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幻覺:小米為何仍不肯離開印度?

2025年07月06日23:32:08 科技 1397

撰文 泰坦


最後的幻覺:小米為何仍不肯離開印度? - 天天要聞

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交織的棋盤上,小米正在印度進行一場越來越艱難的「持久戰」。面對印度政府的高壓政策、巨額罰款和持續的技術圍堵,小米的處境已形同「戰略圍困」。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儘管盈利被嚴重壓縮、市場份額下滑、前景黯淡,小米依然沒有做出撤資印度的決斷。這一「最後的幻覺」背後,究竟有着怎樣複雜的博弈與心理賭局?


---


一、小米在印度的輝煌與墜落


曾經的「印度手機之王」


2014年,小米正式進軍印度市場。當時,這家中國新貴憑藉高性價比的紅米系列產品,一舉打破三星與本地品牌主導的局面。短短數年內,小米成為印度第一大智能手機品牌,甚至在2018年佔據了近30%的市場份額。


印度,成了小米「國際化」的最大樣本,也一度被雷軍譽為「第二主戰場」。


從神壇跌落的開始:地緣政治變局


然而,自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後,印度政府開始全面收緊對中國企業的政策。小米也逐步進入「高壓鍋」狀態:


巨額罰款:2022年4月,印度財政執法局(ED)以「違反外匯管理法」為由,凍結小米在印度的約55億人民幣資產


高層整肅:包括小米印度總裁馬努·庫馬爾·賈恩在內的多位高層被調查、傳喚,甚至「被回國」。


政策圍堵:印度政府鼓勵本地製造、要求技術轉移,同時設置各種行政壁壘,讓小米的供應鏈和經營變得愈發艱難。


本地化變異:印度政府強推小米與本地企業合資,要求品牌讓渡控制權,甚至不排除將「印度小米」本地國有化的隱性動向。


小米在印度的凈利潤幾乎被罰沒、資產被凍結、形象受損,品牌神話一夕破碎。


---


二、小米為何不撤?戰略邏輯背後的三重原因


儘管印度市場成了「血色戰場」,但小米至今仍未選擇撤出。這種看似「病態」的堅守,其實有着極為複雜的戰略計算。


1. 市場幻覺:人口紅利與未來規模


印度擁有全球第二大人口市場(14億+),智能手機普及率仍未飽和。對任何一家硬件企業而言,這裡仍是潛在的增長熱土。


小米心存幻想:一旦中印關係緩和、監管鬆動,自己或許仍能「王者歸來」。而且撤出印度,將意味着永久放棄未來可能的十億級市場,對股東交代困難。


這是小米的第一個幻覺:市場紅利終將回歸。


2. ** sunk cost 效應:巨額投入難以割捨**


截至2022年,小米在印度的工廠、倉儲、物流體系、渠道、售後等投入,累計超過10億美元。包括與富士康比亞迪等合資建廠項目,早已深入本地。


撤離意味着前期投資全部歸零,並可能被印度政府接收、轉交其他本地品牌(如Lava、Micromax),變成「他人嫁衣」。


更嚴重的是,小米若在印度敗退,其「出海樣板」神話將遭全面否定,對其他海外市場擴張(如拉美、非洲)帶來連鎖負面衝擊。


這是小米的第二個幻覺:投入不能白費。


3. 戰略焦慮:中國市場已無增長空間


小米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逐年下滑,2023年後被榮耀、華為反超。高端市場被蘋果和華為雙重壓制,低端市場被拼多多系與一加、真我蠶食,利潤空間被持續壓縮。


此時,印度雖然苦難重重,但卻是小米除中國以外**「最後的戰略高地」**。若連這裡都放棄,小米國際化幾乎全面潰敗,估值邏輯將被市場質疑。


這是小米的第三個幻覺:沒有退路,只能賭下去。


---


三、印度的盤算:不是歡迎小米,而是吃干榨凈


「去中國化」政策實質是「攫取式民族主義


印度並非一味排斥中國品牌,而是有選擇地引導、吸收、控制。在小米的案例中,印度政府的策略非常清晰:


通過行政與法律手段「凍結利潤」;


借技術與渠道進行本地品牌替代;


