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撰文 | Mirror
熟雞蛋可能變回生雞蛋嗎?
圖源:Pixabay
最近,一篇聲稱「熟蛋返生孵出小雞」的文章引爆熱搜。
拋開這個「天方夜譚」,以現有技術,熟雞蛋到底有沒有可能返生?
早在2015年就有過熟雞蛋返生的相關研究報道,還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化學獎。
但這其實是媒體的誇大宣傳,所謂「熟雞蛋」在2015年的這篇論文中只是熟蛋清,這項實驗的目的也不是把熟雞蛋變成生雞蛋,而只是研究如何高效地將變性的蛋白質復性,應用於醫療等領域。
蛋白質是由多肽鏈(氨基酸連成的長鏈)連接摺疊而成,要發揮特定功能,它需要保持特定的三維結構。然而,多肽鏈之間的連接(二硫鍵等)並不太牢靠,加酸、鹼或加熱都會將其破壞,打亂蛋白質分子結構,和周圍的蛋白質分子纏成亂麻。雞蛋清凝固成蛋白就是蛋白質在加熱條件下變性的過程。
雞蛋清加熱凝固過程示意圖 | 圖源: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
要逆轉這個過程,即實現復性並不容易。生物實驗室一般用尿素使變性蛋白質結構變鬆散,然後經過漫長的透析,等待蛋白質重新摺疊復性。而這項2015年的研究將耗時的透析方式改為使用一種渦流裝置(vortex fluid device,VFD)。VFD高速旋轉產生的剪切力不斷拉扯蛋白質,重塑其形態,只需幾分鐘就能實現一定程度的復性。
另外,該實驗使用的蛋白並不是普通水煮蛋白,而是用磷酸鹽緩衝液(PBS)稀釋過的蛋清在90℃下煮20分鐘後得到的,並且只關注雞蛋清溶菌酶等幾種蛋白質的復性情況。這種方法也無法使所有蛋白質完全復性,其中雞蛋清溶菌酶活性恢復得比較好,達到了8成以上。
然而,整個雞蛋的組成遠比這複雜,不僅蛋白質種類更豐富,還有核酸、脂肪等等大分子,何況生命不是簡單堆砌成的物質,讓熟雞蛋起死回生無疑是無稽之談。
高燒為什麼經常發生在夜裡?
圖源:Pixabay
很多家長都有孩子常在夜裡發高燒的經歷。不僅是孩子,有調查顯示,醫院在晚上接收的成年發燒病患也遠比早上多。
白天大家更活躍、忙碌,可能忽略發燒,但人體自身確實也在夜裡推波助瀾。
雖說我們是恆溫動物,但體溫也不是絕對恆定的,一天中有1℃內的波動,通常在凌晨4~5點時最低,傍晚4~6點最高。幼兒的基礎體溫還比成年人略高,晚上容易發高燒也有基礎體溫添的一把火。
發燒是免疫系統激烈對抗病原體產生的反應,一些免疫細胞在我們入睡後會更積極地工作,而且兒童的免疫系統還不成熟,往往反應更劇烈,這也可能引發高燒。
會在夜間加重的不只是發燒,還有哮喘等病症。白天,人體會分泌皮質醇、腎上腺激素幫助放鬆氣道、緩解哮喘,但這些激素水平在夜裡逐漸下降,導致哮喘加劇。此外,夜晚增加分泌的褪黑素原本起助眠效果,但對哮喘患者而言,它會加重炎症,使呼吸道產生更多黏液,引起呼吸困難。
熱空氣會上升,為什麼海拔越高氣溫卻越低?
圖源:Pixabay
「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是大家在地理上都學過的基礎知識,但我們也知道「暖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的現象,並且高空還離太陽更近,為什麼氣溫不是高處更高呢?
其實「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規律並不適用於整個大氣層,對大氣底層的對流層(tropopause)而言,確實如此。但在更高的平流層(stratosphere)氣溫則是先穩定後上升。再往上到中間層(mesosphere),氣溫又開始隨海拔升高下降,達到大氣溫度最低點。而後到熱層(thermosphere ),氣溫又開始上升,甚至能達到上千攝氏度。
空氣密度(Density)、氣壓(Pressure)、聲速(Speed of sound)、溫度(Temperature)與海拔(Geometric altitude)的關係 | 圖源:Wikipedia
單論空氣密度,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即單位體積內的氣體分子越少。但空氣本身吸收熱量的效率不高,對流層的熱源主要是地表。陽光中有很大一部分熱量是被地表吸收了,然後輻射到空氣中。受熱的空氣會往上走,但在上升過程中,由於氣壓變低,不斷膨脹,相當於對外做功,需要消耗內能,溫度隨之下降。
到了平流層上層氣溫之所以開始上升,是因為它有臭氧層吸收紫外線的熱量。而空氣稀薄的中間層既沒有地面提供熱量,也沒有足夠的臭氧吸收紫外線,太陽的短波輻射又先被上面的熱層吸收,於是溫度又開始下降。在熱層氣溫快速上升則是因為它受到了很強的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輻射,連氣體分子都處於電離狀態。
鼻孔為什麼要有兩個?
圖源:Pixabay
許多器官都是成對的:兩隻眼睛能讓我們感知景物的深度,形成立體圖像;兩隻耳朵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判斷聲源的位置;那麼兩個緊挨着的鼻孔又有什麼意義呢?
神經科學家發現這能擴大我們的嗅覺範圍。往期我們提過,兩個鼻孔是輪流工作的,每過幾小時就換一個鼻孔主導,另一個鼻腔內壁膨脹,通道縮小,限制氣流通過。
斯坦福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找來了20位健康的志願者,讓他們聞香芹酮和辛烷的混合氣體,每次只用一邊鼻孔。結果大多數志願者在用主導的暢通鼻孔聞氣體時,聞到的香芹酮味更濃,而用另一邊不太暢通的鼻孔聞氣味時,他們聞到的辛烷味更濃。
人體對香芹酮吸收快,對辛烷吸收慢。堵塞的鼻孔可能放慢了氣體流速,允許辛烷在鼻腔內停留更長時間,更充分地感知它的氣味。
兩個鼻孔,一通一堵,快慢結合,賦予了我們更豐富的嗅覺體驗。
不過癮?關注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把有趣有料的科普一網打盡!