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的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名首图驮那,即佛经中的净饭王。母亲名摩诃摩耶,是与迦毗罗卫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释迦牟尼出生于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的路上,蓝毗尼花园为其出生地。
释迦牟尼出生的日子,经书上的说法不一,粗略统计了一下,有六十种之多。我国学者认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比孔夫子早逝七年。此说,也被日本、印度等国所接受。
近代对蓝毗尼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的中央是摩耶夫人祠,祠内有摩耶夫人诞子的浮雕。佛教传说,摩耶夫人途径蓝毗尼园时,见到园中有一棵大树,花朵香艳,枝叶茂盛,便举右手想要摘一枝。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的右胁上露了出来。浮雕画面是摩耶夫人左臂搭在侍女的肩上,右臂举起,手攀树枝,右胁上释迦牟尼已经露出上半身,侍女以金色衣在一旁抱接。
摩耶夫人在释迦牟尼出生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养育的。后来释迦牟尼的姨母也皈依了佛教,成为了佛门第一位尼姑。
释迦牟尼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在十六岁时,娶了表妹耶输陀罗为妃,二人感情很好,《佛所行赞》有诗赞之曰,“贤妃美容貌,窈窕淑女姿,瑰艳若天后,同处日夜欢,”两人婚后不久,便生下儿子罗睺罗。
释迦牟尼的生活是优裕舒适的。《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记载他的回忆说,他拥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三座宫殿,有冬天御寒的,有夏天避暑的,还有雨季防潮的。他穿的衣服很华贵,吃的饭菜很精致,没事的时候,还可以看看歌舞,活得非常惬意。
至于未来的路,他的父亲也给他安排好了,那就是当迦毗罗卫国的国王。
以世俗的目光来看,释迦牟尼可谓人生赢家。很多人奋斗一辈子也触及不到的东西,释迦牟尼一出生便拥有。金钱、权势、美色,他什么也不缺。可是,就在他29岁那年,释迦牟尼做出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决定——他要抛弃红尘,出家修行。
究其原因,有社会的,也有个人的。释迦牟尼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印度各国之间互相讨伐、吞并的时代,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释迦牟尼虽然贵为一国太子,但是迦毗罗卫国的实力并不算强,经常受到邻国强权的威胁,朝不保夕。释迦牟尼自忖,即便自己继位,也无力改变国弱民穷的困局。从中,他悟到了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变迁中,最后归于消灭。既然结局已经注定,未来注定悲惨,不如一走了之,落个全身自在。
另外,释迦牟尼由目睹人自有生之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等场景。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而当时婆罗门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最终他舍弃了王位,出家修行。
释迦牟尼出家后,他先到跋伽仙山的苦行林。这里是修行人的“圣地”。不过,一到那里,释迦牟尼就愣住了。他看见,不少修行者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对于这样的做法,释迦牟尼很不赞同,滞留一宿便拂袖而去。
就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的父亲派来的人到了。从这些人口中,释迦牟尼知道了父亲对自己出家的决定,非常悲伤。这些人前来,就是来劝说释迦牟尼回家的。不过,此时的释迦牟尼意志非常坚定,红尘中的任何俗事,在他的眼中就如烟云一般。在他眼中,父子亲情也好,夫妻情分也罢,都是人类生活中最平淡无奇的东西,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听到手下人的汇报,释迦牟尼的父亲悲痛欲绝,但木已成舟,他也毫无办法,只得从亲族中挑选出了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陪伴他左右。
释迦牟尼下一站是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沙罗会见了他。而后,他寻访到了栖息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伽·罗摩子,修习禅定。然而他们的教义,在释迦牟尼眼中,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
后来,释迦牟尼又来到了伽阇山苦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六年,仍没有获得所期望的结果。他决定抛弃绝食和苦行。来到了菩提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结跏跌坐,静思冥索,最后终于觉悟成道,时年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