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在记忆最深处
——记老家芝麻焦馍
文:王明见
亲友来访,给我带来一份礼物——河南刘新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焦馍。我也不客气,当着朋友的面就打开包装掰开一块,一口咬下去那种酥、焦、咸、香的美好气息一下子唤醒了老家芝麻焦馍留在脑海里最美好的记忆:
小时候新芝麻收获后,一年四季难得吃一顿好面(麦子面)的我家,母亲总要给我们烙一回芝麻焦馍。母亲从面缸里舀出一点小麦面粉,加盐,掺入收拾干净的芝麻,和好了面。然后从案板下掂出鏊子,父亲到屋角拿三块砖,在厨房一角或院里支起鏊子,点一把麦秸,不一会儿,鏊子就热了。
母亲把手中小擀杖轻巧地一推一拉一旋,荷叶形的芝麻粒圆面片儿就成了。她挑起面片儿,在鏊子上摊开烙,翻两三番的工夫,馍就熟了。待馍熟了之后,母亲把馍放在鏊子周边慢慢烘烤,直至烤焦,焦黄可口的“芝麻焦馍”就做成了。
吃的时候舍不得大口吃,轻轻咬一口,或掰一小块入口,细嚼慢咽,品尝回味,满嘴都是香味儿。
吃着焦馍听父亲讲辈辈传下来的芝麻焦馍故事,更是我一生中最温暖的回忆——相传,很久以前,豫东周口商水一带有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十分贫苦,只好让女儿给财主家当做饭的粗使丫头。这一年又逢荒旱,家里揭不开锅,母亲年老病弱,眼看要饿死。女儿想出一个办法,她以回家照看母亲为由,常常和罢面顾不得洗手就往家跑,到家后把粘得满满的两手面疙痂洗下来,给母亲烧半碗面汤,让母亲充饥保命。
娘的命是保住了,可老天爷不知听哪路神圣奏报,说是这个恶女竟让亲娘喝自己的洗手水,便发下玉旨,于六月六日雷劈不孝女。
她家的灶王爷在梦中把这一凶信告知了母女二人。尽管母亲每天都跪在当院对天磕头辩冤,还是无济于事。
六月六这天近午,果然是阴云压顶,电闪雷鸣,女儿只好到院里受死,母亲几次三番扑到女儿身上,要替下女儿,最终被女儿锁进屋里。母亲隔窗看着跪在当院等死的女儿,呼天抢地,痛不欲生。
午时即到,雷神就要行刑,可他睁眼一看,不敢,女儿浑身上下爬满了蚂蚁,如此行刑,会伤害很多性命,有违天条,自己会由此获罪。
几经犹豫,午时已过,雷神只好如实面奏玉帝,玉帝心中暗自庆幸,蚂蚁护卫此女,内中必有冤情,于是让太白金星细细访查,方知此乃孝女孝举,不但赦免罪刑,还命龙王为孝女布雨,以示嘉奖。
自此,周口商水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安居乐业。
蚂蚁为何救孝女一命?原来,女儿每天带着两手面疙瘩回家,开院关院门的时候,难免把面嗄巴碰落地上,地上的蚂蚁屡屡受惠,当然感恩不已。一旦知道雷神要劈恩人,自然就踊跃护卫。
蚂蚁救了姑娘,老百姓感恩小蚂蚁的善举,把六月初六定为蚂蚁生日。六月六,家家烙焦馍,还有人揉碎焦馍,专给蚂蚁享用。
现在想来,这些民间故事、传说,在商水大地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宣传了“孝道文化”、“亲情文化”、“向善文化”、“珍爱生命理念”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宝库。
芝麻焦馍味道精美,走亲访友嚼上一片,邻里更加和睦,亲情更加浓烈。一张薄薄的芝麻焦馍,展开的是一幅温馨和谐的乡情风景画,弹奏的是一曲淳朴厚重民风歌。
如今,虽有了很多方便快捷食品,但我们商水人依然钟爱芝麻焦馍。每隔几天就要烙一些,健胃消食、酥香可口,既休闲又保健,还让人回味童年的味道,享受文化的传承。
芝麻焦馍,制作简单,虽是小食品,却是小食品中的上品美味。
芝麻焦馍,色泽美观,形状圆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芝麻焦馍耐储存,不霉变,既是日常食品,又是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芝麻焦馍由麦子、鸡内金等制作,不仅易于消化,还可以医治小儿积食、老人厌食等肠胃疾病,是老弱妇孺的生活必需,也是中国人生存智慧的体现。
商水人刘建新已经把芝麻焦馍规模化经营,借助于当今的一些科技手段,真空包装,行销四海,成为一张很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名片。朋友送来的芝麻焦馍正是刘建新创立的“河南刘新食品有限公司”主打产品,我为家乡的芝麻焦馍能走出中原走向四海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赶到由衷欣慰。
如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芝麻焦馍这种古老的美食又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必将把我们的日子点缀得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王明见,商水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周口市作家协会理事,有长篇小说《三岔口》、故事汇编《商水地名故事》等书籍出版,另有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散见于海内外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