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仅仅用二十字便说出了我们是如何被情绪困扰、被情绪困扰的本质以及教我们如何看穿情绪,获得快乐。阅读金刚经时,给我最大震撼的便是这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可能金刚经通篇都在指引我们领悟什么是【真实、绝对】。
就像须菩提开篇问佛陀的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好像须菩提很懂我们现代人,也替我们提出了这个根本问题。
就是说念头和情绪究竟该怎样看待?每个人的烦恼每天不知有多少,怎样才能让这个心宁静下来,找回快乐。实际上佛陀已经最直接地给予了回答——如是应住,如是降伏其心。
有些人可能会产生疑问,这样好像并没有直接回答,有点答非所问。所以,佛陀接着这个话题展开,并在金刚经的结尾说了这段话,我们一起来看。
一、一切有为法
指所有——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接触感觉到的、甚至大脑想到的、分析到的,推理到的、判断到的这一切都属于有为法。
通俗讲就是大脑二元对立思维逻辑感受到的一切,都属于有为法。包括我们所有的念头、情绪、感受。
为什么这属于有为的范畴?是因为我们感受所有的这一切,一定需要有一个主体,加上一个客体,再加上一个“动”。
主体就是“我”(那么我是谁?是需要我们好好去参究的)、客体就是他人、这个时空、这个宇宙,最后加上念头的‘动’。
判断当前这个人、事、物是【什么】。这个【是什么】是根据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也就是习惯来显现。这就能解释同一件事情,有的人愤怒、有的人恐惧、有的人懊悔、有的人没什么感觉的原因。
也就是从“我”的各种评判的标准化现了——一切的人事物甚至这个时空。这也就是我们如何被情绪困扰的原因。
二、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佛陀把我们所有的二元对立意识范畴,比作了梦、幻、泡、影、露、电。
我们知道这些现象都是瞬间的、短暂的甚至是虚构的,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我们仔细觉察体会便会明白:脑中的所有念头是瞬时的、片段化的,之所以会感觉有连贯性,是因为念头在一个瞬间紧接着下一个瞬间的不间断呈现,就像瀑布一样不停地在流动。
也好比一间旅社,来了路人甲,来了路人乙,路人甲走了,又来了路人丙。但真实的这间空房子没有动。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路人】上,而忽略了更大作用的空房子。
现在我们彻底看穿这个假象,也就看穿了情绪、念头的本质。
接下来再讨论“我”(小我),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家是一位父亲,在单位是一名员工,在赛场上又是一名运动员,在父母那里自己又是儿子。
好,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在这么多的角色中,哪一个才是真正、真实的你?可能你会说当然家庭最重要,我是一位父亲。那么再问——你在工作时,你认为的那位父亲还在吗?
我们渐渐体会到,“我” 不过是各种习气、情绪、念头的组合体。再细分:有生气的我、焦虑的我、快乐的我、兴奋的我、恐惧的我、悲伤的我……
这个“我”是所有习性体、情绪体、身体、念头体的大整合。我们才坚定地认为——“我”是再牢靠不过的。
再从自然科学的层面看,所有这些“我”认为坚固的体,不过是视觉信号、听觉信号、触觉信号在大脑的成像,其本质是大脑对这些信号的反应,信号本身并不具备好坏、对错、是非的本质。
是我们通过二元对立的大脑赋予了每个人、每件事、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意义或者说价值观。
以梦、幻、泡、影、露、电来形容“我”和我的各种“体”再贴切不过,也只是指引我们看穿这些现象的假象,回归真实。
三、应作如是观
“应作如是观”,与开篇的“如是应住,如是降伏其心”相呼应。我们可以称它为回归快乐、宁静、真实的方法或练习。有些书上介绍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按照上面所描述的梦、幻、泡、影、露特性来对待念头情绪”。显然没有进一步延伸。
从我个人的体会来看,这句话才是重中之重。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所有体的特性都是暂时的、无常的、相对的。那么还有【绝对】的重要性吗?
进一步讲,所有的这些体来了自然会走,留也留不住。从没有一个念头和情绪能在心里连续待上24小时而且每分每秒不变得。
但有一点需要提醒,也是我这些年的体会:对来势凶猛的念头和情绪是没有必要抵抗的,抵抗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甚至会强化情绪念头的【扭力】 。
我们能做的也只是“让情绪来,也让情绪走”。想想前面的空房子只是【知道】、【看着】它们,它们是【被允许】的。
情绪和念头的本质其实也只是一股能量,透过我们的身体表现出来,允许这股能量通过我们的身体,而我们不去围追堵截它。
就像水库泄洪,我们想用一只手抵挡万千吨的洪水,是不可能的。所以,让它流过!这也是佛陀最后要告诉我们的——“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