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 年 6 月 28 日,科技圈再次引發震動:
兩位從清華大學畢業的中國頂尖科學家同日在社交平台曬出與英偉達 CEO 黃仁勛的合照,並高調宣布加盟這家美國科技巨頭。
與此同時,這一消息迅速在國內科技圈引發熱議,有人認為這是個人職業選擇,也有人擔憂咱們辛辛苦苦培養的人才又成了海外企業的 "嫁衣"!
那麼,這到底是咋一回事?背後又藏着哪些問題呢?
信息源: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請理性觀看
被英偉達盯上的清華學霸
先說說這兩位讓黃仁勛親自出馬的科學家,朱邦華是清華電子工程本科,伯克利博士,還在谷歌微軟核心部門實習過,本來都要去華盛頓大學當教授了。
焦劍濤更牛,清華特獎得主,斯坦福博士,2023 年倆人一起搞了家叫 Nexusflow 的公司,一出手就融了1060萬美元,開發的開源模型 Athene-V2 在多項測試里直接叫板 OpenAI 的 GPT-4o。
這履歷擱哪兒都是 「頂配」,也難怪英偉達要把他們納入核心團隊。
朱邦華當首席研究科學家,進了專門搞多模態推理的 Star Nemotron 團隊;焦劍濤當研究總監,主攻通用人工智能前沿。
這事最扎眼的是什麼?是他們明明已經在國內趟出了路,卻還是選擇了英偉達。
要知道,他們公司做的模型已經夠厲害,要是留在國內接着干,說不定能成為咱們自己的 AI 「獨角獸」。
可現實是,黃仁勛一揮手,他們就轉身去了硅谷,這背後的門道可不少。
一套成熟的 「搶人」 組合拳
英偉達這次挖人可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打了套精準的 「組合拳」。
首先是給的 「待遇包」 夠誘人:首席科學家、研究總監這些頭銜不是虛的,意味着能接觸到最核心的技術項目。
而且英偉達在 AI 芯片領域是絕對霸主,全球 80% 的 AI 芯片市場都在它手裡,在這裡搞研究,能用到最頂尖的算力資源,這對技術人員來說相當於 「廚子進了頂配廚房」。
更關鍵的是他們的 「華人人才網絡」,英偉達核心技術團隊里 75% 都是華人,清華校友更是扎堆,像賈揚清、韓松這些業內大牛都在裡頭。
這種 「老鄉帶老鄉」 的氛圍,讓朱邦華他們去了以後不會覺得陌生,溝通成本低,融入也快。
再加上硅谷的科研環境更寬鬆,項目選擇、論文發表自由度高,不用被太多行政事務絆住腳,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吸引力。
黃仁勛那句 「中國 AI 研究人員是世界級的」 可不是隨便誇的,這話背後是對中國人才價值的精準判斷,更是英偉達 「搶人戰略」 的宣言—既然技術競爭的核心是人才,那就要把最頂尖的人才搶到手。
為啥頂尖人才老往國外跑?
國內人才總往國外跑這事最讓人揪心的,這個結果和咱們培養人才的 「投入」 和 「產出」 有點不對等。
清華北大這些頂尖高校篩出來的學生,論智商論努力都不輸給任何人,但為啥很多人最後選擇留在國外?
