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燃燒」了50億年?科學家:不會熄滅,其實太陽從未燃燒過

2020年07月12日21:30:18 科學 1271

太陽「燃燒」了50億年?科學家:不會熄滅,其實太陽從未燃燒過 - 天天要聞

在地球上,都說水是生命之源。其實還有太陽,它是萬物之源

在宇宙中運行的星系有很多,我們所處在的太陽系之內也有很多的天體,但是作為目前人類能夠探測到的,唯一一個有着高級生命存在的地球,最離不開的就是太陽。

經過近年來科學家對於我們生存環境的研究,對我們來說是重中之重的太陽成為了科學家眼中排名第一的研究對象。

我們知道的是,太陽已經「燃燒」了將近50億年的時間,那麼它的能量還剩下多少呢?為何這麼久都沒有熄滅呢?

太陽「燃燒」了50億年?科學家:不會熄滅,其實太陽從未燃燒過 - 天天要聞

太陽燃燒的能量從何而來?

在物理學上,我們都學過能量守恆定律,就是說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有能量存在的,沒有憑空消失的,也無法憑空產生,只能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外一種形式,或者是從一個物體上轉移到另外一個物體上,而保證能量的總量不變。

所以從這個觀點上來說,太陽燃燒的能量也不能被當作是一台永動機,也是應該由某些東西產生,從而轉變成我們所需要的光能、熱能等等。

然而就我們目前所擁有的認知和經驗來說,太陽就像一個巨大的火球,在星系中不停地燃燒着自己,而散發出整個星系所需要的光和熱,同樣透過大氣層,抵達到地球上,為人類提供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光能和熱能。

但太陽明顯不是一個火球,它存在於星系中並沒有可以提供燃燒的材料,所以也是不存在太陽「燃燒」了這麼久,總有一天會燃燒殆盡的擔心的。

太陽「燃燒」了50億年?科學家:不會熄滅,其實太陽從未燃燒過 - 天天要聞

那麼太陽的能量具體是從何而來呢?這個問題困擾了人類很多年,直到近百年來科技快速發展,對於宇宙天體的認知逐漸系統化,科學家們這才將太陽能量的知識系統化。

現在我們了解到,太陽的「燃燒」其實是氫核聚變產生的,簡單來說,太陽上的氣體主要是氫氣,而兩個氫原子合併成一個氦原子,這個化學反應釋放出的原子之間相互排斥所產生的的巨大的能量。

核聚變的巨大能量

核聚變又稱為熱核反應,是一些小而輕質量的原子,例如氘和氚,在超高溫和高壓等的特殊條件下,能夠讓原子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單獨的兩個原子核相互吸引碰撞到一起時,就會發生原子核相互聚合作用,生成新的原子核。

太陽「燃燒」了50億年?科學家:不會熄滅,其實太陽從未燃燒過 - 天天要聞

在這種化學反應過程中,熱核反應釋放出來的能量是巨大的,並且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核外電子和中子共同組成的,原子核可以相互作用,被分離開的核外電子和中子也會因為原子核的相互反應而被釋放,這樣就會伴隨着巨大的能量釋放。

不過核聚變有太多的不可控性,例如說氫彈的爆炸。

科學家也一直在致力於研究更多能夠可控的核聚變,這樣一來,這個重大的發現不僅為人類提供了未來能源的來源,還為人們對太陽能量的研究提供了進一步的思路。

經過探測發現,太陽的能源來源於太陽內部的熱核聚變,太陽內部的核心溫度很高,甚至達到了一千五百萬度,而且有着兩千五百億個大氣壓,在這樣的高溫、高壓的條件下,氫原子便可以發生核聚變反應,產生巨大的能量釋放出來。

而在太陽發生核聚變時釋放的能量,就是讓太陽能夠發光發熱的主要能量來源。而這個能量是巨大的。

經過研究後發現,一克的氫發生核聚變反應的時候,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燃燒15噸汽油釋放的能量

太陽「燃燒」了50億年?科學家:不會熄滅,其實太陽從未燃燒過 - 天天要聞

這樣看來,核聚變的能量的確是巨大的。而且從太陽到地球的距離是1.5億千米,在地球外層的大氣層表面測量的太陽能量為一千三百多瓦每平方米,但是這些能量也只佔到了太陽總釋放能量的22億分之一。

