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在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演講中指出,人工智能確定的趨勢是走向通用智能,不確定的三大奇點將帶來未來人工智能的變革。

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國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近年來,人工智能發展十分迅猛,chatgpt發佈兩個月後用戶數量達一億,deepseek發佈兩周後就達到了一億。
戴瓊海表示,當前深度學習形成的大模型存在不可解釋、不能決策等問題。在人工智能確定的發展趨勢中找出不確定的奇點是困難的,在不確定的發展中找到確定性的規律也是困難的,目前存在三個可能對人工智能未來突破有決定性作用的奇點。
一是傳感器奇點。傳感器能將物理世界的信息轉換成數字世界的數據,是人工智能的基礎,傳感器的發展將提升機器感知世界的能力,拓寬人類認知的邊界。以視覺為例,不同於人眼,人工智能的處理系統是機器視覺,記錄的不是圖像本身而是光進入的過程,需要把傳統的整體成像變成計算元成像。
二是算力奇點。電力需求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制約條件,國際上存在三種解決路徑:一是通用芯片優化;二是專用芯片設計;三是新型計算架構,包括量子計算、存算一體、光電計算等。光計算有望破除ai算力困局,為高性能計算開闢「光」路徑。
三是腦智能奇點。有專家表示,深度網絡存在極大的危機需要推倒重來,從大腦的認知模型裏面找靈感。要實現高效、可解釋、魯棒的新一代認知智能,需要借鑒神經系統的多模數據表示、變換和學習規律及反饋方式。
戴瓊海表示:「未來,如果我們有看得更清的眼、動力更強的芯、想得更明的腦來感知、決策和提升算力,這將在具身智能、低空經濟、生物醫藥、工業製造等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