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来讲,李世民可能不是一位好人,但他绝对是一个好皇帝。从道德、做人方面来讲李世民做得确实不地道,甚至是无“德”。
当他决定杀死他亲兄弟、亲侄子的时候就已经没有道德可言了,就不说霸占李元吉的老婆和逼迫自己的亲爹退贤让位了,而李世民在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他成为了一个为了自身利益不断做出人伦下线的人。
但是如今的我们可以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评价它了,我们就不难看出李世民其实是一个难得的皇帝,也就是他开创了贞观之治,为以后武则天当皇帝当的安稳,用文学的表达方法就是为大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朝从以武立国到后面的李世民登基之后,于是就命尉迟恭、李绩等将军来讨伐周围的小国家,而且还北据匈奴,可以说他开创了一个盛世。唐朝从建立起到灭亡,可以说在对外战争方面根本没有怂过谁,只不过一切的一切都是大唐的自身的问题导致的。
如果是儿子不争气那么当爹的愁得慌,如果是儿子都争气,那么当爹的手心手背都是肉,江山只有一个,当爹的也很难做抉择。
所以大唐的盛世的基调都是李世民所搞起的,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和自己的兄弟李建成争夺皇位呢?
兄弟要不要算一笔账
如果是儿子不争气那么当爹的愁得慌,如果是儿子都争气,那么当爹的手心手背都是肉,江山只有一个,当爹的也很难做抉择。
在古代嫡长子是具有法定的继承权的,而李建成本身作为嫡长子,所以不出意外皇位就是它的了,但是不出意外那必然要出意外了,因为他有个弟弟叫做李世民……
但是要说在当时李世民要比李建成要强的话,那么打死都不相信,无论是资源方面还是人脉方面, 李建成必定是嫡长子呐。李建成那可是内定的人物,李世民又拿什么来和人家比?和自己那名正言顺的哥哥来强夺继承权,当李渊眼瞎,要知道当时的制度就是很严格了,毕竟是封建时代,名不正吐沫星子都能淹死他。
所以李世民在当初根本就没有和李建成强夺皇位的想法,但是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李世民是被安排在“征服天下”的岗位上了,而李建成呢,在当时被李渊给安排到身边,就已经开始学习帝王之术了。
所以当时的李渊想得很好,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一文一武两兄弟齐心岂不乐哉?但想法和美好,现实很骨感。
李世民那可是统兵打仗的天才,早在十几年的时候起兵的时候,就屡战屡胜。李渊看见之后,只能不断地通过封赏官来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支持。但是你顶不过人家优秀呐,所以到后来李世民已经以及成为满级大佬,爵位都封到极点了,这就让李渊很惆怅。于是,李渊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不是能干嘛,再让李世民兼任其他官职。
但李世民默默地说了一句,哎呀,满级大佬欺负新手玩家了,这样李世民干得越来越多,而且手上的权利也越大越大。慢慢的李世民心态就发生了转变,凭什么我任劳任怨干了那么多,权利也那么大,而李建成一天什么也不干,这不就是工具人,为自己亲哥哥打工吗?
亲兄弟明算账,算不明白干一架
这种情况到了李渊当上皇帝之后,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并没有任何的缓解,反而还越来越大,就拿着李世民的一句话来说:“他酿的,这皇位我是给你打稳了”,就这种情况下,李建成想了想自己都是要当皇帝的人了,虽说我弟的功劳很大,但是天下都是我的了,要不公开挖李世民的手下吧,嗯…就那个尉迟恭吧。
逸鸽觉得李建成完全就是膨胀了,在没有继承皇位的时候,就公然地挖李世民的墙角,而且挖的还是尉迟恭。就相当于有一天大家都在开会,这是李建成走了出来,直接指着李世民的大脸说道,你这条胳膊很粗我要了,就是这种感觉。
但李世民也没有闲着,在武德七年的时候,就在地上挖个坑,来诬告太子勾结了但是的边疆将领要起兵谋反。总是这兄弟两人的帐是算不明白了,来吧拔刀吧。(主要是但是李建成还和李元吉一起想要撸掉李世民的兵权)
而李世民做了一个他此生最重要的决定,买通了李建成手下的常何,可以说一个小小的玄武门守将常何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命运也不为过。
当然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然而就这么一个李世民,却在李建成墓中出土的短短55字的墓志铭却让如今所有人都大为吃惊。
也就是这55个字,让我们看出了李世民的为人。
当然大家看不懂,但反应过来的意思就是李建成死于何年,又葬于何处。关于他的生平却并没有介绍。正如同“我轻轻的来,又轻轻的走,毛都没带留的……”
所以从中我们就能看出李世民的人品,世人不是傻子,无论是不是贞观之治就是你李世民给李建成和李渊看的,看我能做那么好。在之前对于逸鸽来说,无论从人品来说还是在成就上功过相抵吧。但是就从短短的55字的墓志铭上,我看出了你心胸狭窄……
当然,逸鸽不才,这仅仅是个人的看法,还是那句话还是那句理,“功过是非,自有后人决断”。那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