借罰款、查稅、限制管理層入境等手段強迫合資、轉讓資產;


利用小米建立起來的消費習慣與零售體系,逐步導向印度本土品牌接盤。


一句話總結:不趕走你,但要掏空你。


印度政府清楚,小米已深度本地化、無法迅速撤離,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慢火燉肉」,最終實現**「中國品牌印度化」**的戰略目標。


---


四、留守的代價:小米正被「溫水煮青蛙」


目前小米在印度的品牌力大不如前:


市場份額從2020年的**29%跌至2024年的15%**以下;


高端產品難以打開局面,中低端被Realme、三星、Infinix圍攻;


主要收入來源轉向「電視」「IoT」產品,毛利低、競爭激烈;


被迫接受「製造在印度」,但產品技術命脈仍掌握在中國總部,導致兩頭不討好。


與此同時,企業文化也遭受極大衝擊:


高層頻繁更換;


與總部溝通不暢,戰略搖擺;


在印度已淪為「品牌代工化殼公司」,逐步被邊緣化。


若繼續留守,小米可能會失去品牌獨立性、技術主導權,甚至成為某種「印度版小米」的空殼化象徵。


---


五、小米的選擇還有多少?


其實,小米仍有幾條出路,但都異常艱難:


1. 部分收縮+戰略轉移:將資源逐步轉向中東、拉美、東南亞等友好市場,對印度維持最小化運營,轉守為攻。


2. 徹底本地合資:接受印度強制性「印資主導」方案,但將其視為「獨立印度品牌」,對股東可能交代困難。


3. 壯士斷腕,徹底撤離:接受損失,重建全球化布局,但股東、市值將遭沉重打擊。


4. 等待中印關係回暖:這可能是最不靠譜但也是目前小米實際在「祈禱」的路徑。


現實是:小米既捨不得印度,但也贏不了印度。


---


結語:最後的幻覺


小米在印度的困局,不只是市場與地緣政治的衝突,更是一場「企業幻想與民族主義」的拉鋸戰。


從昔日的榮耀到如今的困頓,小米仍堅守印度,是因為它不願放棄自己塑造的那個「出海神話」。然而,這個神話已被現實反覆撕裂。


小米或許已看見真相,卻仍執念於幻覺。


或許終有一天,雷軍和他的管理層需要直面這個問題:留在印度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希望,還是最後的自我欺騙?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微信右上角的加號,原來這麼好用,隱藏着4個實用功能 - 天天要聞

微信右上角的加號,原來這麼好用,隱藏着4個實用功能

微信右上角的加號原來這麼好用,還隱藏着四個實用功能,真的是太好用了。在使用微信聊天的時候會發現在聊天頁面右上角有一個加號,平常都知道打開之後可以掃一掃付款,也可以掃一掃添加好友。除了這幾個用途之外,其實右上角的加號還隱藏着四個非常實用的小功
最後的幻覺:小米為何仍不肯離開印度? - 天天要聞

最後的幻覺:小米為何仍不肯離開印度?

撰文 泰坦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交織的棋盤上,小米正在印度進行一場越來越艱難的「持久戰」。面對印度政府的高壓政策、巨額罰款和持續的技術圍堵,小米的處境已形同「戰略圍困」。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儘管盈利被嚴重壓縮、市場份額下滑、前景黯淡,小米依然沒
央視曝光:大眾點評給刷好評開綠燈 - 天天要聞

央視曝光:大眾點評給刷好評開綠燈

記者接到消費者反映,他們在網絡平台上吐槽某商品不好用的差評帖,莫名其妙就消失了。並且發現在好多直播電商平台的差評區里,充斥的竟然都是各種好評和誇誇帖。究竟是誰,在互聯網各大平台上操控輿情,興風作浪呢?
小米王化:「傳小米與徠卡終止合作」系謠言 - 天天要聞

小米王化:「傳小米與徠卡終止合作」系謠言

今日有傳聞稱,小米與徠卡的合作關係即將結束。對此,小米公關總經理王化回應稱:「上次是2023年6月1日,番茄發了個微博說小米14就是最後一代了。我轉發了文案搭配的是「這就胡說了」,這次居然進階了,來了個據報道,還有作者……我的回復也需要進階,請大家笑納:這還是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