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今年一位高考女生查分时的场景,曾让无数人动容:总分288分,数学仅22分,英语30分,可视频中的女孩却笑靥如花,一旁的母亲更是温柔安抚:“乖乖,妈妈打心底里高兴,只求你往后健康快乐。”
这温情一幕连人民日报等官媒纷纷转发,全网都在赞美这家人“内心强大”“摆脱唯分数论”“传递松弛感教育观”。
视频点赞迅速突破百万,评论区堆满感动与祝福。
但谁知道这热还没有散去,一场直播彻底撕碎了这层温情滤镜。
01
迫不及待的带货
令所有人没有想到,就在查分视频引爆全网的当晚,镜头里羞涩的女孩与母亲,竟熟练地坐在了直播间镜头前。她们侃侃而谈高考分数,回应网友关切,两个人都神情自若,一点都没有新手的生涩。
所以之前是在立人设?
敏锐的网友马航开始深扒,竟然发现一个精心策划的流量局浮出水面!、
女孩的母亲“兰姐来了”,竟是一位深耕抖音两年多的探店博主,粉丝超十万,商业推广视频累计发布3000多条。
而女孩自己也在高考前早早布局,建立了内容营销账号,视频制作手法专业相当老练。
此刻,那个被全网心疼的“288分女孩”,在账号粉丝飙升至1.6万后,竟然火速开启了直播带货。直播间里,高考话题成了引流背景板,推销衣服、零食竟然都才是重头戏。
这无缝衔接的操作,让网友直呼“吃相难看”“被当猴耍”。
02
价值观的扭曲
曾被奉为“教育清流”的家庭,一下子就成了成了众矢之地。那句“不图你考多高,只求你健康快乐”的温情告白,反而在赤裸裸的商业变现面前,显得尤为刺耳。
连曾转发视频表达支持的人民日报,也悄然下架了相关内容,这应该算是“无声胜有声”。
当一个高考仅288分的学生,凭借“低分”噱头迅速收割流量、变现获利,甚至获得官媒最初的背书,这无异于向年轻人宣告:十年寒窗苦读,不如一朝炒作成名。
如果“考得差反而能当网红赚快钱”成为可复制的成功路径,谁还愿意在书山题海中艰难攀登?
这并不是一棒子打死了直播带货作为新兴职业的正当性,但更不是鼓吹“唯分数论”。问题核心在于“288分”成了她们精心设计的流量密码和牟利工具。她们消费的不仅是公众的善意,更是社会对教育公平、奋斗价值的朴素信仰。
反观同样高考的扁担女孩,从头到尾都没有利用视频进行炒作,哪怕分数出来,老师也是直接回复希望不要打扰她,无论分数出来后记者怎么追问都不回答,更是有人提出要资助,找她带货,都被她拒绝。
据说,现在的扁担女孩暑假期间在一家餐厅里打工,为自己赚接下来的生活费和学费。
我们其实并没有去提倡“苦”,而是从小的方面讲,网友生气的是“被欺骗感情”,但从大的讲,这种事情吐过被效仿,后果不堪设想。
设想一下,如果有学生想“立人设”,在中考、月考甚至日常测试中刻意考砸,只为炮制“学渣逆袭”的剧本博眼球、引流量,教育的神圣性将被彻底消解,严肃的升学评价体系也会沦为闹剧。
当“读书无用”“出名要趁早”这种极端案例被放大,伤害的是整个社会对知识价值的认知根基。
一个良性的社会,本身就应该对芸芸众生保持宽容。低分考生同样有权利选择多元的人生路径,直播带货也是凭本事吃饭的合法职业。多亿,公众愤怒的根源,压根不是女孩考了288分,而是这个家庭将这分数当作一场流量生意的垫脚石,用精心伪装的“平凡”与“快乐”,透支了整个社会的信任与善意。
流量时代,眼球经济当道,但任何试图将教育成果异化为流量快消品的行为,都是在动摇社会的根基。
当高考分数都能被明码标价包装贩卖,我们守护的最后一道公平防线,还能坚持多久?[给你小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