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来临,又到了吃小龙虾的季节了,每当夏日来临,小龙虾便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宠儿,不管是正餐还是夜宵烧烤,人们都喜欢来点小龙虾。
但是我们在吃小龙虾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个疑惑:那就是小龙虾的头到底能不能吃?
有人说可以那是虾黄,但是也有人说不能吃,那是吓屎,那幺小龙虾头里面的黄色物质到底是虾黄还是吓屎呢?
很多人分不清,没搞懂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困扰着无数食客的难题,以后别乱吃了。
一、小龙虾头里面到底是"虾黄"还是"虾屎"?
要解开小龙虾头部的谜团,首先需要了解其内部结构,小龙虾的头部并非单一器官,而是包含了多种组织和器官的复杂结构。
当我们剥开虾头,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团黄橙色的物质,这通常被称为"虾黄",实际上,真正的"虾黄"主要是指雌虾的卵巢和肝胰腺。
卵巢呈现鲜艳的橙红色,肝胰腺则呈淡黄色至深黄色,这两部分组织富含脂肪和蛋白质,味道鲜美,是许多食客追捧的美味。
然而,头部还隐藏着容易被误食的部分:虾胃和虾肠。虾胃位于头部前端,与口器相连;虾肠则是一条贯穿头尾的细管,内部常含有消化残渣。
区分可食与不可食部分的关键在于颜色:鲜艳的黄橙色通常是可食用的肝胰腺或卵巢,而暗绿、黑褐色或硬质的部分则不能吃。
二、营养与风险并存
小龙虾头部确实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尤其是被称为"虾黄"的部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如锌、硒等。
然而,头部也是潜在风险的集中地,小龙虾的肝胰腺作为解毒器官,可能积累重金属(如铅、镉)和环境污染物。
如果想吃小龙虾的头,想吃虾黄,那么建议大家,要选择来自清洁水域、规范养殖的小龙虾,虽然小龙虾的头可以吃,也应控制分量,且不宜频繁食用。
三、小龙虾的食用指南
1、小龙虾挑选技巧:
优质小龙虾外壳呈鲜红色或深红色,坚硬有光泽;腹部洁白,无黑斑或淤泥;活动能力强,反应敏捷,相比之下,外壳发黑、腹部脏污或有异味的小龙虾品质较差,头部食用风险更高。
2、小龙虾的清洗技巧:
首先用清水冲洗2-3次,去除表面污物;然后浸泡在淡盐水中30分钟,促使吐沙;使用小刷子仔细清洁腹部和鳃部;最后剪去头部前端约1/3部分,连带去除胃囊,保留后方"虾黄"。
3、小龙虾的烹饪技巧:
烹饪过程中,高温是保障安全的关键,务必确保小龙虾完全煮熟,外壳变红,内部温度达到70℃以上并维持5分钟,这可有效杀灭寄生虫和致病菌。
四、饮食文化差异
小龙虾头部的食用习惯呈现出有趣的地域差异,在中国,湖北、江苏、浙江、上海等传统消费区常有"嗦虾头"的饮食习惯,认为虾黄是精华所在。
而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比如北京,郑州,长春等地,人们则不喜欢吃小龙虾的头,普遍丢弃头部,只吃虾尾部位。
了解小龙虾头部的真相后,我们不必对"虾黄"避之不及,也无需盲目追捧,在确保小龙虾干净卫生的前提下,喜欢吃虾黄就可以多吃一点,如果不喜欢那就不要去吃,自己怎么喜欢怎么来,这才才是明智之举。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点赞点推转发走好运,愿你有始料不及的运气和突如其来的欢喜。
本文由餐饮新纪元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欢迎留言评论,收藏与转发,你的每一条点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餐饮新纪元全网文章阅读量突破5亿,如果你对餐饮业感兴趣,热爱美食,喜欢创业,有想法有梦想,那不妨关注我们,每天带给你不一样的视角解读餐饮创业、分享美食。
有更精彩的观点讨论,欢迎大家私信我,图片来源于网络配图,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