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对于数学来说,假期的复习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
一年级寒假期间,数学自始至终完成的任务是——复习上学期内容,对下学期的学习帮助很大:前两个月学习很轻松,孩子每天不到10分钟完成作业,还有余力进行拓展练习。
看课本的编排,不难发现:新的知识需要用旧的知识去理解,学过的内容后续还会不断被考查和应用。任何一个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都可能像“滚雪球”一样,造成问题累积,给后续学习进度拖后腿。
一年级下学期,存在的薄弱环节还有不少,像计算、部分应用题的理解等等,需要利用假期加以复习巩固,以便做到和二年级学习无缝衔接。
复习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聚焦重点和难点即可。
计算能力:熟能生巧,减少失误
一年级下学期,学习笔算后,孩子总是不习惯列竖式,每次测试都错十几道题。经过一个多月的纠错、强化训练,才逐渐养成习惯,出错率明显下降,但有时候还是出现小马虎。
加减计算是数学的基石。二年级要学习的乘法和除法,本质分别是同数连加、同数连减的简化。加减运算的熟练度,直接为乘除法的理解和运算铺平道路。
学完乘法和除法以后,面临的就是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扎实的加减法基础自然不可或缺。
所以,假期一定要重视计算。
1、养成每天进行计算练习的习惯,目标是培养耐心、细致的态度,最终达到熟能生巧,最大限度降低计算错误率。
2、 20以内加减法相对简单,不必大费周章。重点应该放在两位数加减法及混合运算上。
3、为避免单一练习带来厌倦情绪,并提升解题灵活性,建议选择题型多样的练习资源,包括口算、笔算、比较大小、判断对错、游戏形式等等题型。
在网上找电子资源,或者购置专门的练习册都是不错的选择。
应用题理解:突破关键词,把握本质
经过一年的学习,应用题中的“一共、还要、还剩”等常规关键词,孩子已经逐步理解,但是换个说法可能会犯糊涂,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还要进一步加强理解。
比如下面几道题:
1、一根彩带长60米,第一次用去25米,第二次用去15米,剩下的彩带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孩子很容易犯的错误是,跳跃式读题,看到“剩下”两字,就用总长减用去的部分60 - 25 - 15)。
这道题不是问“剩余多少”,而是问“短了多少”。“短了多少米” 实际就是 “总共用去了多少米”(25 + 15 = 40米)。需建立“用去=缩短”的联系。
2、学校有90根跳绳,一(1)班借了34根,一(2)班借了28根,两个班一共借了多少根跳绳?
孩子一看这样的题就抓瞎,根本不去找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而是看到3个数就想全用上,甚至用总数减去某个借数。
其实这类题找对应关键词就行了,问题是“一共借了多少”,需要的条件就是“借了的数量”,重点在“借了”,和总数无关。
类似的关键词还有“吃了、拿走、读了、看了、用了”等等,就是“消耗”掉的意思。
求一共消耗掉多少,就看每次或不同的人分别消耗多少,然后把对应的数据加起来就可以。
我们可能觉得很简单,但孩子却不理解。需要我们摆放实物,或者利用一些生活场景,让孩子有直观真实的体验,才能逐步深入理解,千万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
3、每盒装8个皮球,25个皮球可以装满几盒?
这类题型课本上至少有4题,孩子会做课本上的题,稍微改变放到试卷上又不会,说明对“几个一组能分几组”的本质理解不透。
这类题却恰恰是二年级除法学习的基础。
还需要借助实物操作,(如分小球、分糖果),让孩子直观感受“按固定数量分组”的过程。
4、买3箱水,每箱9瓶,一共买了多少瓶水?
孩子看到“一共”两个字,就写成3+9=12。
孩子没留意,3的单位是箱,9的单位是瓶,两个不同的单位不能加在一起。
这道题的核心是理解“3箱”表示“3个9瓶”,即 9 + 9 + 9。
这也是乘法的雏形,同样需要实物操作(如摆出3堆,每堆9个物品)来建立概念,扎实理解。
解决难题的能力:建立信心,主动思考
在过去的学习中,发现孩子面对难题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主动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的动力,往往是直接放弃。
其实很多看似很难的题目,只要静下心来多读几遍题,圈画关键信息和问题,尝试画图或摆实物,就能找到突破口。
成功解决难题的过程,能让孩子真切感受到自身能力的成长,从而建立“我能行”的强大自信心,这种信心是持续学习的核心动力。
但因为时间限制,孩子还没有充分体会到解题带来的成就感,正好利用假期时间充裕的优势,重点培养孩子解决难题的信心和能力。
计划使用《5星学霸》练习册(一年级下)。这本练习册分为练速度、练准确率、练思维三层设计,题型灵活,能有效锻炼孩子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思辨的能力。
一年级下学期,孩子已经完成了第二单元,每次都有三分之一的题目做错。因为时间不够富裕,怕影响后续的学习情绪,就搁置没做。
孩子已完成一年级下册学习,基础知识相对扎实。这个时候利用已有知识去挑战难题,难度相对合适,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培养解题自信了。
写在最后:
假期是查漏补缺、巩固提升的黄金时期。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一份数学复习计划,夯实计算基础,突破理解难点,锤炼解题思维。这不仅能为新学期的学习扫清障碍,更能让孩子以更从容、更自信的姿态迎接更高阶的数学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