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病毒後他的腫瘤居然不見了?!原來是免疫細胞的功勞

2021年01月14日08:09:06 科學 1975

最近,國際學術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上的一篇文章令很多人感到驚訝。該文章指出,一名晚期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不幸感染上了新冠肺炎,在醫院住院11天後,他的癥狀得到緩解,出院在家中休養。神奇的是,四個月之後,PET/CT複查發現他體內的腫瘤大部分都消失了,與腫瘤相關的生物標誌物水平也下降了90%以上[1]。這是怎麼回事?

感染新冠病毒後他的腫瘤居然不見了?!原來是免疫細胞的功勞 - 天天要聞

目前研究人員並沒有確認腫瘤消失的原因,不過現在的主流猜想是因為感染新冠病毒,意外激活了患者體內的抗腫瘤免疫反應,通過免疫因子和各種免疫細胞,不僅殺死了病毒,還順便把癌細胞也殺死了。

感染新冠病毒後他的腫瘤居然不見了?!原來是免疫細胞的功勞 - 天天要聞

圖源:參考資料[1]

該案例提醒了我們,人體免疫細胞在抵抗腫瘤以及病毒感染方面有着的巨大潛力。

免疫細胞在人體中的作用

免疫細胞就像護衛兵,它們種類不一,每個細胞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滅敵手段,免疫細胞包括T細胞、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等,他們組成免疫護衛軍隊,通宵達旦保護着人體的健康。

作用一:外來防禦。就是抵禦外來病原體,防止人體感染各種疾病(細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以及其他微生物疾病)

例如專家組成員張伯禮曾指出:實際上我們得新冠肺炎這種病,是病毒和人體在博弈鬥爭的結果,往往病毒勝了就得病,如果把免疫力提高了往往就不容易被感染,就算是感染也是比較輕的[2]

作用2:維護自身穩定。人體內的細胞是在不停的更新換代,隨着時間的推移會出現大量的損傷或死亡的細胞,免疫細胞能夠及時將這些細胞識別並將其從人體清除出去,從而維持人體自身的健康。

例如來自美國弗吉尼亞大學(UVA)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就發現了大腦中特殊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免疫細胞的一種)會吞噬損傷神經元的殘餘部分,可以防止損傷傳播到鄰近正常神經元,從而避免產生更嚴重的神經退化[3]

感染新冠病毒後他的腫瘤居然不見了?!原來是免疫細胞的功勞 - 天天要聞

圖源參考資料[3]

作用3:免疫監視。免疫監視在人體抗腫瘤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免疫細胞會對一些發生突變的細胞進行監視,及時識別並將其消滅掉。

北京協和醫院的腫瘤內科醫生王穎軼在一次「防癌淺談」的公益講座上就表示:「人身體每天都在產生癌細胞,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得癌症,是因為有的人身體里的免疫細胞打敗了這些癌細胞。[4]

免疫細胞療法:癌症治癒的新希望

近年來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除了能保護人體的健康以外,還能被用來治療多種臨床疾病,這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免疫細胞療法。免疫細胞療法就是採集人體自身免疫細胞,經過體外培養使得免疫細胞數量大幅度增加,靶向性更強,能夠更有效的殺滅組織中的病原體、癌細胞等,激活和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

2015年,霖花被診斷患有淋巴性白血病,為了治病,霖花接受了二次化療,一次骨髓移植,但是非常不幸的是,這幾次治療都未能幫助霖花治癒疾病。就在霖花的家人感到絕望的時候。該醫院的造血幹細胞中心傳來了好消息,專家們決定利用國際先進的CAR-T細胞來治療霖花。隨後醫生給霖花注射了 CAR-T細胞,幾天後,霖花體內的癌細胞奇蹟般的消失了。

49歲Judy Perkins不幸患上乳腺癌,肝臟上也長了一個網球大小的腫瘤,而且全身還有多處繼發性癌症,鑒於病情較嚴重,已經沒有辦法通過常規的方法治療,所以醫生預測,她最多只能活3個月。幸運的是Judy Perkins也接受了免疫療法臨床試驗。

醫生在她的腫瘤里尋找到了腫瘤浸潤性免疫細胞。在分離出這些免疫細胞後,科學家們決定對它們進行大量擴增,再輸回到患者體內。

一周過後,Judy Perkins感覺自己的身體起了明顯的變化。比如她長在胸部的腫瘤,感覺逐漸縮小。又過了一兩周,胸腔內的腫瘤完全消失了[5]

感染新冠病毒後他的腫瘤居然不見了?!原來是免疫細胞的功勞 - 天天要聞

左圖黃色箭頭是治療前腫瘤位置;右圖是治療結束14個月後的複查:腫瘤完全消失


總結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着各種細菌、病毒的世界中,身體每時每刻都在遭受着它們的攻擊,但是大多數人都能健康的生活着,這些都是因為人體中的免疫細胞在發揮着保護作用,同時免疫細胞還被醫學家用來治療多種臨床疾病,為患者帶來治癒的希望。

