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著名材料科學企業康寧發佈了一款適用於智能手機的全新玻璃——康寧大猩猩玻璃陶瓷,用「打太極」的方式為「龍晶是玻璃還是陶瓷」的爭議畫上句號。但隨着手機市場內卷的加劇與對材料科學的探索,手機品牌的給材料起一些「適合營銷」的名字,依舊給用戶帶來了不少小的困擾。
圖片來源:康寧
那麼在這場從塑料到金屬、陶瓷、素皮,再到玻纖的後蓋演變史中,手機品牌和消費者對手機後蓋又有怎樣的追求呢?
塑料後蓋:因低成本流行,因低成本落寞
想理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手機最初的材質說起。在手機剛剛誕生之時,手機所使用的材質無非兩種:塑料、金屬。在當時,由於小型電池的技術不夠成熟,重量和體積都得不到很好的控制,這就導致大多數手機廠商都選擇了更輕薄的塑料材質製造手機外殼,以平衡整機的使用體驗。
作為現代工業史上最重要的創新和生產材料之一,用塑料做手機外殼有許多的優點:和對加工工藝有要求的金屬相比,塑料極易加工成形,成本極低,非常適合「流動電話」這種急需壓低單品價格以提高市場覆蓋面的數碼產品,同時也使得在手機設計和製造過程中具有較高的靈活性,比如塑料後蓋也是可以做成半透明、全透明、漸進色的。
圖片來源:雷科技
但更重要的還是塑料在耐用性上的表現:雖然塑料的耐磨性和硬度不及金屬或玻璃,但它具有較好的抗衝擊性。能在一定程度內「變形」的設計讓塑料外殼成為了手機的「吸能區」,不至於像現在某些金屬邊框的手機一樣,一旦中框變形就會擠裂手機玻璃。
此外,低成本的塑料外殼也顯著降低了用戶維修手機的成本——手機殼摔碎了?換一個新的就好了。基於塑料易加工的特點,當時市面上還有不少「後市場」手機外殼供用戶選擇。可以說,手機選擇塑料做外殼材質,完全是基於成本和功能的考量。
但隨着手機功能屬性的變化,低成本「塑料感」卻成了低端廉價的代名詞,這一材質逐漸在高端消費電子產品中被摒棄,能不用就不用。
也正是從此時開始,在功能之外,人們對手機材料有更多的要求。
玻璃和金屬:讓手機設計有了新價值
當手機進入尋常百姓家後,大家對手機後蓋的追求發生了改變,即手機從「科技奢侈品」轉變為一般消費品後,一部分有先見之明的品牌開始探討手機背後的「精神需求」。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玻璃進入了手機後蓋的選材「大名單」里。
和塑料相比,玻璃後蓋因其加工難度帶來的成本上升,成為了2010年前後高端手機的代表配置。不過和10年後玻璃後蓋再次流行不同,當時的玻璃後蓋並沒有太強的功能屬性,畢竟無線充電直到2017才開始進入主流市場,玻璃後蓋更多的還是用於強調手機的質感。
但在玻璃後蓋中高端手機市場後沒多久,手機市場迎來了更高端的製作工藝——金屬一體成形。也正是從此時開始,金屬接棒玻璃,成為了高端手機後蓋的首選材質。
圖片來源:htc
和玻璃後蓋相比,金屬相比玻璃和塑料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質感、強度和散熱性上。質感和強度方面無須多言,而在散熱性能方面,金屬的高導熱性也有助於將熱量從手機處理器導出至表面,提升手機的性能表現。
當然,傳統的塑料、玻璃和金屬之外,也有手機品牌決定跳出常規思維——2014年,moto推出了moto maker自定義手機服務,允許用戶自由搭配moto x手機的中框、後蓋、logo和按鍵的材質與顏色,首次將實木材質、竹片等材質引入到智能手機中。和當時千篇一律的金屬後蓋相比,moto x的實木後蓋用獨特的紋理和觸感,讓其在整體硬件水平不太出眾的情況下成功逆襲,創下自己的銷量神話。
圖片來源:moto
在moto x用實木後蓋打開新賽道後,部分小眾品牌也嘗試過實木後蓋,但受限於成本、產能和防水性能,實木設計始終未成為主流,更多作為個性化符號存在;金屬後蓋仍是那個質感先行時代手機品牌的首選。
功能再度成主導因素,素皮成了新寵
不過在無線充電時代,手機後蓋迎來了「文藝復興」:因金屬後蓋會屏蔽電磁波,影響手機無線充電,所以在2017年,玻璃後蓋又一次獲得了手機品牌的青睞。於此同時,ag磨砂、漸變色鍍膜等玻璃工藝的進步,也讓玻璃後蓋在設計上擁有了更高的靈活性。
而玻璃易碎的特性也讓手機品牌找到了素皮這個全新的後蓋材料。本質上,素皮不過是塑料後蓋外包一層「科技皮」,但其「溫潤」的觸感和防滑的特性,讓素皮後蓋也擁有了高端手機的質感。再加上其耐摔、隔熱、兼容無線充電的特性,素皮很快便在高端手機中嶄露頭角,並下放到中端手機中。
圖片來源:小米
這種從塑料到玻璃、從金屬到素皮的演變,恰恰也是手機從設計優先到功能優先的又一次傾斜。可以肯定的是,在摺疊屏手機的時代,隨着手機重量膨脹,手感比玻璃纖維更好、重量比玻璃更輕的素皮,還將迎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手機後蓋是材料科學,也是設計美學
回顧手機材質的演變過程,手機材料的演變趨勢從最初的塑料和金屬,到後來的玻璃和陶瓷,不僅反映了科技進步和工藝創新的步伐,也展示了設計理念和用戶需求的變化。
歸根結底,每種材料的選擇都是在功能性、美觀性和手感體驗之間尋求最佳平衡的結果。塑料和金屬的使用標誌着手機從奢侈品向大眾商品轉變的過程,而玻璃和素皮的普及則代表了手機設計向更高端和藝術化方向的探索,成為了嘗試新材料和工藝的前沿。
但除了「冷飯熱炒」「文藝復興」外,我們其實更期待在手機行業看到真正的新材料和新工藝。比如更隔熱,更輕,手感更好,同時抗摔抗磨且成本更低的複合材質。到那時,自然不會有人再關注「手機後蓋到底是陶瓷還是玻璃」這種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