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实施三周年,三年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不断解锁教育新范式。
在高中数学课上,“ai教师助手”将三角函数的知识点拆解为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学生每答一题,系统会自动分析薄弱点,推送针对性练习。
不仅是教学助手,“ai教师助手”还能帮助教师提升能力。通过采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将教学全过程转化成“可视化”数据,教师可以精准了解自己教学上的优势与不足。
数字化也在助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赋予“教”与“学”更多可能。
青海西宁市阳光小学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放学后,学生们可以自主学习剪纸、刺绣等50多种特色课程,让课后学习实现数字化焕新。
在深圳市,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们通过头环等设备采集脑电波信号,经人工智能算法分析解码,将其转化为控制信号,驱动机械手运动,在实验中感受人工智能的奇妙。
经过持续探索创新,深圳市南山区二外海德学校已开发了6个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特色课程,为不同年龄、兴趣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全方位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三年来,全国已遴选出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红利正在被更多师生共享。
锻造ai时代能工巧匠 “数智”技能促进产教融合
当职业教育遇上人工智能,会碰撞出怎样的创新火花?“数智”技能如何锻造ai时代能工巧匠?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不乏亮点。
在这个模拟的沉浸式数字课堂里,国内外知名景点被“搬”到学生眼前,让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的同学们有了更丰富的实践机会。
另一边,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相关企业打造的5g智能无人机ai灾害预警平台,已经应用在了农产品生产、森林防火、消防救援三类低空经济场景。
这些展项都是职业教育探索运用数智技能的生动实践,而在成果展外,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最近联合头部企业研发的职教专有大模型,为企业生产线上的机械臂规划出最优的传送路径,实现了从教室到生产线的无缝对接。
在专有大模型的助力下,学校创新构建700余个智能体组成的“智能超市”,就像给每位学生配置一位了专属导师,在不同的实训项目中给予个性化建议。同时,着力打造了多个“数字工坊”,通过数字赋能,打通从教室到生产线的路径。
数字赋能终身教育 实现“时时处处”可学
教育数字化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时时处处”可学。
在杭州开放大学的教室里,十几位老年学员正在学习非洲鼓,他们都是在“杭学通”小程序上完成的选课报名。
“杭学通”平台是杭州开放大学建设的面向全体市民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了各类优质学习资源,集培训课程开设、教育培训报名、学员签到等诸多功能于一体,实现学习服务管理全流程数字化。目前,“杭学通”注册用户已经达到230万人,入驻的社区教育机构超3000个,培训场次超过13万次,累计服务市民超过1893万人次。
而发挥数字技术优势,这个由国家老年大学平台打造的“智慧书法”软硬件设备,不仅能打分,还能点评。据介绍,目前,国家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平台已服务近6100万人次,老年大学平台服务1.85亿人次。
(总台央视记者 李晶晶 韩冰 姚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