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啟動對地外文明的搜索後,「中國天眼」取得重要進展。
據科技日報微博6月14日消息,日前,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宇宙學與地外文明研究團組中國地外文明搜尋首席科學家張同傑教授透露,其團隊使用「中國天眼」發現了幾例來自地球之外可能的技術痕迹和地外文明候選信號。張同傑說,這是幾個不同於以往的窄帶電磁信號,目前團隊正在抓緊進一步排查中。「『中國天眼』的搜尋之路漫漫,我們一直在努力。」

「中國天眼」全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此次「中國天眼」發現了地外文明可疑信號,有網友說,難道真的存在「外星人」?
「中國天眼」連續捕捉到神秘信號
時間回溯到一周前,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捕捉」到了全球首例持續活躍的重複快速射電暴,命名為「FRB 20190520B」,並於北京時間2022年6月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李菂介紹,「我們這次找到的是首個持續活躍的快速射電暴,就是我們天眼每次去看它都有信號,特別忠誠可靠,而且表現出非常奇特的特徵,這種短促信號會反覆發生。大概一小時有3到4次爆炸,一次爆炸普遍持續千分之幾秒。」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這次發現,引發的熱議很大,一方面,這是「中國天眼」又一次「唯一」新發現,值得慶賀;而另一方面,對於此次發現的璀璨天文「火花」,很多網友聯想到了地外文明。
6月6日,據日媒報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宣布,在探測器「隼鳥2號」採集的小行星「龍宮」樣本中發現了20多種氨基酸,這是人類首次直接確認「在地球外存在氨基酸」。由於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也是探究地球生命起源的重要線索。這一發現被認為很可能證明生命起源於地球之外,同時引起人們對於外星生命的廣泛猜想。(詳見:地球外存在「生命之源」首次確認!隼鳥2號發現外太空生命關鍵組成部分)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接近其目標小行星「龍宮」。 圖源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開啟地外文明搜索
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在搜尋地外文明上也被寄予厚望。這也是「中國天眼」五大主要科學目標之一。
「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從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在2020年「崩潰」後就處於一枝獨秀的狀態。2020年1月11日的時候正式投入使用,2年多來已經實現諸多太空探索成就,比如:發信啊500顆脈衝星總數遠超美國、中性氫譜線測量星際磁場取得重大進展、首次揭示快速射電暴的完整能譜及雙峰結構、開展多波段合作觀測開啟脈衝星探索新發現......等等。
2018年,「中國天眼」安裝並調試了專門用於地外文明搜索的後端設備,其主要作用就是從「中國天眼」浩如煙海的電磁信號中,篩選出有用的窄帶候選信號,而把天體和人工信號排除掉。
2020年9月,「中國天眼」正式啟動了對地外文明的搜索,搜索方式主要是共時巡天觀測和系外行星目標觀測。
2020年,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宇宙學與地外文明研究團組中國地外文明搜尋首席科學家張同傑透露,在對「中國天眼」2019年的共時巡天觀測進行數據處理時,團隊發現了兩組地外文明可疑信號。2022年,團隊又從系外行星目標觀測數據中發現了一個可疑信號。

圖為用FAST的19波束接收機探測仙女座星系一萬億顆恆星的SETI觀測方案。左圖中仙女星座被劃分成21個六邊形區域,右圖為其中一個六邊形放大細節。可以看到每個六邊形區域被19波束接收機四次觀測所覆蓋,分別由四中顏色顯示。(圖源:科技日報微信公眾號)
越來越多的地外行星的發現,加上儀器和觀測能力的革命性進步,引領了尋找地外文明的復興,未來FAST勢必會成為地外文明搜索研究的主力軍。
會不會率先發現外星人?
為了搜尋地外文明,人類嘗試過各種各樣的辦法,比如從地球上向外太空發射無人飛船或者電磁波信號,比如主動接收外星人的信號。
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宇宙學與地外文明研究團組中國地外文明搜尋首席科學家張同傑說,「中國天眼」在搜尋地外文明上有三大優勢:具有更大的觀測天區、高兩倍的靈敏度和接受不同天區信號的19波束。之前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一直無法發現可信信號,可能就是它不具備「中國天眼」的三大優勢,當然也不排除其他未知原因。如今,隨着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地外文明的搜尋重任,就落在了「中國天眼」上。
在中國科學院6月7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回首FAST過去20多年的建設史,國家天文台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倍感欣慰。他打趣說:「當時的艱辛一度讓人對未來產生迷茫。早知道FAST能有這麼多收穫,我們或許會更加賣力!」
浩瀚宇宙,總有着太多奧秘等待人類去探索。每一次的新發現,都是巡天觀測的進步,都是為了看到更大的世界,看見更遠的宇宙!
(中國小康網綜合科技日報、環球時報、極目新聞、每日經濟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