首先是科研條件的差距,搞 AI 研究離不開海量算力,英偉達自己就有最先進的 GPU,在那邊做實驗,算力資源隨用隨有。
國內雖然這幾年投入不少,但在高端算力供給上還是有點 「卡脖子」,有時候做個大模型訓練,得排隊等資源,項目進度就慢了。
另外,國外企業在科研方向上更 「放手」,科學家想做什麼項目,只要有價值,就能拿到資源支持,不用層層審批,這種自由度對創新很重要。
然後是薪資和發展空間的問題,英偉達給的薪資,比國內同類型企業高出一大截,而且還有股票期權這些 「長期激勵」。
朱邦華他們之前創業雖然融了資,但初創公司跟英偉達這種萬億市值的巨頭比,抗風險能力和資源投入還是差了點。
在硅谷,技術人才的市場定價更透明,能力強就能拿到更高的回報,這對年輕人來說很有吸引力。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點:國際視野,在英偉達這樣的巨頭工作,能接觸到全球最前沿的技術動態,跟世界各地的頂尖團隊合作,參加國際頂會也更方便。
國內企業這幾年雖然發展很快,但在國際話語權上還有差距,很多行業標準、技術規範還是歐美主導,這也讓一些想在技術上 「沖頂」 的人才更傾向於去國外。
人才流失的影響
朱邦華和焦劍濤加盟英偉達,可不只是個人換工作那麼簡單,這背後關係到中美 AI 競爭的大格局。
現在 AI 被看作是未來科技的 「制高點」,英偉達本來就壟斷了 AI 芯片市場,現在又把中國培養的頂尖人才招過去,等於是在技術壁壘上又加了道鎖。
更讓人擔心的是,他們之前創辦公司積累的技術和經驗,很可能會變成英偉達的 「戰鬥力」,以後在國際競爭中,咱們可能會直接面對這些曾經的 「自己人」。
這種人才流失不是個例,前有 Meta 挖走 OpenAI 的華人研究員,後有谷歌吸納 MIT 的何愷明,現在英偉達又 「收編」 了清華雙傑,長此以往,國內 AI 產業在核心技術上的突破會更難。
要知道,AI 研究很講究 「人才集群效應」— 頂尖人才聚在一起,互相啟發,技術突破就快;要是人才分散流失,咱們的技術積累就容易 「斷檔」。
更關鍵的是,現在美國一邊搞芯片禁令限制咱們的硬件,一邊又通過高薪挖走咱們的人才,這 「雙向擠壓」 讓咱們的科技自立自強難上加難。
當英偉達的團隊里有越來越多華人面孔,而咱們自己的企業卻面臨 「招不到頂尖人才」 的困境時,未來的技術競爭只會更激烈。
怎麼留住人才?
面對這種情況,干著急沒用,得想想怎麼破局,首先,科研環境得 「升級」,國內企業和科研機構得給科學家更多自主權,別讓行政事務耽誤了做研究。
比如在項目審批上更靈活點,經費使用上別卡太死,讓科學家能專註於技術本身。
另外,算力資源這塊得抓緊補短板,國家可以牽頭建一些公共算力平台,讓國內團隊不用依賴國外芯片,也能用到先進的算力資源。
然後是薪資和激勵機製得 「跟上趟」,國內企業得捨得在人才上花錢,除了提高基本工資,還可以學學國外的股票期權制度,讓人才成為企業的 「合伙人」,分享發展成果。
政府也可以出台一些人才政策,比如科研獎勵、住房補貼,讓人才在國內發展更有 「獲得感」。
還有一點很重要:得打造更好的 「創新生態」,多辦一些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會議,吸引全球人才來交流,提升咱們在 AI 領域的話語權。
同時,加強產學研結合,讓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擰成一股繩,把實驗室里的技術更快轉化成產品,這樣人才在國內也能找到施展才華的大舞台。
最根本的,是得讓人才有 「歸屬感」,現在很多年輕科學家其實挺想為國家做貢獻,咱們得給他們創造條件,讓他們覺得在國內發展既能實現個人價值,又能為國家科技進步出份力。
比如設立一些國家級的 AI 專項,讓頂尖人才牽頭攻關核心技術,把個人理想和國家戰略結合起來,這種 「雙重成就感」 有時候比高薪更有吸引力。
小結
在全球化時代,人才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咱們得拿出真本事,才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佔據主動。
或許未來有一天,咱們不用再討論 「人才流失」,而是能自信地說:中國,就是全球 AI 人才最嚮往的創新熱土。
參考文獻
黃仁勛親自招募兩位AI專家,本科均畢業於清華----大江網----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