但是免疫細胞如同人體一樣,會衰老會虛弱,衰老的免疫細胞就無法正常的保護身體,疾病就會很快會找上門[6]。作為普通人我們需要做好未雨綢繆的工作,在年輕健康的時候,預先儲存活力滿滿的的免疫細胞種子,需要的時候將免疫細胞回輸到體內,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幫助我們抵抗衰老、提升免疫力,更能在萬一之時幫我們抵禦癌症等疾病。

[1] Challenor and Tucker (2021). SARS‐CoV‐2‐induced remission of Hodgkin lymphoma. BJ Haem, https://doi.org/10.1111/bjh.17116.[2]https://m.weibo.cn/1926909715/4468029616391742

[3]Norris et al.Neuronal integrity and complement control synaptic material clearance by microglia after CNS injury. J. Exp. Med.2018. DOI: 10.1084/jem.20172244

[4]https://health.gmw.cn/2019-09/09/content_33141255.htm

[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18-0040-8

[6]PNAS(doi.org/10.1073/pnas.1714478115)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行進中國|一根竹子的「七十二變」 - 天天要聞

行進中國|一根竹子的「七十二變」

廣德竹海。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竹編傳承人手工編織竹製品。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竹包包讓人愛不釋手。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竹桌椅搭配的休閑茶室。人民網記者 苗子健攝用筍衣編成的動物擺件惟妙惟肖。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自帶藍牙功能的竹鍵盤和竹鼠標。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人民網廣德5月25日電(記者汪瑞華、張俊、陳曦、苗子健)竹筷...
科學家首次實現超冷原子「超糾纏」 - 天天要聞

科學家首次實現超冷原子「超糾纏」

IT之家 5 月 25 日消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 Manuel Endres 團隊通過「光鑷」(基於激光的鑷子)對單個原子進行精細控制,首次在超冷原子體系中實現 "超糾纏" 量子態。相關研究成果已於 5 月 22 日發表於在《科學》上(IT之家附 DOI: 10.1126 / science.adn2618),展示了量子操控技術的新高度,或為量子計
甘肅發現重大「王國」遺迹 - 天天要聞

甘肅發現重大「王國」遺迹

甘肅臨洮再次發現多處恐龍化石遺迹近日,甘肅農業大學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金城首席科普專家團隊成員楊精濤團隊在甘肅臨洮中鋪取得重大發現——多處恐龍化石遺迹重見天日。經初步挖掘與判斷,這些化石隸屬於蜥腳類恐龍。目前,部分骨骼形態已清晰顯現
最近年紀大了胃口變小 一次都只能吃六包泡麵了 - 天天要聞

最近年紀大了胃口變小 一次都只能吃六包泡麵了

本文內容來自於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繫刪除。SEVENTEEN著名大食量男團,之前剛看一晚上誇張式的形容,真正看了他們的物料,就會一次又一次的震驚他們的胃口極其之大,猶如饕餮。
李滄華瀾數智港擬建基因編輯實驗室 - 天天要聞

李滄華瀾數智港擬建基因編輯實驗室

點擊藍字關注5月23日獲悉,李滄區九水東路568號華瀾·數智港18號樓7層擬建基因編輯實驗室,投資1000萬元,工期2個月。項目總投資1000萬元,佔地面積1014.7m2,建築面積1014.7m2,主要設辦公區,展廳、植物室、檢測實驗室、DNA提取室、分子實驗室、冷庫、種子周轉區、倉庫、危廢暫存間、電泳室等,用於從事農作物的基因編...
參觀人數創紀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讓市民大開眼界 - 天天要聞

參觀人數創紀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讓市民大開眼界

5月24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第四屆公眾開放日活動如期舉行。活動當天,超過1500名市民化身「一日科研體驗官」,走進實驗室,親身參與科普講座、實驗互動、主題展覽等豐富多彩的體驗項目,創下歷年參觀人數新紀錄。「公眾參與熱情遠超預期,開放日預約名
在夜晚用「太陽」發電 - 天天要聞

在夜晚用「太陽」發電

太陽能是地球上最環保也相對穩定的能源了,可是它有一個明顯的短板,那就是夜晚太陽落山後就「罷工」了,人類無法再利用它的能量。可是夜晚才是人們使用能源的高峰期,照明、供暖、製冷……方方面面都需要能源。有什麼辦法讓人們在夜晚也能用上太陽能呢? 這個問題科學家思考了很多年,最近他們找到了一個答案:利用太陽留在...
凌霄花開,滿庭生霞 - 天天要聞

凌霄花開,滿庭生霞

初夏的庭院,萬物繁茂。忽然有一日,庭牆角落間,一抹橘紅悄然綻放,如火般攀上了粉牆黛瓦之間。它不語,卻在風中輕輕搖曳;它不爭,卻已佔盡院中高處的風光。凌霄花,顧名思義,「凌於霄漢」,是花中少有的「高處開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