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太重视肉体了

2022年07月06日16:46:01 佛学 1887

很多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太重视肉体了,并非他们不靠肉体生存,而是对肉体的存在有种鄙弃,甚至嫌弃。他们更注重精神修为,要明心见性,要与世长存。

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太重视肉体了 - 天天要闻

佛教有摩诃萨埵舍身饲虎的故事,还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前身三皇姑舍出手眼给父王治病的传说,看似在宣扬一种佛教舍生忘死的超脱境界,其实有些血淋淋。

佛教徒得病之后并不急着看病,而是把得病看成是消除业障,让身体忍受一定的痛苦,可以让灵魂变得澄澈。

不过,佛教徒所说的业障并没有科学做解释,也没有人来证明,只是一种说法。佛教徒要通过一定的修行达到一定的境界,甚至要达到超越肉体,直抵灵魂的境界。

或许,佛教徒不重视肉体的缘由来源于佛祖的苦修。释迦牟尼曾经到深山苦修几年,却没有什么进展。他感觉这样下去不行,就走出了深山。由于营养不良,他在河边走路的时候晕倒了。一个妇女提着一罐牛奶要送给地里干活的丈夫,正好看到他晕倒了,就喂了他一罐牛奶。

释迦牟尼喝了一罐牛奶之后精神大振,要坐在菩提树下悟道,发誓如果不获得无上正觉,就不起此座。

于是,几天几夜之后,他看到启明星而悟道。

事情都是相对出现的,要是没有苦修几年的根底,没有喝了牛奶之后的精神恢复,或许他还不会发誓悟道。于是,后世的佛教徒要苦修,要让肉体受到一定的锻炼,劳累之后,精神就会获得一定的自由。

他们要到地里干活,要走很长的路,夜里还要打坐参禅,要参透禅关,获得明心见性的无上正觉。

只是,很多禅师参禅多年,却不会明心见性,反而把腿练坏了。他们要双盘,打坐几个小时之后,活动下肢,却并不能做到充分活动。长久练习,就会让下肢出现问题。有的练习打坐,把腿部练残废了,还有的练习打坐把脊椎练坏了。当然,大多数佛教徒要让身体处于劳累状态,处于休眠状态,才会调动精神出来。

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太重视肉体了 - 天天要闻

在调动的过程中,他们只是专注于精神的体验,却忽视了肉体的感触,以至于肉体出现问题之后,还不自觉。

他们认为肉体是有寿命的,甚至相对于精神来说,肉体的寿命很短暂,要是能够达到明心见性的地步,就可以主宰灵魂的归所,达到真正的自由。毕竟,灵魂才是长久存在的东西。

灵魂的有无尚且不知道,但肉体确实存在,或者说肉体存在于这个长宽高的三维空间,需要照顾。要是肉体不好了,灵魂岂能安稳?

佛教徒似乎要超越肉体,让灵魂单独存在。要不是精神分裂的话,似乎是在说一种超验体验,而且很少人能够获得这种体验。

道教就不同,讲究修炼内丹,重视人体的长寿。但是,他们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要采阴补阳,要搞什么大小周天,服气辟谷,属于技术化的操作。相对于佛教的明心见性来说,道教的技术化操作就成了投机取巧,而不是真正的修行。只是,道教也并不看好佛教的修行,以为抛却肉体的修行就是一种自恋,甚至是一种走火入魔的情形。

那么,肉体和精神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可以像佛教徒描述的那样一分为二吗?

不一定能分开,肉体和精神就好比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肉体没有了,精神还会独立存在吗?就好像道教说的那样,“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肉体和精神就是阳和阴的对立,缺一不可。

佛教徒抛却肉体感官之后,获得的超验体验一般都是大脑释放一种麻醉剂之后的反应,类似于人死之前的幻觉。

但是,佛祖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否定了身外的一切,放下了肉体的所有感官感触,就会进入精神的境界,甚至什么都不知道了。在什么都不知道的境界里获得无上智慧和涅槃的体验。而肉体的感触在修行过程中成了一种障碍,必须要放下。

于是,佛教徒们都开始重视精神的修为,至于肉体,只是用来消除业障,却不会如道教一样白日飞升。

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太重视肉体了 - 天天要闻

或许,佛教徒的修行有种自虐倾向,以自虐换取内心的宁静。其实,心无挂碍之后,睡觉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何必非得执着于坐禅呢?

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太重视肉体了,转而关注精神世界,这已经是通病了,只是没人说破,说破的人反而被佛教徒误解为低层次修行,或者不开悟了。其实,究竟谁才是低层次修行,谁才是不开悟的人,显而易见,不言自明。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