從這個數據來看,可以想像得到,太陽發射出來的能量到底有多大。

太陽不是在燃燒,所以不會熄滅

我們所說的太陽能,表面上的意義指的是光能、熱能和化學能等,但其實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不僅僅於此。

從廣義上來說,太陽能還包括因為太陽而引起的地球上一系列的反應,例如風能、水能、潮汐能等等。

所以說,太陽是地球生物的能源之母,一點也不為過。那麼現代人類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對文明度比較高的階段,總有人開始擔心未來的生活問題。

比如現在最為嚴重的環境污染、水污染、地球變暖等等,這些時刻影響到人類生存的問題,而最令人擔心的,就是有關太陽能的問題。

太陽「燃燒」了50億年?科學家:不會熄滅,其實太陽從未燃燒過 - 天天要聞

我們都知道,太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一個能量來源,從古代神話中我們就可以知道。

例如說后羿射日,是因為太陽太多而使地表溫度太高,高溫環境下人類無法生存。還有夸父逐日,就是因為如果沒有了太陽,人類一樣無法生存。這是從古至今人類都明白的一個問題。

科學家表示:太陽燃燒了五十億年仍然沒有消耗殆盡的原因,是太陽根本沒在燃燒,而是因為核聚變產生的巨大能量,也不存在太陽會「熄滅」的說法。

在驗證了這一說法後,人類開始對太陽還能再「燃燒」多久的問題又開始了研究和思考。

太陽「燃燒」了50億年?科學家:不會熄滅,其實太陽從未燃燒過 - 天天要聞

太陽在宇宙中已經存在了五十億年之久,釋放的能量也是巨大的,那麼在這五十億年中,對於太陽到底消耗了多少能量的問題,經過科學家的研究計算後,給出了較為有說服力的結論。

太陽的能量大約是由核心部分產生的,而在這裡,太陽每秒鐘因為核聚變損耗的質量大約為400萬噸,經過五十億年之久,也不過消耗了太陽質量的百分之零點幾而已。

我們知道,太陽其實是一顆黃矮星,而一顆黃矮星的壽命大概在100億年左右,也就是說,太陽以黃矮星的形態至少還能夠再存在五十億年以上,才會逐漸向下一個形態紅巨星或者白矮星轉變。

所以現在人們對太陽能源會不會消耗完而造成的後果,完全不用擔心!

何況,我們現在的科學家還有着很發達的技術,人造太陽也有了新一步的進展,相對於「聽天由命」,我們更應該相信自己!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聞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東禾九穀開心農場的全自動插秧機。今年的水稻插秧時節,在崇明區豎新鎮的東禾九穀開心農場,一台新引進的無人駕駛插秧機成為稻田裡的「明星」。工作人員為插秧機裝好秧盤後,只需進行簡單設置和遙控啟動,插秧機就能自動作業,將裝載的秧苗持續插入稻田。臨近稻田盡頭,插秧機會自動掉頭,在返程中繼續插秧。幾趟來回後,工...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 天天要聞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近日,關於楊冪論文的爭議在學術界和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討論。據報道,楊冪所提交的論文查重率異常低,僅為0.9%,且字數遠遠達不到發刊標準,這不禁讓人對其論文的質量和原創性產生質疑。更為引人關注的是,論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這一發現更是加劇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2024年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着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為期53天的「嫦娥六號」任務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時20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六號」軌返組合體(軌道器與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此後,軌道器與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約5000千米處解鎖分...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 天天要聞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李蘭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間的最美逆行人,70多歲高齡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後,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橫在臉上,令人看了無比的心酸,無比的感動。如今,李蘭娟院士和愛人鄭樹森院士創辦的「樹蘭醫療」兩次衝擊港股IPO,合計估值約80億。科
從開傘到落地 如何準確捕捉「嫦娥六號」圖像? - 天天要聞

從開傘到落地 如何準確捕捉「嫦娥六號」圖像?

今天14時0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着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標誌着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嫦娥六號」採用的是特殊的「打水漂」返回方式,在地廣人稀的內蒙古四子王旗着陸場着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景象測量分隊在着陸場布設多台小型無人測控設備,構建起了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