐渐落寞,甚至消失在了大家的视野当中,有非常多的原因。
练习人数少是主要原因,每一项武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参与的人数,就像是国外的武术类型:拳击、跆拳道等,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大量的参与人数,但轻功则完全不同,现代人对他几乎没有任何需求。
如今已知的轻功练习者除了为数不多的民间高手外,只有武当的道长和一些少林寺的僧人外,几乎没有任何人去练习,即使他们练到了很高的水准,也很难将轻功给推广出来,久而久之,轻功自然慢慢就失传了。
轻功的失传和我国古代武术的“规矩”有很大的关系,在我国的古代门派中,对于徒弟的挑选十分严格,即使一些功夫高手的身后有数百位弟子,但能够得到真传的也许只有两三个人。
轻功比起这些拳法来说,收徒的标准更加严格,有时候一位师傅一生只收一个徒弟,这种传授方式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极其容易失传,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民国时期的燕子李三。
作为民国时期名声最大的盗贼,燕子李三有一项成名绝技,那就是随意改变自己的体重,他可以瞬间轻如鸿毛,走在纸上都不留下脚印,也可以重若磐石,几个大汉合力也抱不动他。
当时燕子李三来到一家饭店吃饭,点名要了店里的名菜烤鸭,一口气足足吃了三只烤鸭,一只烤鸭有九斤重,再加上面饼等配料,有差不多三十斤的分量。
可是在结账的时候,燕子李三却声称他只吃了一斤的烤鸭,这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不肯让出半步,最后燕子李三提出了解决方法,那就是给他称体重。
结果在称体重的时候大家发现,燕子李三整个人都不够三十斤,让那家饭店的老板只能哑巴吃黄连,免了燕子李三的这顿饭钱,从此燕子李三一战成名,他的轻功也变得家喻户晓。
燕子李三的轻功在民国时期无人不服,也曾有多人拜师,可燕子李三从不收徒,最后在临死之前有了收徒的想法,但奈何他此时能够传授的也只有口诀,无法做出示范,最后燕子李三的轻功遗憾失传。
不过归根结底,轻功这门功夫的消失,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失去了作用”,在早期,轻功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个是为了赶路,一个是为了能够在对敌的过程中更加灵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交通工具从早期的马发展到了飞机、动车等,没有人需要用轻功进行赶路,即使走路的人也很少,自然也就不会去花大把的时间来练习这门武功。
在对敌方面,我国民间早已禁止民间擂台,在专业擂台上也有很大的空间限制,轻功完全无法施展,所以练习轻功的人越来越少。
也许在多年前,轻功真的可以做到飞檐走壁如履平地,但现代社会早已没有了这项需求,存在及合理,轻功的消失,表明他的需求性也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